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议题生成和文本组织举隅
黄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指向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内在地规定了未来教学模式与过去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单个学习任务群在内容领域上体现出典型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而任务群中的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内容更是旨在帮助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将个人经验的总结上升到对一般规律的探究。
近年来,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难度明显加大。例如2015年全国课标Ⅱ卷刘震云的《塾师老汪》,2016年江苏卷沈从文的《会明》,2017年全国Ⅱ卷林徽因的《窗子以外》,2017年全国Ⅲ卷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2018年全国Ⅱ卷老舍的《有声电影》,2018年全国Ⅲ卷刘慈欣的《微纪元》,无论从文本阅读本身还是试题设计来看,都有不小的难度。据笔者调查了解,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文本,更遑论答对题了。
从考场得分数据统计结果和日常教学实践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无疑存在效率与质量低下问题。单篇文章、单个文本的阅读教学明显存在碎片化、散点式、无体系的高耗低效弊端。而具备勾连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自由阅读这一功能性的群文阅读教学,从及时与应试的角度看,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短板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从教学远景来看,则能打破以单篇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从而开辟出一条突破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
各地专家学者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主要涉及议题生成、文本组织、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四个方面。因篇幅所限,本文拟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旨在议题生成与文本组织举隅,不对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展开论述。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灵魂、引领和统摄,同时还应具有指向明确(能形成聚焦点)和空间开放多维度的特点。议题来源广泛,可以是学生考试中的薄弱点、困惑点,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师生阅读中的兴趣点。议题应该主要来源于问题也服务于解决问题。根据议题的上述特性和新课标内容,群文阅读的议题建构内容可以是语文知识与技能,也可以是文本理解、审美体验和文化陶冶。文本组织是群文阅读的核心环节,文本组织必须具备指向议题、文本异质、文本自足、难易适度、文质兼美和体式多元的条件。笔者从议题建构内容的议题生成和文本组织进行了如下探究:
案例一:语文知识与技能类
2012年江西卷小说阅读《报复》(雨果·克里兹)试题17“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考查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这一知识点。此点是小说阅读教学和考查的重点,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我设计了议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小说结尾的反转作用”,以此为指引在原有的《报复》一文基础上选择了斯蒂芬·麦克勒的短篇小说《最佳配偶》和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二十年后》《麦琪的礼物》进行了文本组元。此议题的内在规定性强,对文本选择的指向性明确,对学生巩固出奇制胜小说结尾技法在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上的作用的知识点,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强化训练作用。
2016年全国Ⅲ卷选用了贾平凹的《玻璃》,其中考查了“‘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一题。这涉及叙述学内容,属于小说话语系统中的叙述者分析,是近年来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趋势,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为寻求突破,我拟定了“‘我是谁?——小说中的叙述人作用”这个议题,在此议题的导引下加入了鲁迅的《祝福》《狂人日记》,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拓宽拓深了叙述者人物形象、叙述人称、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特异叙述者等有关叙述学的知识,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和主题。
案例二:文本理解类
学生由于阅读积累不够,缺乏生活经验和生存体验,对一些年代较远、时代背景特殊、文化认同相殊、主题意蕴含蓄丰富的作品难以达到体认的高度,这已成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难点和障碍。群文阅读的作用恰似搭建好一部梯子,以互文印证补充补释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寻觅探索。
沈从文《边城》里爷爷操心翠翠婚事,翠翠嗔怪爷爷那句“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心思细腻、意味深长,而学生对此往往挖掘不到位。我以“弦外有余音”为议题,筛取节选了《红楼梦》中王夫人、王熙凤、宝钗、探春、红玉、柳嫂子在一些特殊场景中的说话片段,组成文本单元,以此引导学生领略言外有深意的说话艺术,并从中触摸感知人物形象。
鲁迅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主题意蕴丰富。但由于对“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史实缺乏了解,对鲁迅文风的精警深刻过于陌生,学生对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阴险文人的卑劣、庸常的冷漠麻木、“我”在“说与不说”“写与不写”中的痛苦自审很难把握体会。针对这一学情,我制定了“忧愤深广,曲折深致——《记念刘和珍君》主题意蕴的多维解读”的议题。结合课文注释,我补充了鲁迅围绕“三一八惨案”写下的系列文章:《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形成一篇带多篇的主辅关系。这种群文阅读模式对主文的主题解读大有裨益。
2017年全国Ⅱ卷林徽因《窗子以外》的主旨解读成为很多学生的滑铁卢。这与学生生存生命体验的缺失有直接关系。“精英与底层的隔膜”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本来实在遥远。为使学生加深理解,我围绕“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个议题,选取了胡适的现代诗歌《人力车夫》(《尝试集》)、鲁迅的杂文《小杂感》(《而已集》)、乐评人张晓舟的评论文章《怎样放鞭炮才不损伤国民性》组织文本,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层感知认识“人与人的疏离隔膜”的命题。
同样,2016年江苏卷沈从文《会明》中会明对战争的前后态度也让很多学生困惑不解。会明從蒙昧混沌的生命意识走向自发觉醒这一主题对学生的认知来说,几乎是个陌生的领域。我在此点上加以开掘,定下议题“蛮荒着的人生形式”,将此文与沈从文的散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以及主要节选于萧红《生死场》第六章和第八章的内容——从“‘生之痛苦”到“因死而生的庄严”,组合为一个单元,指引学生体悟生命的丰富多元。
人教版配套读本选有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学生对文中刻画金岳霖先生“有趣”背后的深意并不难捕捉,但对文中细节闲笔处表现的西南联大精神难以深刻领会。为此,我确定了议题“刚毅坚卓、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精神”,增选了汪曾祺散文《跑警报》,节选了岳南历史纪实文学巨著《南渡北归》第五章《弦诵在山城》第一节“遥遙长路到联合大学”的内容,摘选了陈平原教授的学术著作《大学有精神》上编第五节“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构建了群文阅读单元,助力学生触摸因年代久远而面目模糊的西南联大精神,感知联大精神的气韵生动、恢宏壮阔。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不时出现“回望故乡”主题的文本。我以此主题为议题,将刘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王开岭的散文《每个故乡都在消失》(《古典之殇》)、台湾流行歌曲《流浪记》《鹿港小镇》《一样的月光》组合在一起。这种体式多元的非连续性文本组织模式因契合学生心理特性,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三:审美体验类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言风格和文体风格近年来也成为高考热门考查对象。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教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为让学生鉴赏鲁迅情感大悲大愤、大爱大憎、大哀大痛的曲折深致,语言和文体风格的冷峻沉郁,我设计了“多样的深情”这一议题,选取了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两篇散文,将三篇文章组元,在文本比对中点拨启发学生品味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化小说中常常出现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也是学生的学习重难点。为让学生能探寻奥旨,我拟制了议题“散文化小说的多彩风土画”,选定阿城的小说《峡谷》、师陀的小说《邮差先生》、汪曾祺的《受戒》,将之组元,带领学生走入人淳物美的风俗画卷,加深学生的“三美”体认,加强对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教育。
案例四:文化陶冶类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张承志的《汉家寨》一文,学生对文中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我”的坚守内涵认识模糊并不以为然。为拨乱反正起见,我以“绝境坚守”为议题,节选了《苏武传》中“北海牧羊”内容,《伯夷列传》中伯夷叔齐叩谏武王,逃往首阳山采薇的内容,组合成文本阅读群,指导学生分析他们绝境坚守的殊同点,以及这种坚守对我们当下的启迪。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对历史抱有温情和敬意,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抱以了解之同情”,铭记卓越的历史人物,尊重传承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坚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
群文阅读的单个文本从本质上来说,都应起到议题例证的作用,这是文本组织的刚性条件。文本也应具备多元异质的特点,如寻求内容、时代、文体的差异性。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重在以议题问题化的方式将之转化为教学目标,并通过文本具体分解为问题和活动,以此展开推进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文本的调配设计,即文本出现的顺序和衔接方式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点。根据文本自身特质,文本可以是一篇带多篇的主辅关系,教师宜采用例文精讲、学生自读辅文的教学模式;文本也可以按照链条递进式编排,教师在层层深入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文本也可以呈现为各自体现维度的并列关系,教师对群文的处理则宜采用比对教学法。在课堂实施上,群文阅读教学提倡以学为主、集体建构、达成共识。在高中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群文阅读视域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必将焕发出崭新而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通联:四川内江市内江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