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杨红梅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作为科技知识生产传播的重要媒体,科技期刊既迎来了媒体融合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深化融媒体改革的现实挑战。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对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了科技期刊在深化融媒体改革过程中管理体制、内容生产、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通过深化科技期刊融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融媒体发展平台、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培养适应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为进一步推进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策略。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融媒体改革

    伴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适应全媒体时代趋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格局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生成和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知识需求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科技期刊既迎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个案研究,提出了一些深化融媒体改革、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宏观策略和具体对策,但相关研究成果较为零散,理论性系统性不足,对策建议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够,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深入探讨全媒体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明确推进科技期刊融媒体改革的着力点和具体路径,对于构建适合科技期刊特点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新机遇

    媒体融合发展在科技知识生产和大众媒体传播等领域催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科技期刊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展路径,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内容生产模式、知识呈现形态、业务运营流程和用户应用体验,为科技期刊深化融媒体改革、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1.全媒体时代赋予科技期刊融媒体改革新动能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G技术和人工智能在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作用凸显,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极大地改变了知识生产传播模式和需求获取方式。新技术的赋能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科技期刊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遵循新兴媒体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和读者导向思维,综合运用全媒体传播渠道和运营方式,推进科技期刊在办刊理念、内容生产、知识传播、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技术、平台、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深度融合。近年來,我国科技期刊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形势,实践探索纸质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终端、电子期刊、微媒体等多种媒体融合方式,实现科技期刊与读者全方位零距离接触,更好满足不同读者的差异化需求,增强读者在不同场景下的内容体验。比如《天文学报》抓住全媒体时代发展机遇,推进期刊融媒体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门户网站、配置在线投审稿系统、优化稿件编辑处理流程、优先数字出版并配置DOI号等方式,实现了办刊方式、编校制度、稿件审核的组织制度创新,大大缩短了从投稿到采用的周期,提升了办刊质量和水平。[1]《浙江大学学报》依托融媒体技术拓宽期刊出版渠道,实现单篇论文的二维码延伸阅读、HTML全文结构化阅览,获得正式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开通5家公众号等,推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运营管理方式的转变。[2]

    2.全媒体时代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搭建新平台

    全媒体时代的最大优势,就是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融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为基础,通过不断完善知识生产和传播机制,实现知识服务和科技创新功能。这就要求科技期刊必须加大融媒体平台建设,有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信息传播与存储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收稿、约稿、组稿、审稿、编辑、出版传统流程再造,完善科技期刊知识开放存取平台,构建科技期刊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期刊内容生产质量和服务水平。比如《中国科学》杂志社运用现代融媒体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开发了国际化智能投审稿系统,实现了基于 XML 数据的学术文献智能结构化排版和出版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管理,搭建了与CrossRef、Web of Science 等国际平台相对接的联系网络,建设了精准推送、文献检索、媒体阅读和第三方知识发放平台,打通了从投审稿、内容编排制作到内容信息发布的全链条数字出版服务,探索了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出版模式与经营模式新路径,大大提升了期刊的知识传播力、学术影响力和科技创造力。[3]《遥感学报》采取平面媒体线下宣传、以官方网站为中心的互联网传播、移动媒体推广等多种方式,搭建起传统纸媒、官方网站、数字出版平台和微站的融媒体传播体系,增强期刊的内容传播力和服务能力,提升学报与用户之间的黏合度。[4]

    3.全媒体时代开启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构建具有中国科技期刊特点的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正确的导向是科技期刊的精神灵魂,也是期刊编辑的责任使命。坚持导向为魂,要求科技期刊把政治办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办刊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期刊的政治导向、学术导向、文化导向相统一。内容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也是期刊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内容为王,要求科技期刊始终把内容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内容质量第一、读者至上,以内容质量发展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读者认可、提升学术影响力。移动传播是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期刊读者的必然需求。坚持移动为先,要求科技期刊有效充分运用移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生产和传播平台,让科技期刊借助移动传播提升知识传播力,以移动新技术引领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创新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深化融媒体改革的根本引领。坚持创新为要,要求科技期刊抢抓全信息时代新兴学科交叉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通过持续深化融媒体改革,激发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活力,以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期刊组织制度变革,更好地服务知识推广、知识创新、知识应用。比如《广东工业大学学报》采用XML一体化生产管理云平台技术,优化出版流程、建设HTML 全文网刊、拓展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明显提升期刊的数字化水平和出版效率,提高了知识生产传播能力。[5]

    4.全媒体时代指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推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媒体融合从量变向质变的深刻變革。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综合运用声、光、电、及图片、文字等信息载体和数字技术,提高科技知识传播力,实现科技期刊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跨媒体转变,优化整合期刊内外部资源配置,放大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效能,加快形成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创新型国家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体系。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出版单位为依托、以管理为依托、以专业内容为依托、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科技期刊集群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70余种院属科技期刊进行集中统一运营、实现集群化发展;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汇聚了270多种科技期刊,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技术科学和地球科学等为核心的科技期刊学科集群,提升了科技期刊的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水平。[6]

    二、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介逐步由纸质转变为电子网络为主,发行模式逐步由订阅转变为开放存取,阅读方式也必将由整篇阅读转变为碎片化阅读,对科技期刊管理体制机制、内容生产、知识传播和编辑队伍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1.管理体制僵化,运营方式封闭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媒体管理模式和开放的组织运行方式,必须依靠实施组织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总体看,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与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体制固化。当前科技期刊大多依托行政事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等单位主办,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普遍存在着办刊理念落后、管理机制固化、创新活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千刊一面”的同质化、雷同化特征明显。二是运营方式封闭。很多科技期刊依然延续传统的作者投稿、编辑审稿等线性工作流程,作者、编辑、读者之间交流的及时性、阅读互动性、知识共享性不强,亟需推进投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流程再造,实现从封闭经营向开放经营的转变。[7]三是市场化程度低。许多科技期刊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参与市场的能力,顾客导向和服务理念不强,仍然以传统的期刊订阅、发行和刊登广告为主要盈利手段,难以形成融媒体发展的有效盈利模式。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盈利结构中,学校的品牌价值收入比例占高校期刊出版发行盈利的31%,组织学术会议、培训活动收取会费以及培训费这样的线下收益活动,成为科技期刊的主要盈利项目。[8]

    2.编辑出版方式落后,内容生产效率低下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赋予了内容生产全新的内涵,为提高内容生产质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也暴露出科技期刊内容生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技期刊内容生产模式落后,选题策划主要靠编辑提供思路、编委会集体研究,读者、专家和期刊同行参与度不够;约稿、组稿还主要靠电话、电子邮件、登门拜访等方式,审稿主要靠专家审阅、会议会商等方式,导致期刊内容生产周期长、效率低、速度慢等突出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内容表达方式陈旧,对融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够,还主要靠文字、图表和数据传达平面信息,有的新兴媒体内容完全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映射,有的新媒体和纸媒各自表达完全不同的内容,呈现的是“两层皮”的现象,既减弱了新兴媒体信息的可靠性,也降低了纸质媒体的公信力,更无法体现媒体融合所特有的多维立体、方便快捷的传播优势。[9]清华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建设了22种学术期刊网站和微信阅读服务平台,然而这些期刊群网站和微信平台大多停留在期刊协同采编上,对知识服务平台的集约化功能构建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挖掘。[10]

    3.融媒体平台建设滞后,科技知识传播力不足

    近年来,科技期刊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线上平台,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机融合。然而,从总体上看,科技期刊传统媒体平台单一,新兴媒体平台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传播平台上,新媒体平台功能模块构成雷同,缺乏个性化设计,新媒体平台内容没有进行二次加工和创新,线上线下平台内容融合、功能互补性不足。据统计,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共开设了117个微信公众号,其中74个为高活跃度账号,43个为低活跃度账号,还有25个没有发布过任何消息。[11]二是在传播方式上,主要采用单向传递模式,即在特定时间、以特定方式、向特定读者传播知识信息,读者、作者和编辑之间缺乏及时有效互动和信息反馈,无法实现双向传播的体验功能。比如《建筑学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通App 客户端等方式,探索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但官方网站经营力度相对较弱,市场化商业开发不足,目前仅仅作为杂志的展示窗口,其对读者和行业企业的吸引力并不大[12]。三是在传播速度上,科技期刊工作重心依然在内容科学性、正确性、创造性的审校编辑上,没有实现内容生产和内容服务的有机统一、内容表达和知识传播的一体化。从对部分体育科技期刊调查分析发现,体育科技期刊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有待加强,信息交互性不强,内容单一且缺乏特色,信息更新与制作岗位配置不足,导致体育科技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不强。[13]

    4.编辑角色定位不清,融合发展能力不足

    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科技期刊编辑既要熟悉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又要了解负责版面的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还要掌握现代融媒体信息技术,具备市场经营管理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编辑轻专业、重知识轻技术”观念,导致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模糊、媒体融合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角色不适应。全媒体技术媒体融合发展压缩了编辑、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距离空间,导致科技期刊编辑文化选择的角色困境, 弱化了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性,[14]使编辑始终游离于内容生产环节之外,离真正的创造性活动较远,主体性地位并不突出。[15]二是融媒体技术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不够,科技期刊编辑信息技术知识不完善,不能有效运用多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融媒体信息技术,提高编辑工作的信息技术含量。三是队伍结构不合理,编辑人员多,技术人员少,专业人才多,复合人才少,老员工多,年轻人少,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全媒体时代亟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更为匮乏。

    三、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推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深化期刊融媒体改革,健全融媒体发展平台,提高内容生产能力,打造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力,最终构建期刊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格局。

    1.深化科技期刊融媒体供给侧結构性改革

    对科技期刊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其供给质量、实现有效供给进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16]要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市场供需模式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需求引导供给”变化趋势,积极扶持优势刊物做强做大,优化重组缺乏稿源与读者的普通刊物,不断推进科技期刊融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科技期刊总量、布局、学科的宏观调控,推动期刊资源要素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整合,实现办刊要素的最优配置,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科技期刊集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服务模式,提高科技期刊办刊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要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科技期刊现有刊号的监督管理,提高期刊创刊的审批效率,完善科技期刊退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推进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中文期刊、英文期刊评价体系,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的扶持力度,发挥好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三是改革期刊运营模式,探索推广学会+企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企业等多种协同办刊模式,主动培育科技期刊融媒体发展新业态,结合不同类型科技期刊特点和基础条件,适度推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增强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17]

    2.提升科技期刊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

    提供优质高效的内容生产和服务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一要发挥特色优势。立足科技期刊实际,充分利用科技期刊在行业政策、学术资源、专家队伍等各方面的优势,在“专”和“精”上下更大功夫,不断优化内容生产资源配置,找准期刊的细分市场,确认独特的功能定位,不断提高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原创性,办好特色栏目,体现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二是创新内容策划。内容策划是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容服务的延伸。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及时捕捉发现读者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正确把握科技发展前沿选题,做好栏目策划、专题策划和选题组稿策划,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增强技术含量。有效运用互联网和数字化发展技术,突出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特点,推动科技期刊内容设计的技术创新,强化内容表达的技术支撑,为提高科技期刊内容生产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3.推进科技期刊融媒体平台流程再造

    科技期刊要适应全媒体时代融媒体发展趋势,必须打通各种传播媒介边界,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推动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全流程再造,构建作者—编辑—专家—读者“四位一体”的业务平台,建立健全科技期刊+互联网、+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数字化社交平台、+APP 平台、+专业化集群网刊等多种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形态,才能达到媒体融合发展的目的。一是推进组稿流程再造。要创新媒体融合发展机制,加强编辑与读者进行的网络互动,分析科技期刊的市场需求和读者偏好,让读者参与到编辑工作流程中来,增加读者黏性。二是推进审稿流程再造。要充分运用多种融媒体平台,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和网络邮件,加强与审稿专家的沟通联系,降低审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推进编辑流程再造。要用好文献检索技术平台,对稿件定向元素进行针对性搜索,检验稿件的学术质量和创新程度,提高稿件编辑的标准性和准确性。四是推进出版流程再造。坚持市场化和顾客价值导向,统筹推进复合式传播和复合式营销,积极探索对读者群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和面对面的个性化服务,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力。

    4.培养适应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全媒体时代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加快实现角色转型、提升融媒体能力,实现从传统编辑到现代编辑的转型,打造专业化复合型期刊编辑队伍,不断提高媒体融合发展能力。一是重塑角色定位,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要求,遵循科技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新的变革趋势,推动科技期刊编辑角色从传统媒体时代的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知识把关者角色,转变成为全媒体时代知识信息的筛选者、数字内容的加工者、版权秩序的捍卫者、社会文化的理性传播者,成为媒体文化塑造者、科研创新引导者、学术对话组织者、用户需求服务者。[18]二是完善知识结构,加大对科技期刊编辑教育培训,推动期刊编辑及时把握世界科技知识发展前沿,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成为具有编辑素养、学术素养和媒体素养的新型编辑专家人才。三是实现能力重构,突破科技期刊编辑传统能力范畴,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主动学习新融媒体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网络编辑能力、科技信息收集能力,增强“编辑+知识服务”决策能力,提升学术成果IP价值挖掘能力,增强内容资产管理能力,加强作者创新培育能力,提升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力,打造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19]。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是广泛的、多层次的,产生的挑战也是深远的、长期的。科技期刊只有主动把握全媒体时代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媒体融合发展挑战,才能赢得融合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总体看,当前科技期刊推进融媒体改革才刚刚起步,取得的成效也是初步的,真正实现媒体融合发展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主要从科技期刊管理体制机制、内容生产方式、融媒体平台建设和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科技期刊融媒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伴随着媒体融合发展持续深入,更多的融媒体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动融合必将进一步深化,科技期刊融媒体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全媒体格局的构建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蒋丽萍,薛蓉蓉,黄光力.“互联网+”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中的改革——以《天文学报》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6(8):40-42.

    [2]倪燕燕,寿彩丽.媒体融合与科技期刊出版和运营方式的转变——以浙江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2):1248-1252.

    [3]黄延红,严谨,彭斌,朱作言.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9(6):638-641.

    [4]边钊,韩向娣,闫珺.科技期刊融媒体出版传播模式探索——以《遥感学报》“中国遥感20年”纪念特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101.

    [5]赵少飞,陈辉.基于XML一体化生产管理云平台的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优化实踐[J].编辑学报,2018(6):627-631.

    [6]杨春兰.我国学术、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研究[J].中国编辑,2016(4):43-48.

    [7]伯灵.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9(3):399-402.

    [8]王晓枫.高校科技期刊出版数字化经营模式和盈利途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7-80.

    [9]许力琴.中文科技期刊融媒体发展的问题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8(18):222.

    [10]陈建华.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创新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2):1099-1103.

    [11]张义,陈怡平.中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调查及优化建议:以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科技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6(8):49-53.

    [12]张艳萍.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600-606.

    [13]李爱群,周雯,王宏江,简德平.我国部分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及提升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2):122-126.

    [14]王凌宇.全媒体出版与编辑角色重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2):162-164.

    [15]钟晓红.试析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编辑必备的八大意识[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37-140.

    [16]刘春雪.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1):1103-1108.

    [17]吴晓丽,陈广仁.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2):129-133.

    [18]庞达.论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角色与自我发展[J].编辑学报,2018(1):21-24.

    [19]游登贵.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传媒,2019(18):32-33.

    (作者单位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术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