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对其受欺负欺负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王玉花 黄茹 张文冰 周春

    

    

    

    〔摘要〕为探讨同伴关系在亲子依恋和小学高年级儿童受欺负/欺负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小学生亲子依恋量表、儿童欺负问卷和同伴关系问卷对湖北省448名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亲子依恋与受欺负/欺负程度均呈负相关,同伴接受与受欺负/欺负程度均呈负相关,同伴恐惧与受欺负/欺负程度均呈正相关;(2)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受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可以直接预测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受欺负行为,并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受欺负行为;亲子依恋完全通过同伴关系来间接影响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欺负行为。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欺负行为;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1-0008-04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欺负现象成为各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一项跨国调查研究发现,有9%~54%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卷入校园欺负中[1]。国内的一项调查也发现,有22.2%的小学生经常受欺负,6.2%的小学生经常欺负别人[2]。参与欺负行为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身心健康受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睡眠、行为问题甚至犯罪行为,与同学相处感到自卑、焦虑、抑郁,在一定情境下会出现自杀意念[3-4]。

    儿童在学校里参与欺负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亲子依恋质量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研究發现,儿童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其攻击行为有重要影响,拥有安全亲子依恋的儿童更少表现出攻击性,而不安全亲子依恋及其相关因素会成为儿童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条件[5-6]。有研究支持亲子依恋关系是攻击行为的预测因子,认为良好的父母依恋关系能够减少儿童人格发展中的攻击性,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7]。跟父母有较强情感依恋的个体,有较少的分离焦虑和更具建设性的情绪调节机制,在人际交往中易产生适应性行为[8]。亲子的良性互动和有效的信息沟通对青少年适应性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9]。

    另外,研究显示,受欺负儿童大多被同伴拒绝[10]。与一般儿童相比,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儿童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更少产生主动交往行为,更缺乏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策略[11]。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差的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检出率最高[12]。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小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提出研究假设:同伴关系是亲子依恋与校园受欺负/欺负的中介变量。本研究通过探究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其受欺负/欺负行为三者的内在关系,为校园欺负现象的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二、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省多所小学高年级(四、五、六年级)儿童为被试,共发放51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有效回收率87.5%。被试年龄分布为10~13岁,其中四年级167人,五年级150人,六年级131人;男生249人,女生199人。

    (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学生填写问卷。研究工具有小学生亲子依恋量表、儿童欺负问卷、同伴关系问卷。

    1.研究工具。(1)小学生亲子依恋量表。采用于海琴[13]修订的Kerns儿童依恋安全性量表,包括亲近倾向、信赖程度两个维度,共15个项目。本次调查将父母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亲子依恋质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5。(2)儿童欺负问卷。采用张文新等[14]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选取其中测量受欺负、欺负行为的两个分量表,共12个题目,按照发生的频率从0到4进行评定。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7,受欺负和欺负分量表为0.783、0.852。(3)同伴关系问卷。采用邹泓[15]同伴关系量表的修订版,主要考察儿童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自我感觉。此问卷共有30个项目,包括同伴接受和同伴恐惧自卑两个维度。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3,同伴接受和同伴恐惧自卑分量表为0.765、0.846。

    2.统计分析。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的录入,各量表数据均为连续型计量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数据使用x±s 表示。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Bootstrap置信区间估计法,检验水准α=0.05。

    3.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由于所有数据都来自被试的自我报告,因此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发现,本研究数据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0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9%,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三、结果

    (一)小学高年级儿童受欺负/欺负行为的总体特征

    1.小学高年级儿童参与受欺负/欺负行为的类型特点。根据学生在欺负、受欺负各条目上的得分,结果显示有40.6%参与了校园欺负行为,其中受欺负者24.1%,欺负者3.1%,欺负-受欺负者13.4%,无关者59.4%。

    2.小学高年级儿童参与受欺负/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表1显示,男生在欺负行为和受欺负行为得分上均高于女生(t=7.643,t=5.840,p<0.001),表明男生参与校园受欺负/欺负比女生要严重得多。

    3.小学高年级儿童参与受欺负/欺负行为的年级差异。结果发现无论是受欺负还是欺负行为,均存在年级差异(F=17.792,F=16.224,p<0.001),四年级参与欺负行为的程度远高于五、六年级,五、六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2。

    (二)亲子依恋、同伴关系和受欺负/欺负行为的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亲子依恋与同伴恐惧、受欺负/欺负均显著负相关(r=-0.226,p<0.01;r=-0.095,r=-0.096,p<0.05),与同伴接受呈显著正相关(r=0.315,p<0.01)。受欺负/欺负与同伴接受均呈显著负相关(r=-0.274,r=-0.238,p<0.01),与同伴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0.271,r=0.229,p <0.01)。

    (三)亲子依恋、 同伴依恋与小学高年级儿童受欺负/欺负行为的关系模型分析

    对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受欺负行为的关系模型通过Mplus7.0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构建,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结果良好:RMSEA=0.06,CFI=0.93,TLI=0.94。亲子依恋与同伴恐惧(β=-0.211,p< 0.01)、同伴接受(β=0.213,p<0.01)和受欺负行为(β=-0.155,p< 0.05)之間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受欺负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074,区间(-0.14,-0.03)不包含0,占总效应的32.3%。可见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受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如图1所示。

    对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模型通过Mplus7.0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构建,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结果良好:RMSEA=0.04,CFI=0.92,TLI=0.97。亲子依恋与同伴恐惧(β=-0.211,p<0.01)、同伴接受(β=0.213,p 0.05)之间路径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受欺负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071,区间(-0.13,-0.03)不包含0,占总效应的54.6%。可见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如图2所示。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约有40.6%的小学高年级儿童参与了校园欺负行为,校园欺负现象普遍存在。与以往的研究结果[16]一致,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多地参与校园欺负行为。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具有更强的攻击倾向,生物遗传、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和同理心等差异都是可能的影响因素[17]。另外,欺负与受欺负行为紧密联系,大约13.4%的欺负者同时也受到别人的欺负,明显高于单纯欺负者的比例(3.1%)。究其原因,有些受欺负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被边缘化,因此容易引发他们较低的自我概念、消极的负面情绪和对同伴的敌意,使他们反过来成为欺负者。有些主动挑衅的欺负者冲动易怒,常常表现出外化问题,如不遵守规则,恶意地激怒、挑衅他人,导致其受欺负。这提醒我们欺负与受欺负现象的不可分割性,欺负/受欺负者是一群不容忽视的人群。研究还发现,四年级儿童参与欺负行为最多,此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欺负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因为小学高年级儿童随着年级升高,自我控制能力、自律性及道德规范的内化的发展加快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使欺负行为减少[18]。

    同伴依恋在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子依恋和校园欺负现象之间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人际关系开始从血缘关系扩展到学校的同伴关系,他们需要在家庭亲子关系中自我分化,发展出个体独立性,将亲子关系的人际互动模式和交往策略延续到学校里与其他同学的相处中,从而有效解决同伴关系的边界和冲突 [19]。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父母和同伴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影响会发生改变,父母在其依恋阶层中的位置下移,同伴在情感支持层级上取得优势,因此个体更看重同伴关系与互动,尝试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这点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即同伴关系可以作为预测儿童参与欺负行为的一个自变量,并且对欺负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0]。谭千保等[21]指出同伴依恋质量高的儿童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朱桂琴等[22]发现同伴之间的信任度和疏离度变化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频率与发生程度。

    亲子依恋对小学生被欺负和欺负他人的作用路径是不一样的,亲子依恋可以直接预测受欺负行为但不直接预测欺负行为。即亲子依恋与受欺负行为密切相关,亲子依恋的质量越低,儿童在学校受欺负的可能性越大。亲子依恋不安全的个体往往对自我和他人持负面评价,容易在同伴交往中过于退缩和忍气吞声,显得弱势和好欺负[23]。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分析,早期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儿童未来人际互动的“安全基地”,使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充满自信,对人焦虑与恐怖体验少,交往的朋友更多,不易被欺负;而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容易让儿童形成胆小、神经质、柔弱等身心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学生极易成为同伴欺负的靶子。可见,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使个体避免在校园成为受欺负者[24]。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如果要干预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欺负行为,可以通过调解和改善他们的亲子依恋和同伴关系来实现。

    第一,引导家长改变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维持家庭功能的有效运转,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支持。研究发现,通过为父母提供资料和培训等方式,干预儿童的校园欺负/受欺负的情况, 能使儿童欺负者的人数降低20%~23%, 使欺负-受欺负者的人数下降17%~20%[25]。

    第二,加强与学校、社会各界的联合,标本兼治。学校要制定防止校园欺负现象的规章制度,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让欺负行为有产生的土壤。国外有干预研究从 “同伴动力学” (peer -dynamics) 的角度通过改善同伴关系来干预儿童的欺负行为[26-27],效果显著。政府司法部门制定和完善校园安全法案,设置法律底线;教育部门要出台校园反欺负指导手册,指导学校、家长和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应对校园欺负;社会团体可设立校园反欺负热线,向受欺负学生、家长提供法律援助。

    参考文献

    [1]Nansel T R,Craig W,Overpeck M D,et al.Cross-national consisten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llying behaviors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2004,158(8):730-736.

    [2]张文新,王丽萍,宫秀丽,等.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2):226-227.

    [3]Boulton M J,Trueman M,Murray L.Associations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fear of future victimization and disrupted concentration on class work among junior school pupil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78(3):473-489.

    [4]Roland E. Aggression,depression,and bullying others[J].Aggressive Behavior,2010,28(3):198-206.

    [5]Brumariu L,Kerns K.Mother-child attachment and social anxiety symptoms in middle childhood[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8,29(5):393-402.

    [6]Gomez R,Mclaren S.The interrelations of mother and father attachment,self-esteem and aggression during late adolescence[J].Aggressive Behavior,2007,33(2):160-169.

    [7]Donald G D,Katherine R W. Attachment insecurity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12,17(5):475-481.

    [8]Jean D, Kalina J M, Yuko A, et al. Atypical empathic responses in adolescents with aggressive conduct disorder: a functional MRI investigation[J].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09,80(2):203-211.

    [9]茆正洪,閔惠萍,赵旭东.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特点与青少年自尊抑郁的关系[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4):371-373.

    [10]王丽萍.中学生受欺负与其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88-91.

    [11]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田媛,范翠英.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1):62-70.

    [12] 封敏,储康康,徐斌 等.南京城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11):1018-1022.

    [13]于海琴. 前青春期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14]张文新,武建芬.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8-12.

    [15]邹泓.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16]杨英伟,星一.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8):963-966.

    [17]谢家树,谢璐,Chunyan Y,等. 中美青少年校园欺负受害问题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4):706-709.

    [18]胡芳芳,桑青松.高年级小学生校园欺负特点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38-940.

    [19]Ma C Q,Huebner E S.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life satisfaction:some relationships matter more to girls than boys[J].Psychol Schools,2010,45(2):177-190.

    [20]Laghi F,Pallini S,DAlessio M,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fficacious self-presentation scale[J].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1,172(2):209-219.

    [21]谭千保,张英,龙莎莎,等.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行为研究——基于2625份调查问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38-42.

    [22]朱桂琴,陈娜宣,海宁. 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实证研究——以河南省4乡5校为例[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2):68-76.

    [23]刘小群,杨新华,周丽华等.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2(2):246-248.

    [24]邓林园,王凌霄,徐洁,等.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亲子冲突与其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1):118-122.

    [25]Super C M, Harkness S. The developmental niche: a conceptualization at the interface of child and culture[J]. Internati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986,9(4):545-569.

    [26]Hektner J M, Swenson CA. Links from teacher beliefs to peer victimization and bystander ?intervention: tests of mediating processes[J].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12, 32 (4):516-536.

    [27]Troop-Gordon W, Ladd G W. Teachers victimization-related beliefs and strategies: association with stud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peer victimiza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5, 43 (1) : 45-60.

    (作者单位:1.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孝感,432100;2.长江大学教育学院,荆州,434023;3.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汉,432000;4.湖北省汉川市华严农场中学,孝感,4316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