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红散文的诗意之美

    李继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位闲适的散文作家。我没见过她本人,只读过她的作品。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作品是她的另一张脸,通过对作品的端详、理解、品味,我们可以把一个陌生的人读成一个熟识的人,把一个并不了解的人读成知音。

    1

    李继红的散文燃烧着美丽的彩虹。

    一个散文作家,总是会把自认为美的东西作为描写的对象,李继红就是如此。

    她在《消失的村庄》里写到:

    第二天一大早,我驱车赶往老家,远远的就看见了老屋,老屋的前方是茫茫的雾气,雾气将远方的村庄、高岗虚化,只显出淡淡的剪影来,那虚化了的朦胧的渺远的景致,做了老屋的背景,将老屋渲染得无比的孤单和萧索。走近了看,老屋坐在一片废墟中,屋后是一人多高的叫不出名的灌木,灌木脚下是已经枯去的杂草,这些就是老远看见的乱蓬蓬的一丛了。残砖碎石、破坛烂罐遍地都是;树被放倒截去主干,枝叶散乱地丢在四处;一根长长的水泥电线杆横卧在草丛里。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村庄的离去。

    这里呈现的是一种萧索美,这种萧索美和后面描写的老屋过去的美形成对比,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庄正在被现代化的巨兽蚕食,钢筋水泥的高楼数倍于竹笋分蘖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延伸。人们住上了高楼,用上了高级电器,开上了轿车,这正是人们向往的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必然会兴高采烈。作家不是普通人,他们内心的美学标杆突然坍塌,那些镌刻于他们内心带着他们体温的乡村文化的走失,让他们怅然若失。惋惜、留恋的最好表现形式就是对于即将消失的村庄的萧索美的展示,或许可以唤起人们内心的怀旧情感,使人们成为笔者美学追求的同盟者。

    在《年也可以这样过》中,对于过去过年场景的描绘,同样也是一种美的展示:

    当妈妈像变戏法似的拿出新衣新裤新袜新鞋时,孩子们不闹了,就连平时最不喜欢洗脸洗脚的孩子也会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乖乖地到妈妈那里试穿新衣新鞋,等孩子把新衣新鞋穿在身上时,妈妈乐了,孩子笑了。这时候,夜已深了,孩子嘴上说不困,可眼睛却睁不开了,妈妈将孩子的新衣新鞋脱下,服侍兴奋了一天的孩子睡去,然后将一株蒜苗和两个荸荠放入孩子的上衣口袋里。

    这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美的画面,表现了在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孩子们过年穿新衣的喜悦和兴奋以及大人因为孩子们的欣喜而泛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李继红对于美的认同不仅仅是限于乡村,也不单单是对于已经逝去或者将要逝去的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她的目光所及,更多的是对于新的美丽的关注。《独自绽放》中的玫玫,可是说是作者极尽语言之能事描写的一个美到极致美到无可挑剔美到任何人不忍心说半个不字的美之集大成者,她的长相、她的衣着,她的神态,她的举止,她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美的,美得恰到好处,美得浑然天成。

    2

    李继红的散文点染了斑斓的色彩。

    李继红是一名教师,她的散文不像我们有些“教师作家”,生活面过窄,全是写的校园里那些事。李继红的散文表现的生活面比较宽泛,写校园,也写乡村,写学校,也写社会,写所见所闻,也写所思所感。她笔下的《奇葩》,竟然写到两位老师的私奔,而她的《四个五十岁的女人》写出了四个境遇性格各不相同的女性,而《是谁搅碎了一池春水》则是读了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札记。

    笔者很感兴趣的是《四个五十岁的女人》,人物和场景远远超越了单纯而有几分呆板的校园,也非一般教师所经历的人和事。或者是为了写作的必要,一切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或者作者的生活圈中多多少少有些影子,出于哲学和美学的偏好所指引,在真实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人物和场景。由此我判断,作者的生活面很宽。她现实的生活面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她精神层面的生活面才可以超越到更为宽泛的领域。

    《四个五十岁的女人》假设了一个璋城,又因为临时组成一个探亲团而把四个女人纠结到一起,一个虚构的地方,一个看似合理的原因,四个人就可以出来表演了。

    四个人,出身不同,出生地也不同,经历不同,相同的是她们都经历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虽然对四个人多是概写,没有多少细节的描摹,四个人依然性格迥异,有血有肉。

    作者构思这四个人时,尽量凸显她们各自的特点,瑛的祖父是富甲一方的商人,父亲上了名牌大学,后来和地主女儿惺惺相惜,结为夫妻,生下三男一女,瑛是他们唯一的女儿,瑛没有满足父母希望留在身边的愿望,上了江南一所有名的大学。袁则是通过复读,才跳出农门,分在曾经被称为“铁老大”的铁路工作,有了夫君,并且在五十岁时过上了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珺是一个高挑美丽优雅知性且果决坚韧勤劳能干的女子,她的白马王子姓陆,婚前查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她还是毅然嫁给了陆君,最终,陆君罹患肝癌,撒手人寰。此后,她经历了许多辛苦,幸好郭君对她多有照顾,最后,结为夫妻。而荭最为不同,已经五十岁了,她一直在寻找,寻找就是她生命的过程,文章结尾写道:其实,荭是知道的,纵使她走遍万水千山,她也找不到她的那座山,她的那条溪,但荭也知道,她得找下去,因为那是前世的约定。

    四个人就是一个浓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苦难,但是,她们都没有放弃,照样继续生活,继续着生命的意义,四个人结伴而行去璋城,说明她们依然看到了生活中绚烂的色彩,依然珍视彼此的友谊,依然不愿意放弃前行的努力,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让我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力量。

    3

    李继红的散文闪耀着文采的光芒。

    毋庸置疑,作为散文家的李继红,是有文采的。说到文采,很多人立马想到辞藻丽雅,文章华美。李继红的散文恰恰不是这样的,她的文字清新、自然、朴实、洗练。我认为,华丽有华丽的美,朴实有朴实的美,修饰有修饰的美,自然有自然的美,我自己更喜欢后者,只有素面朝天的女人才是最有底气也最具魅力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采是指她的另一个义项:文学才华。

    李继红的散文写作中体现了她的文学才华,是说她比较自觉地熟练掌握和运用了一些文学表达技巧,她不是用一些僵硬的教条来规范她的写作,而是不露痕迹的自然而然的把这些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李继红在语言的运用上表现出来的文学才华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除了准确、生动、形象这些一般的要求之外,意境的营造,另辟蹊径的表达都引人入胜。我在前面提到过的,《独自绽放》的结尾,夕阳西下,人影散尽,栀子花不再璀璨夺目时,玫玫脸上就有了淡淡的忧伤。“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景物描写升华了文章的意境,让读者坠入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之中,这正是作者高妙的文字功夫所致。在《勾引记》的结尾,作者写道:

    大海的问候没来,连绵的阴雨来了。窗外的雨仍淅淅沥沥地下着,一段往事重现过后,思念的潮水再一次淹没了晏燕,为了将自己从思念的苦痛中暂时拯救出来燕燕拿起了笔记下了燕燕和大海的故事,在写故事和咀嚼这个故事时,思念就会从燕燕体内逸出,像鸟儿一样飞到了云外。

    在叙述了一个几乎没有结局的故事之后,用上这样的结尾,足见作者的才力,“没来”和“来了”形成对比,雨水是景,实景,思念的潮水是比喻,是承接上面的雨水来的,连贯顺畅,最后,思念从体内逸出,像鸟儿一样飞到云外,这就是结局,令人伤感的结局才是艺术的结局,作者的功力非同一般。

    为了丰富散文的表达,李继红的散文融入了小说的元素。像《勾引记》《奇葩》,就有了小说的因子,人物、情节设置以及叙事的节奏让读者不单是在情感共鸣和咀嚼文字中获得快感,而同时在等待故事的结局,《四个五十岁的女人》中白描的手法运用也具备小说的特点。这些作品中小说因子的植入,非但没有影响作为散文的阅读效果,反而使之更加摇曳多姿。就像一棵树,主干是散文,枝条是散文,偶尔有几片小说的叶子,不但不会影响我们对散文的欣赏,而且使散文的色彩更加丰富。

    虽然经典理论一直强调散文不能虚构,但是在创作实践中,还是有一部分作者一直在试图突破这个藩篱,并且取得成功。李继红就是这样的一个散文作者,我们读她的散文,不难看出有些虚构的成分,正是这些虚构的成分,使主题更加凸显,人物更加丰满,散文的味道更浓。

    其实,小说因子的植入,虚构的适度运用,李修文主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山河袈裟》就是成功的典范,《山河袈裟》为一向沉闷的散文园地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所以赢得了业界和读者的高度认可,掀起了新時期继余秋雨、刘亮程之后的第三次散文热潮。

    李继红的散文中有的篇什还闪烁着哲学的光芒,从普通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哲理,凸显了文章的思想性和广泛的哲学意义。比如《永远的遗憾》就从穿鞋的小事中发掘出了很深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美,而对美的追求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得到了一些东西,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我们有满足,我们也有遗憾,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文章结尾写到:对于我的脚,我将永远怀着深深的遗憾!其实,我们遗憾的仅仅是我们的脚么?这里,把对脚的遗憾推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会唤起读者的思索,从而引发更深的思考。

    李继红的散文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她散文的题材,散文的表达方式既保留了五四以来散文的基本风格,又融入了新时代散文的新锐元素,所以,她的散文既具备传承性,又具有挑战性。

    温新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