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城市化乡村转型的路径选择
蒋德伟
全域城市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高级形态,其本质是要实现城乡人口、产业、生活环境的高度融合和无尽趋同,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破除城乡孤立发展态势,通过发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扩散效应,实现经济增长福利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和区域内所有主体的共享,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步,重点需要从人类发展和经济增长两个层面推动乡村的发展。
深入推进全域市民化
从人类全面发展层面看,全域城市发展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即实现全域市民化,重点就是要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全域城市下的农民市民化根本在于破解无论是否居住城镇或者农村都能够均质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长的红利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化。全域城市发展就是要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将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之内。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化不是要完全消除城乡差距和完全实现城乡收入一致,而是要实现将城乡收入差距尽量缩小到体现城乡社会分工客观规律、体现城乡要素生产率差异的自然差距程度。
——全域镇村社区化。全域城市发展的关键是要在传承农村乡风文明的基础上推进镇村居住生活的社区化发展,让城市现代文明覆盖农村社会,通过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有机结合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社会结构和运转方式,同时伴随城乡居民双向流动的加速发展,要加快构建开放化的乡村社区治理机制,逐步把农村纳入到现代文明和全域城市体系之中。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域城市市民化不仅要实现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化和镇村居住社区化,更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要大力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政策,引导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最终实现农民能够均质享受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基本权利目标,关键是要构建全域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从经济增长层面看,全域城市发展必须要立足城市需求的深刻变革来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要围绕需求导向倒逼农业供给质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以创新适度规模经营的多元模式为重点实现规模化。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改变农业经营方式的需求进一步加强,要结合市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已有经验,以进一步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创新适度规模经营的多元模式。要创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农业规模经营过程和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探索实践新型业态的城市农业,在城郊地区探索实践以“分享、体验、收获”为主要特征的多形式的市民农园;在城市内部探索实践阳台农业、住宅家庭微农业、屋顶农业、城市公共景观“微农田”、城市农业公园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立体、独特、多层次的城市农业景观。
——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创新农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实现专业化。在农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发展阶段,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创新农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实现专业化,是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要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在全域农村范围内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要给予龙头企业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发挥农业企业在资源整合、技术吸纳、市场拓展、质量控制等的比较优势。要开放性地引入城市“新农人”,鼓励有从事农业经营意愿的城市居民流入农业。要创新专业化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促进经营性服务、公益性服务的结合,构建有效率的服务体系。
——以农业多功能和文化内涵植入为重点实现业态多样化。伴随城乡居民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現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地位日渐凸显,顺应市场规律和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供给方式,走绿色健康有机为主导的新价值链农业发展之路。要推动农业品质升级、农业链条升级、农业业态升级、农业内涵升级,提升农业形态和竞争力。
——以推广应用实用机具和普及先进技术为重点实现机械化。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面对人工、土地、物质、服务等费用刚性增长的严峻挑战和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农业的转型必须要走上依靠机械、依靠科技的发展之路,必须要把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作为推进机械化的首要目标。要强力推广实用机具,创新农机服务模式,集成推广普及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
——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重点实现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涉农数据资源也呈爆炸式增长,正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已经成为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数据驱动的智慧化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要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推进农业经营信息化,推进农产品营销电子化,着力培育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