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赵春
1910年2月,一个名叫李生萱的小生命诞生在云南腾冲和顺乡水碓村一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里。他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艾思奇将自己的毕生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党的理论事业。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在20世纪中国闪耀着美丽智慧的光辉。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宣传普及毛泽东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功绩,将彪炳史册,为历史和人民所铭记!
艾思奇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1.学习艾思奇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青年时代的艾思奇,曾两次留学东瀛,学习冶金采矿。在日期间,他参加了中共东京支部组织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活动,从此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艾思奇为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毅然放弃了即将完成的学业,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国后,面对当时战云籠罩的严峻形势,艾思奇以笔为剑,写出了一系列生动通俗的哲学文章,并将它们汇编为《哲学讲话》(后改名为《大众哲学》)一书。这本著作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在广大中国人民面前,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本书编成时,艾思奇年方24岁。自古英雄出少年,在20世纪30年代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一大批像艾思奇这样的年轻人,心怀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以救国为己任,冲在抗战的最前沿。艾思奇就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的青年人才,艾思奇的出色,既是时势所造就,更是他本人对国家、对人民、对马列主义一腔热忱的体现。年轻的艾思奇,此时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艾思奇20多岁时,是一名年轻有为的马列主义信仰者,到延安从事革命以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到达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后,艾思奇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有了较密切的学术交往,他的思想境界也随之更上一层楼。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张,这一主张与毛泽东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体现出艾思奇在理论构建上的高屋建瓴与远见卓识。
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先后编撰了《辩证唯物主义纲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供全国各级党校和高等院校学习使用。与此同时,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联系群众。无论在机关还是学校,无论在厂矿还是农村,都留下了他传道授业的身影和调查研究的足迹。
作为当代理论工作者,艾思奇的经历和奉献能够给予我们许多启迪。一名优秀的理论工作者,其工作的热忱和创新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马列主义信仰的坚定与忠诚。这既是做好一名理论工作者的先决条件,又是决定我们理论高度与科研成果的坚实基础。身处当今这个时代,尽管远离了战争与贫困,但物欲的诱惑却令社会变得光怪陆离,很多人在纵情享受中迷失了自我,变成了没有精神的行尸走肉。面对这些现实,我们理论工作者应当拿起手中的笔,全力以赴去“治病救人”,将马列主义信仰更多撒播在广大群众的心田。
2.学习艾思奇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对唯心主义哲学思潮进行斗争的顽强精神。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着14年抗战的隆隆炮火,各种消极、反动的唯心论思潮一时甚嚣尘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坚持抗战的决心。为了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的需要,为了用辩证唯物论武装干部和群众,我党理论工作者对各种唯心主义思潮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和斗争。艾思奇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世纪30年代起,艾思奇先后对西方传入中国的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和唯意志论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叶青等人的唯心主义反动哲学思想,陈立夫的唯生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和阎锡山的“中”的哲学,以及革命队伍内部和党内的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思想开展了有力的批判斗争。这些斗争对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帮助党员干部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克服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路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看来,艾思奇敢于仗义执言,勇于说真话的品质,尤其难能可贵。历史发展到今天,真话和不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某种“稀缺资源”,一些人习惯将“多栽花、少栽刺”奉为座右铭,抱着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思想,对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和思想报以麻木姑息,不敢与之开展斗争。我们党历史上“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现在似乎已被“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暧昧态度所替代,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果任其滋长蔓延,必将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极大的损害,理应引起重视与警惕。
3.学习艾思奇高洁的人品和美好的情操。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艾思奇不仅具有坚定的党性,而且具有高尚的品格。他诚实、正直、谦逊、勤奋,他淡薄名利,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职位和得失,不为个人谋私利。毛泽东曾称赞“艾思奇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他是一个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早在云南省一中读书时,艾思奇就曾义务开办夜校,来学习的学生大都是穷苦工人的子弟。艾思奇在夜校管理教务,同时兼任教员。有时放学很晚,艾思奇便将年纪小的学生们护送回家。遇到经济困难的学生,艾思奇还主动将自己的笔、墨、纸张等文具送给他们。
艾思奇编撰的《哲学讲话》一书出版后,每当有人当面称赞这本书写得好时,艾思奇总是说:“当时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着工农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正在进行着伟大的革命实践,广大革命群众向往光明,迫切追求真理,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这本小册子才能起一点作用。”一位年轻的理论家,面对他人的赞誉,却是如此谦虚。
从艾思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工作者的一些共性,比如淡薄名利,廉洁奉公,甘于清贫,不谋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等。有人说,选择做一名理论工作者,无异于选择了寂寞,选择了坐“冷板凳”。可是,比起追求物质享受的人而言,从事理论工作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充实,这应当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与享受。
作者系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基本理论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