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探索与创新

    张黎力 彭秀春

    [摘 要]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一直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力求学校特色发展与服务社会同频共振,以搭建创新型科研平台和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抓手,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响应国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为指导,努力为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民办高校;特色发展;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177-04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由国家包办教育的单一模式,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供给,基本形成了与公办教育的共存、共兴、共荣的态势。当前,我国已启动了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在教育变革时期,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民办高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核心竞争力主要指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也就是民办高校通过校内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校外与行业企业合作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竞争优势[1]。民办高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应紧密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不断从方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从而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应只单纯地关注就业率,更应该关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力求学校特色发展与服务社会同频共振

    民办高校一直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原则,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秉承应用型、多元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主线,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地方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探索与企业的合作方式

    湖北省民办高校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风向标,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紧跟区域的发展步伐,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来,急企业之所急,办企业之所需。随着近年来创新型社会的建立,许多现代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高校的科研力量通过与区域企业合作,将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在促进科学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武汉工商学院与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武汉上善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长联来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与这些企业开展了产教深度合作,以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学校将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解决企事业单位实际问题对接,让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融合,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有机会参与到企业发展之中,真正做到讓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对接区域发展定位,精准调整专业结构

    天津市民办高校根据区域“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在布局和专业设置上精准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天津市民办高校应积极定位自身的角色,充分考虑天津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基础,尤其是应与天津市的功能定位相融合,如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旅游等专业,培养能够服务区域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保障。在建立专业设置的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发挥特色专业优势,补充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停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定位和产业结构发展相匹配。

    (三)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种方式

    1.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多元驱动

    湖北省民办高校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课程共建,教材共编,教师共派,增大教学环节中的实践课程比重,体现实践育人,有力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融合,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和资源状况,实施“3+1”、实验班、订单班、行业学院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双教融合、多元协同、三维驱动、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搭建了“内外协同、优势互补”的双创平台,组建了“多元结构,全程服务”的指导团队,营造了“全程融入、全员参与、全力支持、全景熏陶”的文化生态。

    2.民办高校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办高校建立高等教育联动发展机制,一方面,其希望通过民办高校跨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创新合作,协调治理机制,并建立共赢、互利的合作关系,加快推进区域民办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共同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民办高等教育新体系。另一方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促进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可以跨区域合理流动,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优化配置。通过改革促进联动,通过创新加强协调,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共同组织实施民办高等教育联动发展协调治理的改革项目,并制定大湾区内民办高等教育联动发展与协调治理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与制度。

    二、搭建创新型科研平台和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搭建创新型科研平台,协同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民办高校加强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创建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其以能力为导向,搭建“基础实践、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实训、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等多个平台,“贴近业界、教研一体、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并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建立了适应区域发展特点的研究中心。

    汉口学院看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利用环保可再生资源,成立了“湖北省过程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并下设4所研究所,对目前区域发展急需的光电、机电技术进行研究。其已经申请到了风力发电模拟系统实训设备、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平台等专利,并已投入应用到区域与企业发展中。

    (二)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大显身手

    各高校围绕适应新型应用型大学“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要求,通过“院士工作站”“双百计划”“教学名师”“三育人”等方针政策,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教师培育工程、人才聚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和管理服务队伍提升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应用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武汉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出“教师经理人+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将教师打造成学生的经理人,让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商业思维+解决方案”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商业运作模式、解决方案及理论方法。同时,教师引入“课堂企业化管理”“作业市场化检验”等培养手段,将作业创作环节与商业行为挂钩,让学校的“教”与企业的“做”无缝对接,“教、学、做、用”贯穿一体。在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下,除了登上军运会舞台的“非遗”汉绣团队外,艺术与设计学院诞生了很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产教融合的产品开发团队。他们设计生产出来的作品在市场上广受好评。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历届政府关心的首要大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则是第一次将乡村振兴战略提上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各地区民办高校纷纷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学校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区域“三农”发展问题。

    (一)成立服务乡村振兴专门机构,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2018年6月22日,武汉工商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 推动湖北乡村发展。学校以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为突破口,依托人才资源与学科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学院成立后,将助力乡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人才学习各项政策、产业知识、农业技术;指导和引领特色种植、健康养殖,实施乡村环境保护,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引导城市资本回流乡村,探索多元资本与集体利益、村民利益共享机制;通过专家走访、师生实习实训帮扶、企业家联谊、校地产业项目对接等多种形式,打造工商资本与乡村项目对接培育的支撑平台。

    (二)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改善农村医疗条件

    长沙医学院也一直秉持着为区域农村发展服务的理念,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全科医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为科学兴国、教育扶贫做贡献。坚持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全科型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改善农村的就医条件。

    (三)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助力区域脱贫攻坚

    近年来,四川省民办高校统筹谋划扶贫任务,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因地制宜安排扶贫项目,精准对接落实帮扶任务,通过驻村帮扶、智力帮扶、本土人才培育、就业帮扶、志愿者服务等整合社会资源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全省共有30多所民办高校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19万元,动员2022多名师生参与到四川省扶贫工作中来,培训定点扶贫村中小学教师、技术骨干1153人,扶持培养了一大批乡村产业、富民实体,成为该省教育扶贫的生力军。

    四、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为指导,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一)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服务区域发展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政未来的大计。要按照绿水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民办高校在科研服务方面一直秉持著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宗旨,坚定地跟随党的领导,将学校的科研力量最大限度地转变成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生产力。

    (二)根据区域环保发展需求,校企合作创新技术开发环保实验项目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3]的出台,昭示着治水问责、铁腕治污时代的到来,这也显示了培养相关人才的三个迫切需求。一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近1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废水排放以每年5%、用水量每年1%速度递增,水资源匮乏问题日趋严重,水处理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二是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研发和生产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和装备[4]”,表明目前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工艺,瓶颈是成本,这决定了污水处理从传统工艺向活性炭深度处理、资源化回用等新技术的必然转变。三是人才升级的迫切需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湖北省是千湖之省并且武汉市地处于长江中下游,水域湖泊资源丰富,对于湖泊水源污染的治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一直是高校研究关注的重点。武汉工商学院长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污水治理智能控制、环境功能材料、环境微生物技术三个技术领域,培养出了一批胜任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践、技术攻关与改造等工作,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团队与校企合作企业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合作开发了“污水处理工艺虚拟仿真实验”这一设计性实验项目,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全流程实验中难以“复制”的部分以信息化技术的方式进行模拟演练,解决了这类复杂实验无法在学校实验室开设的难题,促进了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项目2018年获得了教育部认定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武汉工商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拥有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民办本科高校。

    (三)建立高校绿色联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为了响应区域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大部分民办高校均有学生自发成立的环保公益类学生社团。他们在学校、社区从事环保理念宣传、社会实践和科技传播,把生态文明理念、绿色消费习惯和节能环保科技知识传播到校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绿色社团活动与实践,广大青年学生获得了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的机会。具备环保生态与可持续理念的大学青年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的倡导者,成为社会绿色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已经逐步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平等竞争格局。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目前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民办高校750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比2017年增加3所。民办高校中普通本专科招生183.94万人,比2017年增加8.57万人,增长4.89%;在校生649.60万人,比2017年增加21.14万人,增长3.36%;硕士研究生招生735人,在学1490人。由此可见,民办高等院校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了社会多元化教育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无论是民办高校、公办高校还是独立院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应该充分融入区域发展的浪潮中来。高校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创新的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关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民办高校作为供给侧人才改革发展基地、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接下来应更加充分发挥高校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继续强化应用性科研导向,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不断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行业、企业的技术更新与改造,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其也应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继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赵萍.民办高校项目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踐,2019(16):6-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EB/OL].(2015-04-16)[2020-03-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4/16/content_9613.htm.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EB/OL].(2016-12-19)[2020-02-1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19/content_5150090.htm.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