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曹钰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对宗教和宗教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思想指导,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和影响力;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有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59-02
我国民族众多,存在大量信奉宗教的群众,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目前社会上甚至存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求仙问卦看风水的现象,这种矛盾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因此,我们认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人民大众,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观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系,虽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什么实际联系,然而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事实正好相反。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根本态度和原则,它是有关宗教以及宗教问题的理论总和,更是有关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方法论的总和。它與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分析和解释了宗教的客观规律,并阐明了有关宗教的一系列深刻问题。马克思宗教观对我们处理和对待宗教问题起着方法论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是在内容方面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了规定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内的,因此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继承和发展。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而人生观、价值观反作用于世界观。有神论世界观所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无视人生幸福,具有虚幻不实性和欺骗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张的观念是相矛盾的。
(三)在弘扬科学精神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高度一致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和坚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一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凭借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与有神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反对天命、破除鬼神迷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科学精神。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和影响力
在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历程中,宗教作用不容小觑。成熟的宗教是一种由若干因素组成的与超自然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它独立于社会经济基础,既包含宗教思想,也内含宗教心理。宗教徒会形成自己的社会组织,且其内部会制定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即宗教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社会实体。
(一)宗教历史和现实都足以证明,宗教包含诸多有利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具有爱国主义传统和优秀文化因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将其作为尊重人权的重要内容并加以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主张要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党和国家在增强社会发展的合力方面的积极措施,能够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二)宗教注重发挥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促进与社会和谐紧密相关的理念、优秀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传承和发扬。比如道教提倡“齐同慈爱、和光同尘”,关爱自然,主张天人和谐;佛教提倡“和合众缘”,有“六和敬”的规约,对众生主张平等,对社会主张慈悲精神;伊斯兰教倡导对人友善宽容,当行则行,行止有度的“中道”思想;基督教主张爱上帝,同时要“爱人如己”的基本精神。[1] (P.21-24)和倡导这些因素有助于促进宗教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的和谐。
(三)本质上来看,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域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凸显了代表人类价值取向的科学性。核心价值即主流价值、中轴价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取向的两个重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建构活动。从文化发展规律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离不开传承、发扬和创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一)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而且各大宗教都内含深厚的伦理智慧和丰富的和谐理念。例如道教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追求和睦、和谐,尊重生命,重视人生;佛教主张和平,倡导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共生共存,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伊斯兰教主张对立双方保持和平,对待他人要友善和宽容;基督教的宗教主张则是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追求和谐与和平,倡导仁爱爱人、守望相助。以上这些宗教文化倡导的伦理道德理念与对和谐理想的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现目标高度一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借鉴和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神论的优良传统所铸就的中华民族重人生、轻鬼神,重此岸世界、轻彼岸世界的务实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取向的确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即将人生幸福作为终极关怀。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破除迷信的科学无神论。
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它的主要的建设力量来自于信仰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宗教观的公民;同时,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参与者。
(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宗教观的过程中,将会经历从不自愿到自愿再到自觉地树立三个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域中,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宗教的功能也会相应的产生变化,它呈现出两面性,即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发挥消极作用。發挥宗教的积极作用,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方法论来指导实践。同时,我们需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误解和误读,需要破除“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片面认识。
(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宗教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高度重视和辨证分析宗教的二重性。当今的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有效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并能为为全社会各阶层所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这个共同点,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信仰的人们可以彼此相互理解、消除分歧并最终达成一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最终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这与有神论的“天国”理想完全不同。恩格斯在《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一文中对两者的本质区别做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基督教和现代工人运动的产生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被压迫者的运动,都遭受过迫害和排挤。不同的是,基督教的主张是人死以后去天国获得解脱,而社会主义理论则认为人类应该通过主观努力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获得解放。列宁在《社会主义与宗教》一文中也指出:社会主义利用科学发展来驱散宗教的迷雾,把工人团结起来为美好生活作斗争,使他们摆脱对死后生活的迷信。[2](P.344)组织化的宗教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存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要消除宗教有神论社会现象,根本途径是消除这类现象存在的现实社会条件。[3](P.118-128)现实社会的构成因素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要想逐步消除这些宗教的社会影响因素,将会经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策略,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龚学增.宗教积极因素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 科学社会主义,2007,(2).
[2]列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9.
[3]习五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中国化历程[J].马克思 主义研究,2011,(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