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的高校去行政化路径研究
曾栋梁 曾雪莲
摘 要: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行政化表现为管理级别行政化、科教事务行政化和资源分配行政化,从政治心理的视角来分析高校行政化的成因,可以归纳为高校个体政治心理认知、高校群体政治心理和社会政治心理三个维度。这种政治心理对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带来了实质的阻碍。因此,有必要改变高校治理的政治心理基础,构建以协商民主为基础的高校治理结构,推进高校决策运行机制的改革,实现高校的良性治理。
关键词:政治心理; 治理; 去行政化
中图分类号:G647.2?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168-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逐步取消在高校等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行政职务级别和行政管理模式”,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更是明确提出“去行政化”。可见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但是,正如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高校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研究高校的去行政化,则必然涉及到这两个方面,尤其是高校内部管理者的政治心理层面的博弈。
一、高校行政化的具体表现
高校导致的行政化问题,使高等教育发展也慢慢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所暴露弊端也越来越多,而且具体表现为管理级别行政化、科教事务行政化以及资源分配行政化。
(一)管理级别行政化
目前高校的行政级别还明显存在,这成为高校行政化、官僚化的一个具体表现。比如,副部级校长、正厅级校长、副厅级校长,高校内部又有处长、副处长、正科级、副科级等岗位设置,这些岗位的等级折射出一个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组织存在,完全可以看出实际上是按照政府管理机构的模式进行设置。而且这种等级,还可以在高校、政府机关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自由转换,所以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调岗去政府机关,其在高校的行政级别一般会给予保留,可见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也可以完全视同“官场”。本来,初期这种权力集中型的组织结构设置,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是比较有利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等实现高等教育初期的规模增长,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求的提升,这种等级化、行政化的管理制度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二)科教事务行政化
在高校行政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影响下,高校两个方面的重要资源“教学”、“学术科研”也置于行政权力的主导之下,甚至某些时候还压制学术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而高校中的决策及民主管理组织机构,虽然名义上为独立的组织机构,实际上其成员的选择、领导层的确定都某种程度受控于行政权力,而且还没有最终决策权,很难起到独立的有价值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科研项目的申请确定分配都由行政权力部门主导。在目前的高校管理模式下,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主要依赖于科研项目的申请,这种申请表现在内部,就是在选题方向、报送上级等都离不开学校科研行政部门的指导管理。因此,对于一些个人认为有价值、但科研行政部门觉得不适合的科研方向或课题,一般难以立项。二是教学管理与评价。基本上也需要服从管理部门的安排,一些高校对于教师的课堂表现有时往往用行政化的程序来处理,难以真正起到帮助的作用。
(三)资源分配行政化
教师在职称职务晋升的时候,往往涉及到内部资源使用,但这种内部资源的使用,很多时候,依赖于行政权力的分配。比如,一些高校实验设备的使用,有时需要行政部门的批准,而这种批准,有时又严重依赖于行政主管领导的个别判断,甚至有时还依赖于关系的亲疏。又比如,一些教师为了提高个人的学历,或者外出挂职,这种决定权也在行政领导手中。所以,这种资源分配过于集中于行政权力之中,便不可避免导致“行政主导一切”的现象。
二、高校行政化的政治心理学分析
从政治心理层面的角度来看,高校行政化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即高校主体对行政权力的心理认知层面、高校行政权力的组织运行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高校行政化的政治心理。
(一)对高校行政化的高校个体心理认知层面分析
从心理认知层面来看,高校行政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行政权力的认知问题。追根溯源,我国古代一直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读书人中普遍存在着“官本位”的思想。发展至当代,这种思潮仍然在高等教育领域沿袭和存在,成为“领导”成了很多高校教职员工的追求,甚至这种追求还成为某些人的至高追求,“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成为少数高校教工对行政权力的心理认知。既然对行政权力具有“权本位”的思想,则少数行政领导自觉或不自觉利用权力所带来的影响,干涉学术等的正常运行,甚至利用行政权力获取学术等资源。而这种利益的诱导驱动,反过来又会加强和固化对行政权力的内心认同,从而形成心理层面的闭环认知。
(二)对高校行政化的高校群体政治心理层面分析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清华北大考察时谈道:“教育部门的同志跟我介绍,说教授一定要有一个职务,只有处级、司局级才能享受某种待遇,否则就不行。这是什么规定?[1]”从李克强总理对这种现象的痛斥批判来看,说明部分高校是存在着“官本位”的政治心理而导致的在组织运行层面将这种政治心理进行组织化、秩序化、制度化和群体化的现象。部分学者对这种制度化的政治心理认知也作了基本分析,指出“中国所有正规大学就被整合在一个官僚层级的体系中,从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到大學基本教学单位和学术单位,一元化的行政权力通天贯地。[2]”如果心理层面的认知往往还局限有个体层面,那么这种组织和群体的认知组织化,则“为政治成员认同心理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与仿照的社会性标杆、模板和尺度。[3]”进而实现从个体层面上升为组织层面的心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