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开放作业 体验学习快乐
许敏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想在布置作业时点、线、面兼顾,让孩子筑牢知识体系,可是模式化的书面作业练习严重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布置开放作业,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贴近生活
我们年级中有这样几个孩子,做作业特别拖沓,别人看电视时,他在写作业;别人打球时,他在写作业;别人睡觉时,他在写作业;别人玩游戏时,他还在写作业!然而,这些总在埋头写作业的孩子,却并不是绩优生,反而是班上考试成绩垫底的。为了改掉他们作业拖沓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尝试让作业更贴近生活。如: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建议他们观看时事、科普类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百家讲坛》,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看后向父母或老师谈谈感想,在积累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促进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有的孩子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比较吃力,可让他和家人一起逛菜市场,记录农副产品的价格及家庭支出,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统计和运算能力,也让孩子感知生活的不易,珍惜学习时光。同时,在贴近生活安排作业时,教师要做足“功课”,以问题为导向,精选设计《导学表》《作业须知》等材料,让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内容开展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顺应时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人文信息和国学经典,这对提升学生知识储备、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大有益处。教师可顺应时节布置一些应景的作业,如教师节时可布置给老师写诗歌、写信、画肖像等作業,父(母)亲节时可布置做家务、给父母捶背、梳头、制作礼物的作业,重阳、端午、清明布置学生收集民风民俗故事、诗词、节日溯源、民俗体验,撰写《民俗体验计划书》等作业。这些作业会增进老师和学生、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为教育搭起坚实的情感桥梁,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节日由来,学习制作具有民俗特色的食品,讲述传说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多彩的节日作业使学生在欢乐的节日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在布置节日作业时要注意作业的多样性,细化作业种类,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分类、分组完成作业,同时要抓好作业的检查反馈,通过个人汇报、小组评议、代表交流、集体评议等环节,确保学习成果得到充分展示。
三、体现差异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实:作业布置下去,有些学生不屑做,有些学生难完成,即所谓“尖子生吃厌了,学困生吃不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个性化的作业。比如巩固生字、词的抄写,对平时记忆生字词较快的学生要求抄写一至两遍,对于平时听写错误较多的学生则适当增加遍数。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适当的发展,又对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再如在学完课文后,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办一份主题鲜明的小报,练习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并配上插图;能力弱的学生就摘抄课文的精彩句段或者选择课文中的生动词语写一段话;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可根据不同成绩的学生,布置分层自荐作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数理、数学思维。俗话说:“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面对学习能力、个性差异显著的学生,就应该给予他们以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让“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学困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实践使我体会到,开放性作业的优化设计与实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学生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同时也善意地提醒老师:把大块的时间还给充满朝气的孩子们,让他们在这片作业园地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