历史智慧课堂的建构与实践

    

    摘 ?要:智慧教育就是教育主体与机器和网络的融合、融通,使育人环境、育人方式方法、教学服务方式、评价与反馈体系等充分应用智能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因此,要充分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提电脑,鼓励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信息技术赋能历史课堂教学的智慧课堂,并实现这一教学方式的常态化。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建构策略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智慧教育,建构智慧课堂,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总要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筆者认为,智慧教育就是人(包括教师、学生等)与机器和网络的融通,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育人环境和方法,促进育人方式、教学服务方式(教学资源的配发)、评价与反馈体系等全面创新,从而变革课堂教学结构。优秀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教师不仅要教学,也应该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联系的。因此,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笔者充分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提电脑,鼓励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探索信息技术支撑赋能课堂教学的历史智慧课堂。

    一、历史智慧课堂的建构

    笔者的历史智慧课堂结构及教学操作程式采取“手机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线上线下都能学”的要求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地。历史智慧课堂的教学操作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1. 课前

    学生自主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是改革的起点,也是难点,关键是变革教师的备课方式和内容。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教师先在电脑上通过教学智能系统,准备好学生预习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把备好的教学设计、学习案等资源推送给学生学习终端的“学习空间”。(2)学生在平台上完成预习任务,将不懂的问题和自测练习结果推送给教师。(3)教师在“教学空间”了解学生的学情,梳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备课”,重新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案,设计新课的教学任务。

    2. 课中

    线上上课,师生协作教与学,这是智慧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教师用手机通过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交互学习,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线上评析。教师根据平台的统计数据评析学生课题展示成果,并记录学生的问题。(2)课堂着力点。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难题。(3)成果巩固。教师实时、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落实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3. 课后

    这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和下节课教学任务的布置。主要流程如下。(1)自我巩固提升。教师预留时间给学生自我梳理、巩固知识、总结经验等;指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整理与自我提升,将所学内容结构化、系统化。(2)推送新任务。教师推送新课任务,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提出预习要求,为下节课的先学后教明确方向。

    二、历史智慧课堂的实践

    上述三个教学环节首尾相托,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下面笔者以历史活动课例“壮丽70年巨大成就,坚定道路自信”予以阐明。具体如下表所示。

    课例表明,课前教师准备好、学生预习好,才能为课中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条件;课后教师布置好预习任务,学生才能有目标、有任务地高质量预习新课,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以“手机课堂”为主要教学模式的智慧课堂,因特色鲜明而逐渐常态化,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也不断提升。目前,笔者任课的班级学生全部建立起了微信群和学习空间,并带动起其他班级经常使用;教研组每位教师都有20多个课例进入学校的课例资源库。我们对学校全体学生2 230人做了“关于‘教育移动应用的调查问卷”,96%的学生赞成在学校使用手机学习,超过62%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能控制在1小时左右,87%以上的教师在每节课让学生使用手机学习的时长能控制在15分钟以内,80%左右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有利于学习和生活,认同并实践智慧教学。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历史智慧教育之花一定能在历史教学改革创新中大放异彩。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科研课题——智慧课堂“两段七步”教学模式实践研究(TSGCKT20207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

    [3]彭红超,祝智庭. 面向智慧学习的精准教学活动生成性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16(8).

    [4]余胜泉. 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 开放教育研究,2018(1).

    [5]梁哲. 手机课堂:教育信息化的校本化范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