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助推民间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余红卫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进,深刻改变了媒介传播的形态,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是对“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并且推动“实现”的过程有相当一部分力量来自民间,可以说民间文化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新平台和新视野。

    【关键词】新媒体;民间文化;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新媒体推动了跨文化交流,民间文化越来越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而新媒体也成为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一、新媒体为世界情感交流开辟新通道

    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永久和评论》一书中深刻揭露欧洲“文明”国家的行为是“以虔诚为名运用手中的权力对他们征服的国土和人民实施暴行”。[1]但他依然坚信有可能建立另一个世界秩序,坚信日益密集的跨文化交流终将帮助人类创建一个新的世界情感。他写道:海洋将(地球)这个全人类共享的社区分隔开,但船舶跨越无政府的海洋,使人们互相接近,并使用人类对地球共同享有的权利,创造和平互动的可能性……这样,世界遥远的地方得以相互联系,最终将各种族拉近成为宪法世界的公民。

    自从康德首次提出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国家之间紧密联系可能提供一个新世界的情感以来,每每出现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技术,人们都会禁不住幻想康德梦想即将实现。但是事实总是残酷的,具有很强政治附属性和社会控制力的传统媒体使得西方长期占据话语权的强势地位造成中国长期处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凭借各方面的优势,发达国家主流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对发生在中国以及与中国相关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占据舆论先导,掌握涉华舆论阵地制高点,使得我们在国际上处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但是,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一个新世界情感的实现,因为新媒体技术快速推进,深刻改变了媒介传播的形态。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以往传统媒体对舆论独家控制、对信息独家垄断的局面正面临解构和颠覆。

    二、民间文化为构建国家形象拓展新视野

    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参与共同事务所形成的,用以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众意愿,并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是表达民众生活的文化。民间文化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是指通过民间来展示国家形象的行为,既包括利用民间生活所能概括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元素,也包括民间大众自身修养对国家形象的展示行为。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西方欺凌,落后的形象在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分化为美欧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两大阵营的国家由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相互敌视、相互竞争。随着美欧和平演变导致苏联解体,中国成为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并通过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成为欧美西方国家主要敌视遏制的对象。虽然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和愿望与中国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不谋而合①,但是,中国通过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依然受到欧美西方国家的抵制和阻击,中华文化“走出去”举步维艰。近年来,我国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孔子學院为平台,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整体影响力还很不够,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运用主流媒体传播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显然受到西方社会直接的有意阻挠,使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遭遇重重困难。“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②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中国国家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

    民间文化不仅构成中国故事的生动内容,而且具备显著的传播优势。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宗教制度、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这些也正是人们无比关心并以此判断一个国家形象优劣的主要评价因素。基于民间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性和意识形态淡薄化,少了对外传播交流的重重阻遏,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具原生态,最容易到达受众,也因此最容易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核传播出去。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可以如风如水,润物无声,悄无声息地传导进入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让民族特色汇入世界潮流,让中华文化不仅“走出去”,还能“走进去”,推广开。5000多年连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通过民间文化构建国家形象无疑为国家形象构建拓展了新的视野。

    三、新媒体为民间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新动力

    新媒体让民间成为对外传播的主力军。传统意义上,传媒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中介和工具。现代社会,传播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媒体本身,或者说媒体的概念和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信息的传播将会有更多的载体,新闻发布平台、高端智库,各种各样的重大活动和节展赛事、传统节日、海外文化阵地等都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也都受制于人的参与。新媒体环境下,人自身的传播将变得无限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机不离手,一遇闲暇,便会打开手机,不停地刷短视频,“欲罢不能”。各种直播形态吸引了众多网民,直播全世界、全天候、随时随地、无处不在,让广大用户成为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重要时刻的见证人。2019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家著名美国民调机构)调查显示,全球约有50亿人拥有移动设备,在调查的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中,人们普遍使用互联网。

    民间文化是生活型的文化,民间文化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伟大传统强有力地控制着我们每一个人,并通过人的一言一行和人的社会实践表现出来。“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③新媒体让“人们想发声”变得容易,连接互联网的手机让每个人在信息传播互动中自然而然成为文化传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中国,最广义的代言人就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有独立意志、能发声的人。如果14亿中国人的形象代言人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舞台上发声,那将是多么宏大的声音!

    新媒体为民间文化传播提供了最合适的平台。关于民间文化有许多论述,较早的记录见于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的《广阳杂记》,文中说:“社会文化有两大类:诗、乐、书、春、秋、易、礼,为上层社会的‘雅文化;而百姓的唱歌、看戏、看小说、听说书、信占卜、祀鬼神,为下层民间‘俗文化。”这里的“俗”文化就是民间文化。著名文化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2],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实在的东西。钟敬文提醒民间文化研究者,要“拿一般民众的‘生活相作为直接研究的资料”。[3]可见民间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生活本身。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从而使生活本身的内容以“活物”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

    民间文化的新媒体文化形态主要以大众娱乐文化形式表现。虽然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比如,民间文化是民众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自发地创作,它从传统来,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既是古老的文化也是追随生活的文化;大众文化则永远追求时尚、流行,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文化。但是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两者都具有通俗易懂、民间色彩、娱乐性、狂欢精神和受众数量巨大的特点。二者有本质差异,更有深层次关联。大众文化的制作不可能脱离民众的集体喜爱,因为只有迎合了民众,制造商才能更大程度地获利。这样,民间文化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大众文化能在短时间内将民间文化素材大众化、普及化。比如陕西华阴老腔是华阴县一个民间家族戏,其声腔高亢、磅礴豪迈,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气势。大众文化将其包装,使其走出了小小的华阴县城,经歌手谭维维演唱风行全国。后来当地的农民歌手们还去了联合国表演,一样引起很大反响,并且很好地对外传播了中华文化。再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抖音,不知何时已悄悄成为全球、全年龄段的一个新的文化休闲方式,政务、美食、人文、亲子、旅行等多元的内容,都在抖音里让老百姓玩了起来。通过自制的视频,抖音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抖音的内容可以无所不包,在传统文化传承与输出方面其传播作用尤其突出,年轻化包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结合让文化对外传播的门槛降到最低。

    大众文化就像民间文化的强心剂,可以迅速使其传播。所以有人肯定地说“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形异而神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互代的,是不存在‘间性的。大众文化是民间文化的现在进行时态,而民间文化则是大众文化的过去进行时态,两者之别不是本质上的,而只是时间先后上的”。[4]对此,笔者保留异议,但以上论述足以说明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关系深厚。

    数字媒体虚拟空间体验性特征为文化传播模拟了真实的情景。正像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所说的那样: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基础不再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是建立在多重拟像(simulacre)偽相之上的幻境。[5]比如参观一个民俗小镇,头盔显示器、立体眼镜、信息手套等虚拟环境发生器就可以让游客瞬间穿越时空,感受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场景,游客可以完全体验和参与其中的民间娱乐活动。总之,它让你如同身临其境。

    当然,这样的真实情景再现,让中国形象完全真实地暴露在域外受众面前,或者说可以模拟提供给域外受众真实的体验,也可以说让域外受众超越了故事聆听者的角色,成为故事的体验者,事件的亲历者,以获得域外受众对我们文化的欣赏和认同,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自我主体对他我主体的“塑造”。

    多少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塑而不是‘自塑”。[6]因此,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是加快提升中国话语权的重要手段。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讲好中国故事,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讲世界通行的‘普通话,也要针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讲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方言”,做到有的放矢。”[7]民间文化为故事讲述提供了无尽的素材,也因此成为新媒体对外传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四、结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国是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民间文化拥有天然的亲和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间文化往往寄托着民众的美好愿望,依附着让人着迷的文化形式,蕴含着让人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民间文化对外传播更容易被接受,因而更容易正面促进国家形象的构建。总之,真实的故事最精彩,民间百姓的故事最生动。新媒体让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如虎添翼,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要舆论场,成为中国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生力军,成为中国解构西方藩篱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突破口。新媒体是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新途径、新平台,赋予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化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研究”(13BXW058)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第一次用“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思考。习近平“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讲述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②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

    ③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

    参考文献:

    [1]Immanuel Kant.Toward Perpetual Peace:A Philosophical Sketch[EB/OL].Http:www.earlymoderntexts.com/assets/pdfs/kant1975.pdf,First lanched 201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

    [3]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378.

    [4]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J].江汉论坛,2001(10).

    [5]一兵.诱惑:表面深渊中的后现代意识形态布展:鲍德里亚《论诱惑》的构境论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2010(1).

    [6]严文斌.中国国际形象的“自塑”与“他塑”[J].对外传播,2016(6).

    [7]蔡名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J].求是,2015(12).

    (作者为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