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之“生之道”

    廖璇 赵文帅

    《第三极》是一部从国际化视角出发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其中自然流畅的戏剧化抒情化叙事手法,色彩饱满的画面表现风格,充满运动感的镜头语言,这些都在动情地讲述着古老西藏的文化与现代西藏的魅力。真实生动地记录着神秘西藏的风俗人事物,让西藏古朴的面貌经过艺术化手法的加工以及国际化视野地展现和传播,让西藏这一神秘古老的疆域在镜头前重获新生。

    一、 儒道释对于生的阐述,感受生的存在

    生,从字面意思来说是指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人正是这样一个可以使事物发育,使事物生长的容器和场所。因为所有事物通过人们心灵加工后都会具有一种生命式的思想情感包含在内,无论它是有形的还是无质,内在思绪还是外在表现,都会以一种生的姿态在人的心中显现出来。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率先指出,透过“仁”来表达的,人应该怀有“仁”的态度。自然是以生命创造作为一切价值的源泉,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从萌芽到壮大,这是一种生的過程。同理作为自然界当中的一分子,人也应该怀有“仁”,抱有一种生的观点去看待万事万物。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对于他人的友善,对于生灵的尊重,这是一种仁也是一种生,仁与生使身旁的事物更加的充盈和谐,散发生机。

    《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描述的是人类,人依靠自然,发展社会,调节二者的关系保持均衡的态势才能达到和谐,达到生。《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所要表达的道是自古恒存的道,而道则是生。人与生灵都起于亘古,人有思有感,可共享所思却不能亲历其感,可得见生命的形态,却不能观其微观生长的过程。在阳明心学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先生的心学教导人们要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然后用正确的思想去实践,去亲自感受。

    在生的过程中,人欲是妨碍自生及他生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家非常重视修行的重要性,而这种修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达到生。《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章写到:“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佛家一直以来都在教导信徒如何修身,欲修其身,先静其心,只有心静才会无妄欲,无妄行,无妄语,观真道,行善事,终得其道得其生,然后才会使他生,最后己生和他生不断的促进二者共同的生从而达到不断超越的超生状态。

    儒道释,都是教导人们如何感知生得到生践行生的学问,虽枝节长势不尽相同,但总体都是教人学好劝人向善,使人明心明世得道得生的学问。因此生不仅是自我内心的灵魂的自生,也是得道得生之后对于他人他物外化的一种引生,更是两种生互相促进达到一种不断超越生的超生状态,这便是一种生的观点和生的主张。

    二、 充满和谐理念的创作,自生的开始

    自生,是一种生的过程,是一种自身不断从外界汲取养分并且逐渐发展壮大的一种生命过程。若一部影片想要得到自生,他的创作者要用一种生的理念去创作,这是自生最终要的开始。《第三极》自从央视播出后,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庞大的点击量证明了它的受众数量之多,《第三极》的成功恰恰说明了它的整体是向生靠拢的。所以《第三极》满足传播学家克劳斯划分的三种不同的受众层次,即最大规模受众、稳定受众和有效受众这三种受众。[1]

    当今时代,群体传播是最具影响力的传播途径之一,“朋友圈”这一群体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微信“朋友圈”中《第三极》转发帖数量庞大,极好的口碑征服了一批又批的受众,同时除了“朋友圈”这一群体传播之外,更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央视平台,这二者的传播在最大的程度上满足了第一个受众规模层次即最大规模的受众,这是《第三极》获得自生的重要保障之一。其次,央视作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旗下的CCTV9纪录片频道通过众多优秀纪录片展播赢得了一定数量的稳定观众,这批观众不仅是第二个受众规模层次当中的稳定观众同时也是《第三极》获得自生的最初的一批重要的受众群体,只有得到这些稳定受众的认可才能够证明《第三极》的根基是扎实的,首播过后的热烈反响也恰好证明了这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除了以上两种大众传播媒介“朋友圈”和央视媒介,让这部影片进一步获得自生的是受众规模当中的第三个层次有效受众。有效受众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影片的影响力以及影片能否达到自生,《第三极》所讲述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是因为它打破了受众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2],《第三极》的出现暂时使受众淡化了这种社会的制约,让观众像孩子一样,在《第三极》的世界中寻求生活生命之“真”,当观众感受到这种体会时,有效受众就在不断增加,同时《第三极》受众的传播效果也就越好,《第三极》也就获得了并完成了自生的第二步。

    三、 动静相生的视觉表达,动情故事的感性记录,完成引生

    引生,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得到自生的人或物通过引导他人帮助他人感悟生获得生的行为。其次不能只做到生理感觉上存在于表象的生,与此相比更重要的是心生,只有心容万物,心感万物,才能体会到万物的生命的存在,用心去体会生命感悟生活时,引生的行为就已经完成。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抓住观众的兴趣点,不是取决于它的记录技法有多么高超,也不是在于它的剧情多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是在于它的画面的精美与否,镜头的表现是否动人,只有这种浅白的非语言符号才会在第一时间刺激到观众的视听感官,才能在第一时间唤醒观众的感官体验,让观众亲自感受生的魅力,做到引生。因此动静相生的视觉表达和充满情感的视听符号对于一部记录片来说至关重要。

    (一)“流动感”的镜头,体会生命流动的过程

    纪录片是依靠镜头语言来讲述内容的,如果只是单纯的记录乏味的内容而没有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赋予镜头独特的美感和特别的情感,那么影片将缺乏美的视觉展现和微观生命运动的体会。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讲究意境所带来的美感。其中,诗意的动感和画面的静态尤其偏爱。因此,意和情是《第三极》镜头表达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延时镜头让《第三极》呈现出流动的意境。佛家典籍《无常经》中写道:“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如果心中乱相丛生是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的,因此《第三极》才会从静出发来达到动的美。《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中说道:“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刻意的寻求宁静,就愈发不能宁静,阳明先生指出良知的照心和私欲的妄心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只有一视同仁地用心去对待万事万物感知世界,世间的一切运转才不会停息,这样生亦不会停息。如何使观众静心的同时心动,乃至心生,《第三极》中的延时镜头则是最好的回答。《第三极》虽然想表达一种静的观点,但是却没有刻意地使镜头中的画面保持静止,反而让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传达出一种静的感受。延时镜头的运用,不仅真实的记录了时间的流逝保证了真实感,也巧妙地安排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自然流动变化的魅力。简单的镜头运用,朴素的拍摄技巧,却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意境的画面,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感受到最直白的生命流动过程,由此感受生命,感受生。

    《老子·德经·第四十章》写到:“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道家传达出万物无中生有的宏观思想与艾柯的十大符码理论的微观思想相结合,二者相生最终引导普通受众从有中悟己、悟无、悟生,帮助普通受众完成引生这一过程。艾柯十大符码理论中的知觉代码,若想要了解事物就必须在画面当中呈现它,所以在《第三极》当中的固定镜头中,随处可见人、生灵与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场景。通过知觉代码的信息传递,从虚无中获取了信息的种子,这些信息的种子便是有的开始。影片当中的固定镜头记录的是藏区人民的生活、节日的场景以及自然环境的空镜头,在这些镜头的记录中只有外形表象的不同,也就是识别代码、肖似代码和肖似化代码这三种代码在不同的故事中所对应具体的人、生灵以及风景的不同,这是一种具象的差异。艾柯十大符码理论当中最能影响一个人对于影片内涵读解的符码是趣味感觉代码和修辞性代码,对于这两种代码的不同的解读会直接影响整部影片思想的解读。虽然趣味感觉代码和修辞性代码,很依赖个人的文化语境和其人生经历,但是这两种代码在《第三极》固定镜头当中的最基本延伸意是爱,不同的读解和延伸只是爱的不同表达,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生灵的爱护,对于自然的敬爱等等。《第三极》用爱来重新引导观众获得这份生命的馈赠,重新用爱来感悟这个世界,爱己、爱人、爱万物,从而对与任何事物都能用一种爱的方式来对待,这种爱就是生。当观众发现了爱,用爱来生活,《第三极》的引生也就已经开始了。

    (二)以情感为主的叙事,动情入心的讲述,心生万物

    纪录片是一种生命感受的记录。纪录片通过影片整体的展现来帮助观众经历一些真实的事件或者难忘的经历,而这种真实的事件和经历是受众平时难以涉及或体会到的。正是因为真实动情地记录了这些平时难以触碰到静态的真实经历,才会有受众内心当中特殊情感的生成,而这种特殊的情感越强烈,对于观众的触动则会越大,正因这种强烈的情感对受众的触动,才使得观众更好地体会生活,感知生灵,感知万物,得到生。人的需求有很多种,但是长生不死却是人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通过媒体的资讯获取也好,他人的言传也好,自己的亲历也好,人类总是喜好在故事中寻找人生,从童年开始就不断的在听故事,而在听故事的同时,接受故事也在潜移默化成为一种习惯、本能,这种本能式地汲取他人经历的需求其实是人们获得生的一种方式。观众通过不断汲取故事,体会故事当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且自身会产生幻想去对应这种情感,从而进一步的增加自己的人生体验及感悟,尽可能的使自己的生不断延展扩大,《第三极》正是这样一部使人引生的纪录片。通过情感的传递,唤醒观众内心的善,引导观众用善去对待生活生命,感知万物,得万生,这便是《第三极》的引生。

    四、 立体化记录藏区,焕发藏区生机,达到超生

    超生,是一种状态,是自生和引生相结合的一种不会由生转向死,并且源源不断地使当前的生进行自我超越和自我扩大的一种状态。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达到超生状态的,只有多方共同付出共同努力,使自生和引生在這片区域中不断影响更多人,让最美好的善来普照着这片热土,才会让这一区域中的人和生灵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只有在这种共生的环境下,才可能使当前区域的生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呈现出各种生命力蓬勃发展的景象,这样的区域才会达到这种超生的状态,才会让生的魅力更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探寻生活的真谛,体验生的感受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我们对当前现代的社会生活习惯之后,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日常所需的一切必需品,于是开始盲目地去追求生,不断地去满足私心的妄欲。虽然这种妄欲的出发点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去体验生、享受生,但是这种生是一种伪生的行为并不是超生的存在。《老子·德经·第五十章》中提出:“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也。”老子一向注重“摄生取道”认为世人应该合理的汲取生,这样才能成就生,相反一味的轻松地汲取生的养分,而不去付出努力达到生,注定会由阳转向阴,由生转向死,这不是超生应有的状态。而在《第三极》当中藏区人民的生活所传递和表现出的生才是一种真正和谐的生,只有这种和谐的生才有可能达到超生。

    追求物质追求更好的生这在本质上并没有错,追求享乐是人们本能的欲望,但是这只是浅层的充欲,并不能带给受众更深层次感官的感受和心灵的满足。浅层的充欲只是把人的欲望以商品物质化的满足作为结束,而更深层次的充欲则是生命的体验。赋予商品情感的加工,使人亲自参与到商品制作之中,并在制作的过程当中付出辛勤劳动以及赋予“商品”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式的制作体验所得到的商品和欲望的满足则是更深层次的充裕主义。这种深层次的充裕主义与禅宗的所提倡的思想不谋而合。禅宗一直在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认为世人对世间的感受应该亲历亲为而不应该通过媒介的渠道来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用心去感悟出属于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这样独特的感受,正是《第三极》所想要吸引受众亲自前往西藏,亲自体验生活,亲自感受自然,亲自悟道得生的一种感受生命的过程。因此,《第三极》才会在播出之后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受众,前来藏区体验这种“新”生活,对生活产生新的感悟,在藏区获得新生。重获新生的众人,不仅使藏区发展了自己的经济,而且还让藏区人民利用这些经济去更好的维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这一片古老的净土。这种互赢式的生活体验,就是《第三极》的超生。

    (二)人神共聚,藏区大地处处生机勃勃

    超生只是一种状态,并不是一种目的。超生是为了万物能够更和谐的存在和更和谐的生而存在的一种状态,并不能为了超生而超生地去把超生作为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去完成。藏区人民之所以能够达到超生的状态,就是因为其不以生去填生,也就是不牺牲他生来弥补自己的生,反而是他生和己生共同促进二者的生,做到共生,也就是超生的状态。《第三极》当中藏民与动物亲如一家的和谐状态让人羡慕,教徒用善去对待生灵让人感动,人人都用一颗敬畏自然的心向自然汲取养分让人敬重。人、生灵、自然,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互相成就对方,终使西藏这片圣地散发着生的光芒,不断达到超生的状态。这充满生机的净土就是西藏,就是《第三极》想要呈现给观众的生。

    《第三极》用其细腻地观察、精湛的技巧、先进的设备、敬畏的心灵,动情地讲述了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的故事。这样富有生机的纪录片,做到了自我的自生,他人的引生和西藏的超生,这样三种不同层面的生。让受众漂浮不定的心,在《第三极》的洗礼之中逐渐的沉静下来,感悟生命、感悟自然、感悟生之道。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4.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8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