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提速助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
张银平
2019年以来,我国金融系统按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遵照金融开放“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原则,金融开放再提速。银行、保险等领域外资开放准入,支付清算等金融市场双向放开,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出台。可以说金融业扩大开放,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需要。
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满足了我国金融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满足了外资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并为中国企业、客户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内企业将更加融入世界发展格局,而国内实体企业需要金融支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服务实体企业产生更多的新模式新方法。
从理论上看,金融开放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从实践上看,金融更加开放的国家比金融封闭的国家经济增长更为迅速,而且专业的金融服务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据统计,目前全球40多个国家的央行进行了大规模降息,甚至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负利率”。全球资本进入近十年来最廉价的水平。而对于中国来说,对全球资本的需求也迫在眉睫: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艰难转型,这些都需要引入更多的全球资本来应对。近两年中国外汇储备在3.09万亿美元左右,较之2014年的高峰时期减少了近1万亿的规模。而从2016年开始,中国外汇储备的压力非常巨大。没有外汇,中国的进口将会面临巨大难题,因此保外汇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关键性问题。
企业产业转型也需要大量资本培育,尤其需要一个强大的全球资本市场来培育。近些年,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公司,一般都去美国纳斯达克和中国香港上市,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国际资本的青睐,获得更高的溢价和发展平台。但是国内还有很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及互联网企业,更加需要国际资本的培育,来壮大自身,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外的中小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达十万家,仅仅依靠国内高度贫血的资本市场,是不可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企业。因此,金融开放是培育更多高质量、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企业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战略选择的需要。
二、金融开放提速推动实体经济企业发展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一般而言,金融开放必然带来金融行业竞争的提升,通过竞争可以提高自身公司的治理结构、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企业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职责;金融板块的发展更离不开实体行业,而金融板块反过来又以强大的金融服务手段支持着实体板块渡过难关、快速发展。所以金融行业支持实体企业,也就是支持自身的发展。
目前,由于社会发展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扩大,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使得有些企业更偏好于从风险投资、股权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因此,轻资产、高风险的新经济对直接融资的需求更加强烈。另外,差异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对间接融资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企业发展要成为“管理型、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型企业,确保企业总产值和总资产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建立良性有效的金融支撑保证体系。
企业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但是单纯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银行要从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配合和支持企业改革,在服务管理水平上下功夫,理顺银企关系,从而推动企业长久发展。而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金融的需求方式也各有不同。虽然企业遵循从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到债券融资的发展顺序,但早期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或民间借贷,有的因自己缺少抵质押物等造成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当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引起VC、创投的兴趣,但要等待企业成长和信用记录增加后,银行贷款和发债融资才可能实现。因此,金融业要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金融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新产品服务于这些企业。
银行支持企业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企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帮助企业克服社会负担过重等困难,采取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二是实行企业银行债务重组,盘活现有资产存量。国有企业的大部分不良债务掌握在银行手中,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这部分不良资产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企业和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有些企业对银行欠债规模较大,靠财政注资解决问题较为困难,可以考虑实行债权—股权转化,把一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因此,可以大力拓展市场化债转股,帮助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2019年10月23日,国务院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指出,降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完善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其增加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并合理增加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支持,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从这些条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信心。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仍然很大,对外资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金融机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使中国金融行业竞争加剧,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由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待遇與服务较好,将使中资金融机构的人才流失加速,增加客户流失风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必造成国外金融机构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人才竞争。因此,如何把握开放节奏,在开放浪潮中稳定金融体制,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有待研究的新课题。
三、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力度仍需不断加大,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梗阻”要继续打通。另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要灵活使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二是银行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找准服务重点。要彻底摒弃传统上过度看重第二还款来源的经营模式,从行业生命周期入手,深入了解个体企业经营风险,研究适合创新驱动发展的金融产品,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利用金融科技做好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树立“做企业就是做未来”的新观念。主动下沉机构、服务、资金,走街串户了解客户、贴近客户、呵护客户。推动政策性银行与法人商业银行开展政策性转贷款合作,引入转贷款资金,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银行资金来源难题。
三是引领转型方向,注重制度创新,主动给予企业贴心服务。坚持“企业有需求、银行想办法”,通过信贷制度创新,紧盯企业最忧、最急、最需的问题,用精心细致的服务让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都能获得支持,让大多数企业“零周期、零费用、零门槛”還款续贷。
四是实现传统信贷方法与现代金融科技相得益彰。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推动现场检验与数据驱动融合,让银行构建科学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数据跑”协助“人工跑”标准化。呈现“可不可以贷、贷多少、什么价格贷”,推动充分授权与移动技术融合,让银行在80%信贷审批权下放基层机构的基础上,建立“掌上办贷”数字金融平台,构建多条“信贷高速公路”,实现企业首贷、续贷快速化。
五是推动服务实体经济长效机制建设,处理好 “有为机构”与“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要在各地建立各类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架起银企间的“连心桥”。调动银行内生动力,把机构设置、信贷投放、利率定价等都交给市场决定,让银行在自主经营中自发坚持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促使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六是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面临一定困难的状况,发挥好政策“几家抬”的合力,落实好已出台的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各项政策,灵活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做好政策协调联动,加强预调微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民营、小微企业预期。此外,还可以考虑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融资+融智”,使政银企合作升级。
七是探索实施扶强、帮困和出清工程。制造业企业对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需要银行进行合作授信。吸收融合授信和债委会工作机制的优点,可以建立联合会商帮扶机制,对优质企业、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和救助无望的企业分别实施扶强、帮困和出清工程。各银行达成稳定授信规模,不压贷、不抽贷、不收贷,给予企业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利率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的共识。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银团”贷款方式对资金困难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帮扶。
八是放贷不再依赖抵押品。随着市场上资产的持续贬值,制造型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的评估价格也在不断走低。如果银行贷款模式严重依赖抵押品将影响到企业发展,尤其影响到企业对设备的升级改造以及科研的投入。可以考虑使用投贷联动信贷模式,银行按照“信贷投放+股权投资”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成长。
九是金融支持制造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高技术、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充实中长期资本实力;鼓励各类创投基金、天使投资人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弥补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缺口;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票据、定向工具等直接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作者系“名家论改革”丛书主编、《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