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涵养大学生德性养成
【摘要】校园文化互动被称为“隐形”课程,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在的、无形的和不可抗拒的影响。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德性养成,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涵养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德性养成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诞生于校园这个大环境中的。它的空间范围是校园,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目标是以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思想和方法,是由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培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大学举办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活动是在大学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达到学校文化建设所开展的。大学校园活动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展示高校办学活力和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和提高师生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实践,它既突出教育品味,又展现高校精神。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德性塑造,达到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德性养成的载体
德性,为道德实践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德性既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结构,又体现于现实的行为过程,与化规范为内在德性相关联的是化德性为德行。从上面可知,大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是要实现德性和德行的高度统一的。当代大学生一味地追求生活上的享乐,和面对文化全球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抵挡力是那么的薄弱,使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在“真、善、美”得分辨上,缺乏了自己应有的道德自觉性。然而对德性教育,在课堂上可谓是课程丰富,可是大部分课程只是一味的宣传理论知识,而没有把理论的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德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津津有味,可是有几个同学真正能做到德性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对德性上的文件和规划是采取重要的态度的,可是在实践中就缺乏了一种“自觉力”,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德性养成的规划和途径还是任重而道远。这也正是当代大学对于大学生德性养成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校园文化活动涵养大学生德性养成的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要培养大学生的德性,就必须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涵养作用,无形中使大学生德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多样,只有正确的把握住校园文化活动特点和德育活动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德性养成。
1.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涵养大学生德性养成
对于当代大学生德性培养的课程教学主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辅导员所承担的班级辅导课程。关于大学生德性养成的课程教学显而易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严肃性和枯燥性。当下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只是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一遍一遍的讲授教材,从教材出发教授大学生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大学通过对这种课程的学习只是表面上对课本知识上产生认同,可是并没有内化于心,更没存在一点点的思考,这未免对于大学生德性的养成成果收益颇少。辅导员教师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只是从学校的大体方针出发,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产生影响,尽管辅导员老师能更细致地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可是他并不能解决所有学生的困惑,他们还是会存在相应的疑惑的。因此介于课堂教学的严肃性有必要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生活趣味性相结合。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也只是他们获得知识和学会做人途径中的一部分。而德性的养成更多的要运用于实践当中,因此开展生活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由必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像课堂教学一样枯燥无味,更多的能让大学生参与进去,参与到这个活动的主体中,在这个活动中获得对于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的理论认识,并且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才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行为的规范和对道德上认知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性的养成。
2.主流意识形态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一致涵养大学生德性养成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和社会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新鲜感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可能会被外国的思想所迷惑,从而使自己本身的价值观进行颠覆,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具有前途光明的开拓者,因此大学必须抓紧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与不良的社会思潮做斗争。
3.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辅导员协作同步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涵养大学生德性养成
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最亲密接触的管理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是对大学德性养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当前高校的政治辅导员逐渐由一批高学历人员承担,他们理论水平起点高,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应对能力强,因此,这两支队伍应该在大学生德性养成中达成共识,共同协作来促进大学生德性的养成。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不单单是靠思想政治辅导员个人来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专业教师相对于辅导员来说理论知识更加深厚,文化底蕴强悍,从而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而辅导员老师组织能力强,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专业课老师长,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当代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他们好奇什么。只有这两者能更好的协作同步,共同合作,那么这样开展起来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是能更好的潜移默化地涵养大学生德性。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不单单要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还应该以这种大学生的小团体为单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分散活动的主题与集体价值一致,小团体中开展的活动更能深化到每个人心中,使自己能身体力行的践行这种价值。小团体涵养大学生德性不仅仅是管理上的需要也是德性养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赖韦韦(1991-),男,汉族,江西宁都人,法学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