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

    高先君

    多年来,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一直以立德树人为办学方向,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有效的育人方式,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根植于学科核心素养,走出了一条德智共生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模式育人:

    让德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学校着眼于学生发展,回归教育本真,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1.“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介绍

    第一环节为预习展示环节。预习是第一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前,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课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预习结果。结果既包括预习内容,又包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第二环节为感悟导入环节。紧扣学习内容,创设情境,运用漫画、故事、视频等自然导入,或从某一社会现象、生活现象入手,进行本课的学习。

    第三环节为合作探究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生成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这是课堂的核心部分,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自主学习思考、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和评价点拨五个步骤来完成。

    第四环节为巩固训练环节。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后,要求学生将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说出来,由小组成员帮助解决。

    第五环节为测试评价环节。立足于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的达标测试。期间,可通过自测自评、互测互评、群测群评三种方式进行评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2.“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一是“两变一突出”,彰显了生本思想。“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注。

    二是小组学习促进了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是“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究、互帮互助、合力共赢、精诚团结、携手共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是小组竞学体现了学生积极的状态。竞争与合作一样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们专注地学习、热烈地讨论、勇敢地展示、适度地竞争,显示了积极的状态。教师的语言激励、目光赞许,以及小组加分,给予了学生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发并维持了学生求知好学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

    四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自主学习式、小组合作式、主题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管理育人: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的

    课堂教学管理与引领机制

    要真正实现学科育人,首先必须凝聚共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引领教师走上学科育人的道路。

    一是组织开展德育课程全员培训、德育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各学科德育课程学习研讨等活动,促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这种注重德育课程一体化的通识培训,使课程育人成为每个教师的教育目标。

    二是开设教师讲坛,利用周例会,请有思想、有成效的优秀教师走上讲坛,解析德育课例,分享育人心得。制订《枣庄十五中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评价考核等方面规划德育课程推进工作。

    三是加强德育研究,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认真研究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各学科教研组梳理出每个单元(章节)的德育教学目标,并将其分解到每一课的教学中。

    四是开展围绕德育一体化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个教师每学期做一个小课题研究、讲一堂公开课,每月写一篇教学心得、做一次主题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写一篇“我的学科育人故事”(或论文)。此外,还开展了学校优秀德育课例展评活动、东西校区精品课例观摩活动、新入职青年教师汇报展示活动等。以活动促提高,增强教师学科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是构建德育一体化五环节教学评价机制,成立德育五环节课堂评价委员会,推行干部随堂听课评价制度,提高常态课的教育质量;用好家委会,开展家长进班助学活动,共同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三、学科育人:挖掘课程德育内涵,

    提升课程的德育质量

    一是善于利用和创设德育情境,展开心灵对话。德育有其独特的规律和途径。有专家指出,要用德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或创设相关的教育情景,通过学生的分析辩论,激活他们的道德思维,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促进其道德认知的生成。

    二是开发课程德育内容,丰富道德情感体验。现代德育强调以活动体验来实现道德的内化和智慧的生成。学科德育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建构,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引领学生进行道德体悟,达到优质的育人效果。

    三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升华德育情感。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其本质在于使道德教育回到人本身,即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让学科教学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是促使德育取得实效的良好方式。同时,基于课程资源的德育拓展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更有助于升华学生的德育情感,丰富学科的德育内涵。

    四是開放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学科育人的根本在于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深层次的道德感悟和道德自觉。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和习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品格训练。”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既要有对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又必须尊重学生独特、真实的感受与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于教材与教师的看法,允许学生对固有观念提出质疑。

    今后,学校将继续秉承“德泽天下,智赢未来”的校训,激发教师学科育人的自觉行动,全面强化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促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让课程德育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