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规定情境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赵晨光
【摘 要】“规定情境”是指创作者在剧本中为人物活动所规定的具体的环境以及在表演过程中演出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完善和补充。在戏剧创作表演过程中,“规定情境”能够帮助演员更加准确、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也是角色潜台词的重要来源和找到正确形体感觉的重要基础。如何有效把握和运用“规定情境”是演员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的问题。
【关键词】规定情境;塑造人物;生活;剧本;运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07-03
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演员创造角色的重要基础和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发现“规定情境”,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最终设身处地地形成内心体验,完成角色人物的形象塑造。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将角色形象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为了达到戏剧表演预期的艺术效果,演员必须要对身处于“特定情境”的角色人物进行设身处地的体验,并且通过表演技巧实现对观众的带入,让观众也能够感受到同样的情境。只有在这个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观众才能够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有效的审美感受及判断,并产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因此说“特定情境”是观众与演员之间形成情感共鸣的重要媒介,也是观众对演员表演产生审美判断的重要基础。在演员表演“二度创作”的过程中,“特定情境”成了演员创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也对演员的舞台行动、舞台组织行为等表演活动产生重要的约束和影响。对于演员来说,必须要充分寻找、利用和挖掘规定情境来达到剧目排练和演出的目的。
一、规定情境的含义及主要功能
(一)规定情境的含义
“规定情境”是指作家在剧本中为人物活动所规定的具体环境和实际情况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对剧本和演出所做的大量内容补充。”这个概念是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率先提出的。演员在塑造和扮演角色之前,需要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而这个过程需要被放置在“特定情境”之中。普希金曾指出,戏剧家应当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体现出真实的热情和情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认可这个观点,认为这就是对演员最为基本和重要的要求。对于戏剧演员来说,这个情境是剧本之中早已安排和设计好的场景,因此才被称为“规定情境”。而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规定情境”的内容更为广泛。
(二)规定情境的构成要素
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规定情境”主要是指在舞台环境之下、在生活逻辑基础上所构建起来的、角色人物生活的具体化、规定化的情境。换言之,就是剧作家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为角色人物所创造出来的特定的具体环境以及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对剧本和表演过程所进行的完善和补充。舞台上的“特定情境”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一般来说,“规定情境”具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外部情境是指剧本中所包含的主要情节和格调,即发生了何种事实和事件的外部生活、社会结构和基础。换言之,就是指剧本中发生的主要事件、人物关系以及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舞台节奏氛围等。这些要素都是演员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必须要依赖的外部客观条件,也是构成人物性格的外部因素。而内部情境则主要指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境,包括人物内心的意志、情感、欲望、价值标准、感情、思想、动机、生活态度等,涵盖了角色人物内心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全部内容。这些要素是构成角色人物性格和形象的重要基础。相比于外部规定情境,内部规定情境是演员进行表演和创作的主观因素,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内在基础。外部情境与内部情境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以现实生活作为对照标准,它涵盖着生活中的所有现实要素以及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的情境,属于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范畴。
(三)规定情境对演员创造角色的主要功能
人物形象是否生动,行动是否准确。这一切都与演员对于规定情境的理解、感受和把握紧密相连。所以,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诞生,除了演员要时时抓住人物的行动,同时还要把握住人物行动所处的规定情境。从另一方面来说,演员如果想真正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行动,并且真正引起内在的、有机的、行动的欲望,必须是在以人物的观点去感受和判断剧本的规定情境后,方可做到。
正如前文所述,在演员的表演创作过程中,“规定情境”的功能和作用非常重要,成了演员表演创作活动的重要基础,并且对演员的表演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因此,在日常排练过程中演员必须要学会寻找、挖掘和利用“规定情境”来完成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如何有效分析和理解规定情境
(一)将阅读剧本作为基础
为了更为有效地挖掘和利用“规定情境”,演员必须要从认识、理解剧本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准确掌握剧本中设定的“规定情境”。演员的表演实际上是实现了对剧本的“二度创作”,作为戏剧表演的核心环节,规定情境包含了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演员对于演出做了大量的内容补充。在这时,规定情境就已经深入到了剧本分析、人物性格分析、舞台组织等演员创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剧本是演员创作表演的基础,沒有剧本,演员的创作活动便无从谈起。因此,在演员创作的初始阶段,必须要做到对剧本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要从剧本中的规定情境入手来分析角色的人物性格特定、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行为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等,并据此进行剧本中的事实、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分析。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的演绎过程都是从熟悉的剧本开始的,导演布置给演员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熟读剧本,从中找到“规定情境”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自己所饰演的人物,展开充分、合理、具体的想象。分析在那种特殊的规定情境下,剧中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在“制约”下组织怎样的行为来完成舞台动作等。随后会组织演员进行集中讨论,要求演员各抒己见,谈谈对剧本中规定情境以及角色的理解。当然,这些活动也都是以剧本作为基础的。
由此可见,剧本分析是演员表演创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很好地完成了这个工作,才能够真正进入到实际彩排的阶段。在这个基础性活动之中,分清剧本中的各类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行为、基本事实以及矛盾冲突等,都是寻找和发现“规定情境”的重要环节。以剧本作为基础,是认识和运用“规定情境”的基本原则。
(二)生活的积累对于认识和理解规定情境的重要性
生活中,当面对相同剧本时,不同的演员、导演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会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基于这样的原因,一部相同的艺术作品由不同的演员来进行演绎,其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也有天壤之别。由此可以推断,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的积累不同,对于剧本中的规定情境的理解和把握也就不同,从而达到的艺术效果也就大不相同。所以,规定情境在演员创作中的功能、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更为全面、准确地认识规定情境,演员应当加强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舞台上的规定情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凝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但是却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演员在理解剧本中的规定情境之时,应当根据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比对,并在此基础上对规定情境进行印证和渲染。如果演员缺乏现实生活的经验和知识,那么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剧本中的规定情境,进而会对二度创作和表演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演员对于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于规定情境的理解和认识。
我在刚进入话剧《天下第一楼》的剧组排练时,脑子是不清楚的。起初我一直都是照着前辈们的影像资料和一些所谓的“演戏技巧”在塑造常贵这个形象。就好比是一道数学题,即使再难,只要套用相应的并被人们早已熟悉的公式就可解答。可是,“人”是“死”的。慢慢地我才发现,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我忽略了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体验生活”。一是体验堂头的普遍特征,除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被吞噬了的。只能从文字和影像中借鉴。更多的是亲身了解、实践一些当今职业工作特点与之类似的细节特征及感受;二是结合这个人物的典型性,进一步深挖、理解规定情境。常贵,京城第一堂头。他勤劳、善良、机智,虽然能说会道,但又不让人感觉油嘴滑舌,虽委曲求全,却又不卑躬屈膝。为福聚德戎马一生,却又含悲而死。他的身上包含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厚道朴实、憨厚仁义的品质。而堂头这一需要能够察言观色,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职业性在他身上又有着完美的展现。要想这些信息让观众有所接收,不但演员要体验生活,导演也需对生活有所体验。
我们知道,剧作家去体验生活,然后提炼生活,采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集中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这是文学作品,是一度创作。《天下第一楼》的作者何冀平就是这样。北京人艺的顾威老师回忆说“她为了把全聚德里大量不为人知的故事挖掘出来,写成剧本。何冀平走进了北京南城的大杂院,融入到全聚德的师傅、伙计群中,和当年那些被称作“五子行”的人交上了朋友,并最终在1988年创作出了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经典《天下第一楼》。”
而导演要把剧作家所勾织的世界,用具体的形象去展现“外貌”,摆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直接感受这种“外貌”的内在力量,这是二度创作。其创作的源泉与作家是一样的,都是生活。而一台好戏的诞生,也恰恰是所有的工作人员秉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原则。因此,演员必须回归生活,真正做到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之中,向生活汲取营养。要不断增加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剧本中规定情境更为全面、透彻地认识,才能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志趣等更接近,有助于加深对剧本的理解,提高排练演出效果,更为全面、深刻地展现出剧本中蕴含的主要内容。
三、如何运用规定情景来塑造人物
(一)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的关系
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对于规定情境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演员的表演水平和艺术效果,因此要深刻认识到规定情境与舞台行动之间的关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于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指出,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是不会留意观察到某个人的坐姿的。但是当演员在舞台上展现人物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就会被观众仔细地审视和观察,这个过程会让观众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当学生坐在舞台上之时,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观众没有兴趣观察他们的行为,也不会探究其内心世界。他们的“毫无办法”的神情以及“想要讨人喜欢”的愿望会让观众感到可笑。优秀的演员没有表现出这些,却可以成功地赢得观众的注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这就是——“在舞台上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为了某种目的。就是在那里坐着,也必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不单是这样坐给观众看看”“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行动是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行动是形象创造的基本内容;表演艺术就是行动的艺术,而舞台艺术形象,则通过行动来完成。行动就是剧中人物在规定情境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展开的具有心理内容的具体行为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在规定情境下,人物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方面,包括了人物行动的目的、任务、语言行动和心理行动三种内涵。而动作的组织与选择着重解決角色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创作角色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弄清楚规定情境,并加以分析和评判。要想直接掌握角色的情感,那是不可能的。行动就是在一连串连续不断的规定情境中产生的。没有规定情境就没有行动,规定情境是行动存在的根本条件,这就是二者的关系。
(二)规定情境对于演员表演上的作用
演员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规定情境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够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运用好潜台词和内心独白等来展现丰富多彩的人物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物角色的深刻认识。在对规定情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后,演员就能够与剧本中的人物内心不断接近,逐步实现合二为一。因此,在塑造角色人物形象之前,演员必须要在排练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感受规定情境。
在参加话剧《雷雨》排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剧中的大部分人物与演员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身份、爱好、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些人物,我们从阅读分析剧本的规定情境入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充分分析规定情境后开始从内心情感上贴近角色人物。例如,我在其中所饰演的周公馆的大管家鲁贵,这个人唯利是图,情感十分淡漠,只是把女儿四凤当成摇钱树。当他知道了周太太与大少爷存在不正当关系之时,起初并没有声张,只是当他被逐出周公馆之时才把这件事当成威胁周太太的条件。当女儿四凤失踪之时,他也仅仅认为是小事一桩,还“烦恶地皱着眉毛说‘不要管她,她一会儿就会回家”。由此可见,人性正在鲁贵的身上逐步褪去,他还甚至厚颜无耻地对女儿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靠得住,只有钱是真的。唉,偏偏你同你母亲不知道钱的好处”。
面对着这样一个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标准小人的形象,想要找到真实的舞台内心依据,就必然要从规定情境和人物内心的逻辑出发,从而一步步地丰富人物的形象。“说鬼”这场戏是《雷雨》这个剧本中的精彩片段之一,而且又是全剧的开端。如何在一开场就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让观众了解他,就成了塑造这个角色的演员的任务。这段戏中,鲁贵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钱并且控制四凤。他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的目的逼近,在完成了要钱这一目的后,又以“好爸爸”自居,通过告诉四凤大少爷和太太的不正当关系,来控制四凤,使之成为自己的摇钱树。通过父女二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正是这对父女在周公馆一起做事时所特有的生活场景与方式。在外部,我通过语言、形体、动作、神态来表现这个人物狡猾的一面,尤其是在眼神和语气上。我遵循了剧本所给的规定情境,很好地体现出他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人前人后不一样的奴性特征。在内心方面,通过这个人对周围其他人的态度,去刻画这个人物遭人憎恶的一面。
这个人物有着独特的心理逻辑,而且还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但就是这么一个“奴才”,如何去找到他的心理依据呢?我是从剧本中,通过自己对于規定情境的理解、感受,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一点点地丰富和积累起来的。最终,我找到了这个人物的行动的依据,并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人物的性格。反之,如果没有对规定情境的深挖和理解,只是单纯地去演一个狡猾的管家,刨除了剧本所提供的“信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则不会成功。
四、结语
总而言之,“规定情境”不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而且在演员表演的二度创作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演员来说,学会寻找、分析和运用“规定情境”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规定情境”并不是明显地展现在演员面前,但是却可以通过深入阅读分析解读出来,并且可以与角色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演员完成一个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演员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影响并决定了最后演出呈现的效果。对于现实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演员运用规定情境的重要基础,而剧本则是演员运用规定情境的起点。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积累,演出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也与演员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规定情境”,从而有机、合理地运用“规定情境”,塑造出更多、更好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戏剧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部编辑委员会,《戏剧》编辑委员会编,1998年10月第一版.
[2]严正,张婷乙. 演员与角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009年10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4]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第五版.
[5]梁伯龙,李月.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