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育滋养学生的身心

    邵永娟

    初中阶段是学生吸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心理与生理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但是多数学生在交往、学业以及情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由此便会出现偏激或言之无物等表达方面的问题,这就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可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开展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创设情境,解读自我弱点

    初中阶段假如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的可塑性也很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文学作品来创设情境,由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清高且迂腐的知识分子。在教学中,学生不时会被孔乙己的逗乐,笑声中充满了鄙弃。在在讨论孔乙己悲剧根源的过程中,学生都认为是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杀害了孔乙己,话语中透露了对旧社会与旧制度的痛恨。此时教师就可穿插介绍他们悲剧的几个类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随后向学生提问:“孔乙己的死除了与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有关外,与他的性格有关系吗?”学生听到这一问题后,陷入了深思。一位学生思考后回答说:“孔乙己自己好喝懒做,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吧。假如孔乙己非常勤恳,就算一声与功名无缘,也能够依靠给别人抄书度日。”接着,其他学生补充道:“我觉得好喝懒做可以说是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关键要素,这样的人,即便是社会给了他好的机会,他也抓不住。”“就是,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就像是贝多芬,即便是双耳失聪,也能够成为音乐巨匠,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课堂中很多同学都纷纷表示赞同。此时教师就可继续提问:“可见,人性的弱点,很可能就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那么你们了解自己的弱点吗?你们准备如何克服呢?”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再次陷入深思。随后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弱点:“胆小、没有毅力、懒惰、畏难……”接着,教师就可让学生以《从孔乙己的悲剧看自身的弱点》为主题,在作文本上勇敢表达自己。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平时在学习上总是不思进取,也没有毅力。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与最终的悲剧使我感到震撼,同时也让我警醒。我第一次感受到危机,我不想做第二个孔乙己,我要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愤图强,我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的启悟,好过教师喋喋不休的说教,且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巧妙引导,抓住心育要点

    在语文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不同,因此心育的侧重点与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1)通过讲读启发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按照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或线索,使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教师就可设置一个欲泣欲诉的导语,使学生不由得联想到现在的生活。导语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的父亲:有的学生描写自己的父亲每天西装革履;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父亲举止优雅。随后教师就可对学生进行引导:“闰土的父亲是一位贫苦且麻木的旧中国农民形象,为什么闰土40岁就像个木头人了?”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后了解到,是社会的黑暗导致了闰土的悲惨命运。由此学生就明白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如今的生活会更加珍惜,也会更加热爱祖国。

    (2)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就能够再现经典作品的艺术境界,在形象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中接受心理教育。例如《山中访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范文,作者充分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并从第二人称的角度去写,读起来非常感人。因此教师可结合文章内容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心育重点,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对祖国山河产生热爱之情。

    三、以學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为主即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为了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供应与个性,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在设计课堂发言时,内容要由浅入深的进行,为每位学生都提供发言的机会,让课堂活动变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应当试着理解别人的想法。同时还应当多多帮助其他同学,也乐于接受其他人的帮助,这是未来融入社会的必然需要,也是成长的必然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内容,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读全文,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融入到文章的情理之中,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感。

    【结 语】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语文水平的同时将心理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