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再现红军长征四川篇章的壮烈辉煌
艾莲 赵小波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从2015年开始,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有关各方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纪录片《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永远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动画片《犟驴小红军》、新闻广播剧《生死关头》等,其中仅长征题材的文献纪录片就有十多部。这些作品陆续在广播电视中播出,引发了人们对长征历史的关注、思考、热议和崇敬,据统计,仅央视《长征》一片先后就有3亿多人次观看。四川推出的长征纪录片如峨眉电影集团拍摄的《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四川广播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倾力合作的《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电视剧《彝海结盟》等。其中,《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以下简称《红旗》)以其独特的磅礴、生动、真实、细腻的风格,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感人肺腑。
与《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永远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等纪录片相比,《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独具特色。央视的《长征》是大容量、高规格、全地域的长征“国家篇”,其画面之精致,音乐之雄浑,资料之丰赡无可匹敌。北京卫视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主讲人出镜,历史场景扮演等具有贴近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出品的《永远的长征》也是经典的纪录片样式,以全景式的视角、富于情感的文字、充满张力的画面、深沉厚重的解说让人难忘。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震撼世界的长征》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国际化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勾勒了长征精神长征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红旗》是红军长征的“四川篇”,该片全面、完整、深入地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在四川的艰苦卓绝历程。由于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事件带人物的讲述方式,该片非常清晰地呈现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的长征历程。
一、 视角独特,长征史诗“四川篇章”壮烈辉煌
在长征这场战略大转移中,红一、二方面军相继经过四川,红四方面军则从川陕根据地出发,进入长征。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在四川历时20个月,足迹遍及73个县市,走过了长征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长征中一系列悠关红军生死的重大会议、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四川这段历程,所以这段长征具有特殊的、关键性的意义。正因为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特殊地位,1995年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建在了四川松潘。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几个“最”,在该片中均有所体现。比如,红军长征在四川累计时间最长。红一方面军自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9月离开阿坝,长征在四川历时4个多月;红二方面军自1936年5月进入甘孜,8月离开阿坝,长征在四川历时3个多月;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1936年8月出川,长征在四川历时17个月。这就意味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的时间是其整个长征的一半,红四方面军在川时间几乎为整个长征的全程。
又如,红军长征在四川的重要战役最多。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四川。
概括来讲,四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精彩篇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功实践开始于四川。
因为有地利之便,《红旗》摄制组拍摄了大量、详实的长征四川段遗迹的实地实景,在诸多长征题材纪录片中堪稱第一。《红旗》的摄制组兵分几路,沿中央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在贵州、云南、四川的长征行军路线,行程15000公里,进行实地采访拍摄。为完整地再现红军长征在四川的艰险历程,摄制组带着深挚的情感,用镜头凝望红军走过的每一座雪山和每一片草地,完整地记录了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的壮烈行程。特别是在甘孜、阿坝拍摄期间,摄制组几度翻越夹金山、梦笔山、党岭山等海拔四、5千米的大雪山,数次进出草地,寻找重要会议会址和关键战役的遗迹。无人机拍摄的镜头给观众提供广阔的视野和新的视角,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四川山川风貌之险峻,各民族群众对红军的倾力支持,红军长征之艰险困难,在实景实地的衬托下,让观众如临长征现场,备感历史真实,备增崇高敬意。
二、 结构创新,长征四川故事的讲述流畅清晰
中央红军在1935年四渡赤水,进入四川,随后巧渡金沙江、走出大凉山,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秋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于1932年12月18日进入四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后于1935年2月按党中央指示,强渡嘉陵江与中央红军会合进入长征。其后,红四方面军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与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分裂行为进行了斗争;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突破重围,于1936年4月进入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改组为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红军长征在四川时间长、战役多、地域广,会议集中、事件复杂。《红旗》主创综合考虑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拟定了总序、彝海结盟、大渡飞越、川陕苏区、强渡嘉陵、夹金风雪、血沃红原、转战康巴、会师甘孜、北上北上等十集,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事为主,兼顾“写人”,加上长征亲历者的讲述,红军后裔的深情回忆,把三大方面军先后在四川的经历交待得既完整又清晰,大量的细节采写使得长征四川故事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不少观众表示,看了《红旗》以后,才把四川的长征遗迹有机地串联了起来,才了解了长征中三个方面军在四川的行军轨迹,才把课文中、歌剧中、影视剧中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片段、闪光点整合起来。
三、 多角度叙述,互相印证完美体现历史真实感
《红旗》一片采访到的长征亲历者较少,只有向轩、任远征两位,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及央视的《长征》。央视《长征》采访到的老红军有一百余位,其资源整合能力之强,影像资料储备之丰富,摄制组采访能力之强,《红旗》都无法望其项背。但是,《红旗》中,老红军的选择很有代表性,向轩是“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任远征是在草地出生的“长征小孩”,他们的讲述朴实、自然、清晰、乐观,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红旗》采访的红军后代也特别具有典型性,陈云之女陈伟平、董必武之女董良翚、刘伯承之子刘蒙、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藏族老红军天宝之子天文、彝族老红军王守义之子王史哈等二三十位红军的后代,声情并茂地回忆了父辈的长征故事,其中不少故事鲜为人知,很多细节是首次披露,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这些红军的后代,也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当摄制组在北京采访时,正值20年未遇的极寒天气,他们接到摄制组的采访请求后,事先作了精心准备,查阅了父辈的回忆录等相关资料,讲述生动准确。因此,虽然《红旗》的采访对象很多都是“长征二代”,但丝毫无损于纪录片的真实性、权威性,反而由于“长征二代”充满崇敬的回忆,无意间表达出长征精神的薪火绵延,永续不绝。
最后,《红旗》还请到了刘亚洲等多位党史、军史专家,提升、凝练了长征故事的意义。后期剪辑时,主创特地将三个角度的讲述进行综合剪辑、相互印证、形成互文,无形中传达出惊人的历史真实感。
四、 意义开掘深,“四个远征”表达全面充分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用四个“伟大远征”,全面回顾了长征的伟大壮举,高度评价了红军的丰功伟绩。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红旗》一片在描绘红军靠理想信念、靠革命的英雄主义征服人类极限的同时,也刻画了红军将士革命的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的一面。翻越夹金山时,红军战士和团长杨得志谈论发盐的事。大家笑着笑着竟打破了“到了夹金山,把命交给天,要想回头再相见,除非神仙到人间”的神话。过茫茫草地时,处处是危险,朱德总司令却还在用“土钓具”钓鱼,原来却是为了将钓到的鱼送给任弼时产后的夫人补充营养,革命的情谊瞬间让人肃然起敬。正是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以及革命的友爱,才使红军的革命理想坚不可摧,红军最终走向了胜利。
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党在思想上不断成熟,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红旗》一片中《赤水四渡》一集,彰显了毛泽东灵活机动战术的优越性,自遵义会议以来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得到印证。红军长征在四川,南下还是北上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矛盾的焦点,直到百丈关战役失利后,战士们不得不感叹:“毛泽东说南下是死路确实是真理。”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的胜利,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红旗》一片中《彝海结盟》一集,彝族头领小叶丹经过接触后迅速认同红军,与刘伯承结拜,并帮助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川陕苏区》中,大量贫苦的群众参加了红军,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其中,过去深受封建“四权”压迫的妇女翻了身,妇女解放运动空前发展,先后有了妇女独立团、妇女独立师。《转战康巴》《会师甘孜》中,大量藏族群众对红军给予了最大的支持,特别是积极参与了筹粮。藏族青年天宝的故事、格达活佛与朱德交往的往事,都印证了群众相信红军、支持红军。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自四渡赤水开始,红军打的胜仗越来越多;巧渡金沙江后,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由被动逐渐变得主动;红军长征在四川,《北上北上》方针逐渐确立,最终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旗》一片资料丰富、镜头震撼、采访深入、细节真实、立意高远,叙述清晰而感性,客观中蕴藏着丰沛的情感,是一部具有独特文献价值的,既具有地方视野又具有国家价值的优秀纪录片,其拍摄技巧和手法端方而又富有创新,堪称央視《长征》的“姊妹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为《红旗》一片提供了大量历史影像资料,主创进行了巧妙的二度编辑与加工;张彤的解说清亮深情;配乐贴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感人力量。此外,《红旗》每集25分钟左右,观看轻松,特别适合在移动终端传播,这是同题材诸多纪录片不具备的独特的传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