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重塑

    羌达勋

    摘要:现代发生学认为,概念的学习以学习者的经验为基础,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高中数学课堂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实用,一味地在应试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而未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规定和限制的条件等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教学效果不佳。从教学诊断出发,注重概念的生成与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为概念教学找到合理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概念生成;数学教学;概念教学;教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2-0044-03

    一、引言

    我国的高中数学课堂,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实用,即强调通过大量的训练、讲解、测试等应试手段,强化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这一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也导致了教学内容多浮于皮表,深度学习难以生发。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认为一味地追逐实用性训练,而轻视深入的概念授受,教学效果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会扼杀学生的既有兴趣和固有才能。教师与学生的付出与成果呈负相关,整个教学的秩序和生态均陷入低效、负能的尴尬状态中。数学教学要摆脱这样的困局,关键要重塑概念教学理念,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和行为。下面是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弧度制”概念教学的一个片段,本文以此为例展开论述:

    师:我们曾在初中学习过角的度量。大家回忆一下,1°的角是如何定义的?

    生:1°的角是指周角的1/360。

    师:嗯,这种定义的原理,我们称为“角度制”。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全新且较为常用的单位制:弧度制。

    师:“弧度”写作“rad”。通常情况下,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就叫作1弧度的角。同时,AB弧的长等于半径r,其所对的圆心角就是1弧度的角。假设圆心角∠AOC所对的弧长l=2r,其弧度数就是l/r=2r/r=2。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这一知识,进行合理地迁移:圆周角的弧度数应如何表达,平角与直角呢?

    生:圆周角的弧度数应为2π,平角为π,直角为π/2。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任一0°到360°的角的弧度数,均服从于0≤x<2π的关系。如果圆心角表示一个负角,且它所对的弧长l=4πr时,我们就应先求出其绝对值,然后在前面加上“—”号,即-l/r=-4πr/r=-4π。

    综上所述,任一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均等于l/r,其中l是以角α为圆心角时所对的弧长,r是半径。这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叫作弧度制。

    这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断,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非常常见,但其忽视了概念生成的本然规律性。教师虽然很用心地阐释定义,但这只是教师基于个人的理解设计的教学,没有让概念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从皮亚杰的发生学原理来看,这一教学的问题在于学生没有参与到概念的建构过程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收、复制。同时,分析这一教学片断也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既有经验估计不足,甚至可能是刻意忽视,没有充分地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而且教学忽视了概念的由来过程,只是把精力放在应试训练上,即追求所谓的“概念教学最小化”和“习题讲解最大化”。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大都认为概念教学单调、乏味,疏离个人的既有经验、认识习惯和表达习惯。正是由于这种亲和性的丧失,逐渐导致学生对概念不求甚解,抱着死记硬背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此情形下,学生只会针对特定的题型,模仿教师的解法,“依葫芦画瓢”,而为了画出更多的“瓢”,师生不得不共同陷入无休止的“题海鏖战”中。

    数学作为一门起源于实用诉求的学科,虽然对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它的基本概念一定来源于生活和生产的现实需要。数学教学中之所以出现概念难、概念空、概念虚等“囚徒困境”,其根本原因是数学教师没有做到概念的生活化解构和情景性还原,甚至部分教师只知道解题,闷头把自己炼成解题高手,因而不能用清晰、简明和生活化的语言诠释概念及其本质属性,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被消磨殆尽,逐渐沦为只会做题的“机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導学生经历具体实例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1]数学概念教学的目的不是就概念教概念,更不是为了应试之需而生搬硬套概念,而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思维方法,进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独特术语,教师就必须在此环节上多下功夫,把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注重正本清源,还原“概念立场”

    数学概念大都产生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都有其生发的具体的知识背景。教学中教师若舍弃背景知识铺垫,而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学生是难以理解与接受的。而这种做法确是当前数学教学的常态,教师的这种路径依赖常常使学生感到概念是“空降”而来的,除了对概念野蛮地生吃活剥以外,也白白错过了许多本可以培养能力、启发思维的机会。

    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概念的生成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忽视了概念本身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喜欢给学生“植入”各类概念,背离了概念教学的初衷。任何数学概念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众多数学家的质疑、摸索与探讨的过程。基于此,如果教师能适当还原概念的形成机理与过程,让学生去重新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必将有效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布鲁纳指出:“当基本概念以正规形式出现在儿童面前时,他们如果事先没有从直觉上加以理解,对这些概念则将无能为力。”[2]事实上,由于概念天然的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理解,于是,强化概念在“直觉”和“感官”上的还原,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弧度制”引入时,教师可以做如下设计:

    师:在历史上,数学家们最初以“弧”为数学语言,定义和研究三角函数。这样就出现:当长度与半径的弦所对的圆心角是60°,那么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则是多大呢?其大小与所在圆的半径是否有关联性?

    生:角的度数与圆的半径无关。

    师:它和60°角孰大孰小?

    生:由于长度等于半径的弦所对的圆心角,比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角要大一些,所以这个角一定比60°小。

    教师用“60°角”作为一个直观形象的工具,并以数学史相关知识为背景,让学生在质疑、对比和论证的过程中获得对“弧度制”概念的深层理解,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与此相类似,在函数、方程式、概率论等不同的数学分支领域中,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巧妙地结合些文化史、生产史、军事史等相关知识,用看似发散的、跨界的知识进行类比和迁移,可以实现概念的精确聚焦,帮助学生还原概念的产生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从实践上说,概念聚焦的本身是数学学习实现举一反三的奥秘所在。如果数学教师都能这样进行概念教学,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其在解题中自然就能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教学须站在“概念立场”上来完成,这一立场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生立场”,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概念不应再作为数学教学设计的铺垫而存在,它本身就应该站在教学舞台的中心。

    三、树立问题意识,推动“概念建模”

    数学概念从源头看,多源自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尔后才有学术性概念,譬如,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因河水定期涨落而形成的土地丈量几何学等。因此,从起源上来看,数学问题和数学概念往往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从心理学上看,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通常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片面到全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甚至中间还会有反复。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抛出概念,甚至在讲不清概念时就进行练习。科学的教学方式应先设计具有难度梯度的探究性活动,再帮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过程建立概念模型,直至最终形成概念。我们不妨仍看上述案例,继续设计,如下:

    师:弧长等于半径(r)双倍的圆心角的弧度数,应是多大?弧长等于三倍半径、k倍半径呢?长度为l的弧,其弧度数该如何计算?

    (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确定:公式α=l/r可表示正角的弧度数,而如果考虑了角的旋转方向,任何一条弧均对应正、负两个角。故弧长l、半径r、圆心角α三者之间的关系是|α|=l/r。)

    师:1弧度的角是否等于1°呢?

    生:不等,1°和1rad是两个不同大小的角。

    师:那为了不出现混乱,当用角度制表示角时,同学们记得一定要加上符号“ ° ”。同时,由于周角的弧度数是2π,而在角度制下为360°,请大家思考:1°和1rad可以如何换算?

    生:由于360°=2πrad,所以180°=πrad,也即1°=π/180rad。若角度化弧度,則是1rad=(180/π)°[3]

    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逐渐加深难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深入,类似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熟悉概念,并从概念的字面意思逐渐深入到概念的内核,在探索和发现中找到思维的乐趣,并最终对概念完成了有效建模。

    四、拓展概念外延,实现“概念挖掘”

    概念的外延主要表示概念所指称的范围。学生每学习一个新概念,就会对旧概念进行更新与调整。众所周知,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这对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概念构成了不小的挑战,许多情况下,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很难一次完成,这需要数学教师提供不同领域的知识做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或把数学概念分割成若干层级,分层级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教学“弧度制”中的弧长公式时,教师若直接传授概念,学生通过加强记忆和反复训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该概念,但效果不佳。而且这种理解是浅层的,学生缺少利用已有的知识重构“弧长公式”的过程,学生不能把这一概念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同化或顺应,这种非意义学习容易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遗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角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再结合弧度制的概念,以“弧度”换算公式中的“角度”,通过知识的迁移,突破概念的外延,实现对弧度概念的深度挖掘,学生也易于理解与接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正式提出了数学教师须落实“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与完善。毋庸讳言,概念教学就是“四基”教学的重要组成,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中把新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产生有机联系,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培养其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维和方法,引导其认识数学的学科思想和本质,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9.

    [2] 徐明.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3(63):81.

    [3] 胡慧敏.弧度制第一课[J].数学通报,2009(1):32-33.

    (责任编辑: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