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在儿童上肢骨折中的临床效果

    曹卫权 张国平 陈鑫 高杰

    【摘要】 目的 分析研讨CT与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在儿童上肢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64例前臂骨折患儿,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2例。对照组接受传统钢板外固定治疗, 研究组接受CT与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上肢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负重时间(8.20±2.12)周、愈合时间(6.65±2.35)周、出血量(285.65±2.30)ml、手术时间(98.23±12.02)min;对照组负重时间(16.87±4.21)周、愈合时间(15.98±3.62)周、出血量(402.32±12.30)ml、手术时间(112.25±32.02)min。研究组负重时间、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6个月Fugl-Meyer评分为(58.35±1.35)、(65.68±1.24)、(72.68±2.32)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41.68±2.32)、(52.32±2.02)、(61.35±1.20)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9.38%(3/32)低于对照组的37.50%(12/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三维重建技术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前臂骨折,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出血量, 利于疾病康复和上肢功能恢复。

    【关键字】儿童上肢骨折;微型外固定支架;CT;三维重建技术;前臂骨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35

    上肢骨折(upper limb fracture)指人体手部、腕部、前臂、尺桡骨近端、肘部、上臂、肩部等部位发生骨折[1], 诱发骨折的原因具有多种, 主要包含交通事故、重物砸伤、高处坠落等间接或直接暴力等。部分患者出现上肢骨折后, 往往忽视自身病情, 若处理不当则会诱发多种并发症, 尤其是儿童, 由于其主诉能力未发育成熟, 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病情, 加大了治疗难度。前臂骨折则为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以往治疗多采用传统钢板外固定术[2], 其在医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阶段, 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各项医学技术改进, 临床发现, 将CT与三维重建术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前臂骨折, 其效果已远超传统钢板外固定术。现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4例前臂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 分析CT与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在儿童上肢骨折中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前臂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4例;年龄1~16岁, 平均年龄(9.2±2.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 h~3.0 d, 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17.3±18.3)h, 受伤原因:5例车上摔下、9例运动外伤(打篮球、溜冰等)、3例高处跌下、5例平地跌倒、10例交通伤;5例开放性骨折、27例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肱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16例、尺桡骨骨折11例。研究组男17例, 女15例;年龄1~16岁, 平均年龄(9.5±2.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6 h~3.0 d, 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17.5±18.2)h;受伤原因:6例车上摔下、10例运动外伤(打篮球、溜冰等)、2例高处跌下、4例平地跌倒、10例交通伤;6例开放性骨折、26例闭合性骨折;骨折类型:肱骨骨折6例、鎖骨骨折15例、尺桡骨骨折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患儿均接受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 确诊前臂骨折;②患儿家属均签字同意本研究。

    1. 2. 2 排除标准 ①有骨折史者;②有手术禁忌证者;③过敏迹象者;④中途脱落研究者;⑤合并其他疾病者, 如先天性心脏病、肝肾等功能异常。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接受传统钢板外固定治疗, 全身麻醉, 骨折部位作一12 cm左右切口, 充分暴露骨折端后, 复位处理骨折断端, 复位完成后, 确认对线准确, 在骨折断端部位固定制备好的钢板, 用螺钉固定钢板, 闭合创口。

    1. 3. 2 研究组 术前准备:患儿术前接受CT和三维重建检查, 层间距5 mm, 层厚5 mm, 完成扫描后做三维重建, 直观立体的显示骨折端与附近情况、骨折移位情况、骨折部位、骨折断端等, 按照CT三维重建骨折移位、骨折部位等, 实施手术。术前制备长短、形态恰当的微型外固定支架。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 全身麻醉, 仰卧位, 在CT和三维重建术协助下, 在骨折远端或近端部位作切口, 确保切口深度至骨膜外, 分离骨膜和软组织, 暴露皮下隧道。成功复位骨折后, 骨折两端钻入骨牵引针, 安装外固定支架。开放性骨折则需将创面彻底清洗干净后再固定, 无张力状况下闭合创口。术后常规抗感染干预, 并根据实际情况做肌肉锻炼和关节功能锻炼。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负重时间、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上肢功能情况及并发症(针道感染、骨不连、疼痛等)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患者上肢功能, 分值为0~100分, 评分越高说明上肢功能越好。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围术期指标 研究组负重时间(8.20±2.12)周、愈合时间(6.65±2.35)周、出血量(285.65±2.30)ml、手术时间(98.23±12.02)min;对照组负重时间(16.87±4.21)周、愈合时间(15.98±3.62)周、出血量(402.32±12.30)ml、手术时间(112.25±32.02)min。研究组负重时间、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Fugl-Meyer评分 研究组术前Fugl-Meyer评分(41.32±1.35)分与对照组的(41.36±1.2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6个月Fugl-Meyer评分为(58.35±1.35)、(65.68±1.24)、(72.68±2.32)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41.68±2.32)、(52.32±2.02)、(61.35±1.20)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并发症 研究组发生1例骨不连、1例疼痛、1例针道感染;对照组发生4例骨不连、6例疼痛、2例针道感染。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9.38%(3/32)低于对照组的37.50%(12/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部分儿童在摔倒时, 均习惯性和保护性的用腕部着力, 摔倒时上下合力均在桡尺骨1/4部位积聚, 进而引发骨折[3]。腕部着力时, 受力主要为桡骨部分, 首先出现桡骨骨折, 其余暴力会对尺骨产生作用, 引发尺骨骨折。同时因全身前倾产生的扭转暴力持续作用和肘关节保护性屈曲, 让骨折近端发生移动, 再从尺桡空隙进入到掌侧部位, 严重者发生“背靠背”骨折, 且此类骨折具有典型性[4]。此后因时间逐步推移, 加之肌腱肌肉挛缩紧张、张力增大、水肿、局部出血等因素, 加大了手法复位的难度。

    与成年人相比, 儿童机体中各项系统暂未成熟, 骨骼弹性模量低、有机成分含量高, 发生骨折所需的外力比成年人小很多, 其生物力学特征具有独特性, 但骨折愈合速度快, 愈合能力强, 且再塑形能力较高, 复位后对线对位要求低, 可长时间忍受关节制动, 不出现关节强直[5-7]。此类特征则让闭合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方式, 成为了治疗儿童前壁骨折的主要方式之一[8, 9], 但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效果仍不满意, 若反复多次复位, 对软组织损伤性加大, 使骨折愈合受到影响, 也有部分患儿在复位后, 接受石膏外固定治疗, 骨折会发生再次移位。而在CT和三维重建技术支持下, 实施微型外固定支架不会破坏骨折断端血运, 不会加重骨折附近软组织损伤, 复位良好, 且可妥善固定。术中使用的Orthofix单臂外固定架与常规外固定支架有一定差异[10-13], 前者具备独特的牵引撑开作用, 可直接复位骨折断端, 且增加固定针, 发挥即刻固定的作用。且术中桡侧进针方式对肌腱和骨骺无激惹和损伤状况, 不影响腕关节活动, 可确保手部抓握力量, 骨折愈合后无需住院接受手术取出固定物[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围术期指标、Fugl-Meye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明CT与三维重建技术协助下, 给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 效果更良好。

    但在实施CT与三维重建技术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术治疗时, 手术需让经验丰富且专业的医生负责实施, 以确保手术效果。作者总结自身经验后, 归纳出以下手术操作注意事项:①定位外支架固定针前, 需密切观察前臂旋转状况, 固定骨折远端的针, 桡侧进针, 多次确认, 避免对桡骨远端骨骼造成损伤;②使用电钻做钻孔处理时, 需用浸有酒精的纱布, 做降温处理, 避免局部温度较高;③选择外支架时, 需注意最大撑开长度, 避免过度撑开, 造成复位失败。本研究中共5例骨不连, 7例疼痛患儿, 针对骨不连患儿, 后续根据患儿病情重新确定治疗方式。针对无法忍受疼痛患儿, 可适当给予镇痛措施, 如注意力转移法等, 需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共3例患儿发生针道感染, 其程度均为轻度, 此后为避免发生此类并发症, 护士需细致、详细的教导患儿家属协助做好外固定针针道护理, 并密切关注外固定支架是否松动。本研究中暂未发生因固定针松动、外固定支架断裂而造成外固定架失效的状况, 但此后在采用此方式治疗儿童前臂骨折时, 亦需提高谨慎。

    综上所述, CT与三维重建技术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用于治疗儿童前臂骨折,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出血量, 利于疾病康复和上肢功能恢复。

    參考文献

    [1] 崔超, 张鹏.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近节指骨基底骨折.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2):77-78.

    [2] 曹延广, 汤样华, 董黎强. 闭合复位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9, 35(2):101-102.

    [3] 麻志勇.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22):2944-2945.

    [4] 杨萃, 陆芸, 杨永超. 微型外固定支架与掌骨板固定治疗Rolando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山东医药, 2016, 56(32):12-14.

    [5] 高骏, 余黎媛, 金德富. 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46例临床报道.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6, 24(1):59-61.

    [6] 王桂龙, 李翠云, 刘加田, 等. 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技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和适应证的探讨.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7, 33(2):151-152.

    [7] 高凯鸣, 劳杰, 庄永青, 等. 利用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8, 34(3):222-224.

    [8] 王钦存, 季平. 骨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探讨. 中国伤残医学, 2017, 25(4):54-55.

    [9] 赵小明, 孙雅静.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外科颈骨折17例.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 43(6):500-501.

    [10] 李文强, 高峰, 张娜. 半环式组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17例疗效观察. 中国伤残医学, 2017, 25(9):40-42.

    [11] 史鹏飞, 李明华, 孙以华, 等.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四肢干骺端骨折. 中国实用医刊, 2017, 44(1):53-55.

    [12] 杨德育, 王月娥, 苏在权, 等. 闭合复位结合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7, 6(1):63-67.

    [13] 张子阳, 唐修俊, 魏在荣, 等. 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微创治疗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6, 39(4):410-413.

    [14] 冯锡光, 肖翠梅, 唐俊, 等. 微型外固定架与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5):533-534.

    [收稿日期: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