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刍议
李敏
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能在现代财务会计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服务职能。本文在阐述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要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水平,就必须明确财务分析目标,强化财务分析方法应用,同时要考虑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深化财务分析结果应用。期望能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
一、引言
事业单位在我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项的管理及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工作主要是指通过分析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和各类报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收支等经济性事务进行评价管理的过程。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财务管理,该管理体系以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为目的,在反应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情况、资产负债“家底”情况等层面效果较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自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政府会计制度体系要求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编制、分析基础。基于此,有必要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重视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现状
(一)分析目标不明确
事业单位当前的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财务分析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包含了较多的分析内容,除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编制和执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比例合理性、收支情况等都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此外定员定额情况、投融资管理活动等也都属于财务分析的范畴。在这些要素分析中,较多的事业单位未能制定财务分析整体目标,并且未能对相应的分析目标进行分解管理,降低了财务分析工作的指导性。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一定的财务分析目标,但该目标的制定未能充分考虑到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及服务状况,并且财务分析指标仅仅局限于经济性指标分析,对于非经济指标的考虑不到位。譬如,有较多事业单位在财务分析中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现金流分析层面,对于事业单位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品牌效益的量化考虑不够,降低了财务分析的实际效果。新时期,还应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目标和分析指标,确保财务分析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分析方法单一
事业单位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在单位经营发展中,事业单位通常将社会管理与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这使得对于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具有单一性。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方法不够灵活,有较多事业单位仍然采用比例分析、比率分析等传统分析方法,对于结构分析等方法的应用较少,这使得对于具体财务活动结果核心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贴切,制约了单位财务分析方法的优化和财务管理质量提升。同时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方法是按照每年或定期的方式进行分析的,这使得财务分析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新时期应重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财务分析,确保财务分析的动态性、灵活性。此外一些实验单位在财务分析中发现出相关异常数据,仅会从客观情况进行研究,忽视了业务内容和报销单据对应性等问题的考虑,降低了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有必要进行财务分析方法的持续优化。
(三)分析深度不够
定期监督、定向考察是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方法应用的主要模式和特征,这种财务分析模式虽然具有工作量小、工作成本低的特点,但其并不能随时的跟踪和记录现金流的动态变化,难以为后期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和优化提供指导。另外,重经济性指标分析,忽视非财务经济指标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突出问题。在事业单位经营发展中,非经济性指标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如事业单位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效益等,其均会对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引起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情况的变化,当忽视非经济指标管理后,事业单位分析的全面性会受到影响,难以实现财务分析过去解析、现在控制和未来规划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分析后,对于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较为简单,且财务分析报告上存在一定漏洞,这使得财务分析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四)分析结果应用不够
事业单位在完成财务分析后果,应重视财务分析结果的深层次应用。然而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场来看,事业单位更多是的是将财务分析作为一种例行工作,对于分析结果的应用较少。一方面,事业单位在完后财务分析后,并没有形成财务分析结构指导绩效评价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法优化的惯例,这使得财务分析结果无法对单位的管理者或上级机构提供定期的决策信息支撑。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未能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这使得部分财务分析结果本身不够合理,制约了其在具体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措施
(一)明确分析财务分析目标
制定明确的财务分析目标,能为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在财务分析初期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員首先应注重本事业单位经营现状的有效分析,然后结合事业单位长期发展目标,明确本单位财务分析的具体目标。要求制定的财务分析目标符合本事业单位现行业务实际,同时与本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方向与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同时在确定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整体目标后,应注重整体分析目标的分解管理,从支出分析、服务分析、创新分析等层面,开展本事业单位财务经营状况的解析和评价,真正将财务分析工作与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向结合。此外,针对具体的分析目标,在具体分析阶段,还应拟订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有侧重点地展开分析,确保财务分析指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升财务分析报告的价值。譬如,在财务分析中,可开展经费自给率的分析,在衡量本单位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支出情况的有效衡量。另外,要掌握事业单位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还应开展人员人工支出和公用支出所占比的分析,确保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合理使用多种分析方法
要進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质量,还应注重财务分析方法的规范使用。其一,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分析方案,选择财务分析方法过程中,应确保财务分析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注重多元分析方法应用,提升财务分析实际效果。其二,垂直分析、水平分析、趋势分析、比例分析、因素分析等都是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有效方式,应确保财务分析方法与分析内容的适应性。如在评估资产和负债的比率时,可使用比例分析等传统的分析方法,简化分析流程,而对于事业单位税务成本等结构性内容的计算分析,应注重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其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充分、完整、准确的财务数据作为支撑,故而在财务分析初期阶段,还应注重事业单位各种营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确保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有序开展。其四,为解决事业单位以往财务分析阶段性问题,在新时期,还应开展事业单位全生命周期的财务管理分析,通过对每个阶段、每项业务的财务分析,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三)实现分析深度与广度的合理结合
实现财务分析深度与广度的结合是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内在要求。基于这一要求,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中,首先应明确财务分析的基本原则,即在具体的财务分析工作开展中,事业单位应始终坚持“归并统一、继承创新、充分协调”的关联原则,同时应严格按照“提升质量、务实简化、适当借鉴”的要求开展财务分析,确保财务分析方向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合理性。其次开展较深层次即较广范围的财务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模式,充分体现财务分析的社会服务职能,随后将财务分析工作落实到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财务分析与具体业务的准确对接。最后在财务分析内容层面,应在坚持进行经济性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深化对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品牌效益等非经济财务指标的分析,确保财务分析内容的全面性。此外在现代化财务分析实践中,事业单位还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分析技术的支撑下,系统开展展开实时分析、中间分析和过程分析,确保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下,财务分析对于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影响不但深刻,要进一步提升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就必须树立财务战略分析意识,在具体的财务指标分析中,从全局、战略层面出发,以整体、长远、大思维的观念,进行各财务指标的深入分析,不断提升财务分析的广度、深度和整体质量。
(四)强调财务分析结果的应用
依托财务分析结果指导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新时期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分析工作、提升单位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任务。在完成财务分析后,事业单位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结果公示和反馈制度,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系。要求事业单位业务部门,依托财务分析的结果,对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质量,确保财务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有序性。另外,针对财务分析的结果,应建立系统完善的员工考核和激励制度,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内生动力。要注意的是,为保证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应用的有效性,在财务执行和分析评价中,应注重财务数据、财务分析方法应用的监管,从源头上保证财务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四、结语
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规范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以往财务分析中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财务分析深度不够、分析结构应用较少的问题,在政府会计制度约束下,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标准体系,规范开展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分析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及服务职能的发挥。
(作者单位:烟台市经济发展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