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件中的字词偏误分析
内容摘要:在一般观念中,新闻稿件注重把好舆论导向、创新形式和内容质量,对新闻的字词正确缺乏重视,可从文面规范的角度看,字词理应在报纸质量当中占据重要地位。稿件经常出现字词差错,轻则影响读者阅读感受和报纸的质量,进而影响发行;重则引导错误的與论,进而影响报纸存亡。本文将传统印刷时代与智能化媒体时代相结合,明确影响及规范准则来采取纠错措施以达到有效降低新闻稿件中字词错误的效果。
关键词:新闻传播 字词 偏误分析
一.新闻稿件中字词错用及纠错现状
纠错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不断地吐故纳新,从隐瞒、推卸责任到尝试建立纠错机制,再到将读者吸收入纠错机制中,专门设立读者纠错反馈渠道经历了若干年。针对这些错用,一些报刊也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设立读者反馈渠道——《苏州日报》不定期的“纠错”栏目、《大众日报》网上读者纠错板块、《新京报》固定栏目“更正与声明”等。
本文搜集了《新京报》2019年度9月-12月期间共122期报纸进行偏误统计分析。将字类问题分为7大类,其中同音/近音字混淆39次、衍字脱字25次、专有名词偏误11次、“被、把”错用6次、形近字误用6次、量词错用3次以及2次“地、的、得”错用。在词类方面,衍词脱词出现14次、词义错用7次、音同/音近词混用3次、搭配不当2次。
二.新闻稿件中字词错用原因分析
(一)采访不深入知识面狭窄
第一,新闻采访者的随意与浮于表面往往是许多字词错误发生的直接原因,采访者在现场若只听不看,很容易导致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错误,例如有些报道中将“成立于1891年的荷兰公司”错写成“芬兰公司”,这些错误毫无技术含量,只需要在写作之前进行细致的调查准备工作,之后完全就可以靠写作者自身避免或者进行纠正。
第二,写作者知识面狭窄也是基础名词出现错误的原因之一,例如:
我们常年在农村生活,有时候就住在老乡家里,白天下地跟他们一起干农活……建苗、种菜。
《新京报》2019年10月8日C04/C05版《至今留恋当年在农村“干活”的日子》
其中“建苗”应写作“间苗”。“间苗”又称疏苗,本意为拔除一部分幼苗,使空气流通、日照充足,可避免幼苗相互遮光,节省土壤水分和养分,有利于培育壮苗。若写作者对农艺专业术语有一定了解或是在写作之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就能避免这类低级错误。
(二)写作者与编辑者责任意识的缺失
第一是文化责任意识的缺失,正确的文字表达能为读者传输正确的文化知识,也会对报刊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过多的错字则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最有特征的便是音同/音近字词错误,在122期报纸中共出现了37次。
第二是内容责任意识的缺失,文字工作者应该保证内容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包括稿件本身与背后蕴含的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知识,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不应该存在溢字、漏字或是知识性错误,否则就会对读者造成或多或少的阅读困难,对内容本身的把控也极易文不对题。随着各个领域的兼职记者编辑出现,知识性出现的次数已经日趋减少,但多字、漏字问题依然需要被重视。
(三)互联网时代新闻即时性使得人工文字校准变得“奢侈”
美国网络作家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提出了“人人都是记者”的观点,人们面对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随手便可通过手机进行拍摄编辑,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传至网络,这就导致记者不仅要和同行业工作者“赛跑”,更要和万千网络用户“抢新闻”,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第一个发出新闻的人理所当然地获得最多的关注,最多的流量,所以新闻稿件的“及时性”无可奈何地转变为“即时性”,媒体力求在事件发生的当下就能将一切传达给受众,在大家争做“第一”的潮流中,缺少了校对的时间,甚至缺少深思熟虑的写作时间,所以大量的稿件错字错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三.新闻稿件中字词错用带来的影響
在这个信息像洪水一样爆发的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网络不止消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还能实现人各个感官的延伸,受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在网络中几乎都能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巨大诱惑下,新闻稿件又该如何保持自身的活力与生机是所有报社都急需思考的问题。每个平台每天为了发布尽可能多的国际、国内事件,原创新闻发布量就变得巨大,错误量也随之增长,通过人工来逐字逐句审查稿件中的错误就更显得困难重重,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绝不是逃避或者忽视,而是积极寻找方法解决,从树立正确态度,肩负自身责任,到明确规范准则,提升基础能力,再到健全审查纠错机制,改善纠错方法使之变得有趣,每一步都不可忽视。在等待科技成长的这一段时间中,写作者与责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这样既能提高稿件质量,使报刊总体更上一层台阶,焕发出它独有的生机来,也能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打好基础并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露春.加强责任心 消灭错别字[J].新闻通讯,1985(12):54.
[2]金锡谟.新闻标题中的错别字析[J].新闻与写作,2000(11):33-34.
(作者介绍:罗纯洁,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