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加热对空空导弹内部电路的温度影响分析

    杨科??

    

    

    

    摘要: 空空导弹弹体尾部组件所处位置特殊, 工作环境严酷, 本文基于FloTHERM建立该组件的热仿真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 以明确气动加热对弹体内部电路的温度影响程度, 为保证元器件留有足够的温升余量提供数据支撑。 结果表明, 受试产品内部电路的温升相对滞后, 而壳体温度峰值时间为内部电路温升迅速变化的分界点, 且随自主飞时间的延长温升越为显著。

    关键词: 热设计; 热仿真; 气动加热

    中图分类号: TN7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5048(2017)01-0074-05[SQ0]

    0引言

    电子设备工作时, 设备和元器件的输出功率往往只占输入功率的一部分, 其功率损失一般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出去, 因而元器件和设备会发热。 随着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功率密度的不断增加, 温度已成为影响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1-2] 。

    随着温度的升高, 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的失效率呈指数增长趋势[2] , 一般地, 环境温度每升

    高10 ℃, 失效率增大1倍以上, 因此称为10 ℃法则[2-3]。 据统计, 超过55%的电子设备的失效是由温度过高引起的[3-7], 即电子设备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热失效。

    在空空导弹使用过程中, 自主飞阶段的气动加热给弹体内部电路的正常工作带来恶劣影响, 这对气动加热的电路热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实际工作中, 有效利用热分析软件进行热分析, 为复杂环境下产品的热设计提供手段支持, 可提高产品一次成功率, 缩短研制周期, 降低成本[2]。

    针对空空导弹某组件进行热仿真分析, 明确气动加热对组件内部电路的温度影响程度, 以便进行内部电路热设计时保证足够的温升余量, 使元器件最高温度控制在允许的温度范围内, 从而达到设计要求。

    1基本理论

    热传递包括热传导、 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三种形式, 传热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热传导基本定律是Fourier定律: 在纯导热中, 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面积的热流量, 正比于该地垂直于导热方向的截面面积及其温度变化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

    杨科: 气动加热对空空导弹内部电路的温度影响分析

    由于连续方程、 能量方程、 动量方程是相互耦合的, 以及热控制方程的非线性及复杂性, 在定解条件下很难求出其解析解, 数值计算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 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上述非线性方程进行离散化, 得到一组代数方程组。 微分方程的区域离散方法很多, 其中以控制容积法最为常用。 电子设备热仿真软件FloTHERM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理论, 采用蒙特卡罗法, 可以解决三维流场及基于面积细分高精度的辐射计算问题[9-13]。

    本文基于FloTHERM对某型空空导弹的某组件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

    2分析对象及建模

    对于正常布局的空空导弹而言, 弹体尾部的组件大都套装在发动机尾喷管之外。 如此可见, 此类组件通常会受到空中气动加热、 高温尾焰以及发动机尾喷管三个部位的温度影响, 因此对内部电路的热设计提出很高要求。 某型空空导弹弹体尾部组件的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其中将内部执行机构进行简化。

    结合受试产品的CAD模型, 并根据热分析信息要求, 将受试产品CAD模型转化为CFD模型。

    模型中默认结构材料为铝合金2A12; 其中电路板材料为FR4, 覆铜率按10%处理; 关键元器件按照SOIC封装设定; 尾喷管按照15-5PH设定; 前壳体为钛合金; 由于需要重点考虑气动加热对内部电路的影响, 必须设定各类材料的表面发射率, 详细的材料属性见表1。

    3热仿真分析

    3.1边界设定

    本文主要分析空空导弹自主飞阶段气动加热

    (1) 40 s末, 气动加热对内部电路影响很小, 壳体温升120 ℃, PCB板和自检模块分别仅有3.8 ℃和1.8 ℃温升, 可见温升相对滞后;

    (2) 60 s末, 壳体内壁温升151 ℃, PCB板和自檢模块分别有11.3 ℃和6.3 ℃左右的温升。 当内壁温升提高至251 ℃, PCB板和自检模块温升分别再有4 ℃和2.3 ℃的提高。 根据热辐射理论可知, 物体的辐射力随温度的升高呈现非线性增长, 即60 s末内壁温升提高至351 ℃, PCB板和自检模块的温升至少达到19.3 ℃和10.9 ℃;

    (3) 90 s末, PCB板和器件温升比较明显, 尤其峰值温度提高后, PCB板和器件分别会有20~30 ℃温升。

    由此可见, 随着空空导弹自主飞行时间的增长, 气动加热对内部电路的温度影响程度更为显著, 而壳体温度的峰值时间为温升迅速增大的分界点。 为了保证内部电路关键元器件的温升余量, 提出如下建议:

    (1) 在考虑壳体内外隔热的同时, 需要根据气动加热仿真得到温升结果, 对内部电路的热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2) 改进空空导弹动力系统, 可采用双脉冲发动机, 飞行速度达到最高马赫数后用小推力巡航, 从而减小壳体气动加热效应。

    4结论

    本文基于FloTHERM模拟某组件气动加热条件, 分析内部电路的温度场分布特性。 通过仿真计算, 受试产品内部电路的温升相对滞后, 40 s前气动加热对内部电路影响很小; 而壳体温度峰值时间为内部电路温升迅速变化的分界点, 即60 s末壳体内壁温升151 ℃, PCB板和自检模块分别有11.3 ℃和6.3 ℃左右的温升, 且随自主飞时间的延长温升越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吕永超,杨双根. 电子设备热分析、 热设计及热测试技术综述及最新进展 [J].电子机械工程, 2007, 23(1): 5-10.

    Lü Yongchao, Yang Shuanggen. A Review of Thermal Analysis, Thermal Design and Thermal Test Technology and Their Recent Development[J].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7, 23(1): 5-10.(in Chinese)

    [2] 于慈远, 于湘珍, 杨为民. 电子设备热分析/热设计/热测试技术初步研究[J].微电子学, 2000, 30(5): 334-337.

    Yu Ciyuan, Yu Xiangzhen, Yang Weimi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chniques for Thermal Analysis/Design/Test of Electronic Equipments[J]. Microelectronics, 2000, 30(5): 334-337.(in Chinese)

    [3] 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可靠性工程师热设计指南[S].1985: 30-37.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Ministry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Reliability Engineer Thermal Design Guide[S]. 1985: 30-37.(in Chinese)

    [4] 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化中心全国军事装备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子设备可靠性热设计手册实施指南[S]. 1992: 1-22.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Military Equipment Reliability. Electronic Equipment Reliability Thermal Design Manual Implementation Guide[S]. 1992: 1-22.(in Chinese)

    [5] Janicki M, Napieralski A. Modeling Electronic Circuit Radiation Cooling Using Analytical Thermal Model[J].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2000, 31(9-10): 781-785.

    [6] 姚寿广, 马哲树, 罗林, 等. 电子电器设备中高效热管散热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17 (4): 9-12.

    Yao Shouguang, Ma Zheshu, Luo Lin, et al. Improvement of Heat Pipe Technique for High Heat Flux Electronics Cooling[J]. 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3, 17(4): 9-12.(in Chinese)

    [7] Belhardj S, Mimouni S, SaidaneA,et al. Using Microchannels to Cool Microprocessors: a TransmissionLineMatrix Study[J].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2003, 34(4): 247-253.

    [8] 龙天渝. 计算流体力学[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Long Tianyu.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M].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in Chinese)

    [9] 夏显忠, 陶光勇, 夏利锋. 基于CFD的FLOTHERM在机载液晶显示器热分析的应用[J]. 电子机械工程, 2007, 23(3): 7-10.

    Xia Xianzhong, Tao Guangyong, Xia Lifeng. Application of CFD Based FLOTHERM in the Thermal Design of Airborne LCD[J].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7,23(3): 7-10.(in Chinese)

    [10] 杨世铭, 陶文铨. 传热学[M]. 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34-143.

    Yang Shiming, Tao Wenquan. Heat Transfer[M]. 4th ed.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34-143.(in Chinese)

    [11] 邱成悌, 趙惇殳,蒋全兴,等.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原理[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QiuChengdi, Zhao Dunshu, Jiang Quanxing, et al. Principle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Structural Design[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5.(in Chinese)

    [12] 周筱洁. 求解不可压流体N-S方程的四阶精度有限容积紧致格式[J]. 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1 (3): 1-8.

    Zhou Xiaojie.A FourthOrder Finite Volume Compact Method for the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J].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5, 21(3): 1-8.(in Chinese)

    [13] 付桂翠, 王香芬, 姜同敏. 高可靠性航空电子设备热分析中的有限体积法[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 32 (6): 716-720.

    Fu Guicui, Wang Xiangfen, Jiang Tongmin. Finite Volume Method in Thermal Analysis of Avionic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6, 32(6): 716-720.(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