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探索与研究

    衣玉梅

    【摘 要】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其精神是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作为大学生群体之中的党员,更应该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既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的宗旨,同时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素养。本文以学生党员参观学习李敏抗联基地为例,使学生感受抗战历史,汲取东北抗联精神,加深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8-0062-02

    一、 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和党的相关知识。在入党前,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考察,但部分党员一旦发展结束,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党员的继续学习和教育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虽然在组织上人了党,但在思想上还和党有一定的距离,结果导致他们在入党前后反差很大。

    另外,党员的爱国主义学习内容固定、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充满朝气,但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爱国教育学习的内容大多侧重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革命史等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上党课、读文件、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听讲座等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主,甚至有的党员在学习过程中打瞌睡、玩手机,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大学生党员的志愿者服务教育是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志愿服务教育是指在大学中依据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目标所进行的有组织性地、无偿服务于各种社会性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具有无偿性、自愿性、服务性。

    (一)党员志愿者服务是对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途径

    党员志愿者服务是一个党的组织活动,能充分有效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使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塑造先进形象,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在实践中感受一个党员的责任、义务、荣誉,体现一个党员的价值,这种再教育是其它方式的教育所替代不了的。

    (二)党员志愿者服务是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有力抓手

    现今许多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党员培养的质量缺乏反馈,在发展党员过程中重学习成绩、重口头汇报而轻实际行动。通过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得党组织的活动深入到学生食堂、宿舍、图书馆、附近社区、乡村、甚至整个城市,极大地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并通过服务活动树立表率和榜样,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志愿者事迹报道、志愿者精神宣扬等活动,给非党员的学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党员志愿者服务是高校学生党员争做合格党员的重要载体

    党员志愿者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因此,高校党建应在“两学一做”活动中科学组织,精心设计,搭建好学生党员社会服务的平台和通道,不断丰富和创新服务形式,扩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把志愿者精神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

    (四)志愿者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个人能力和道德修养

    首先,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党员的个人能力是个提升。志愿服务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提高他们自发学习和钻研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无偿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人,促进社会进步。党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参与一个高尚的道德修养活动的过程,它对促进党员志愿者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完善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三,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阅历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大学生会将自身的责任升格到社会的层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会将社会道德责任、社会经济责任等基本的社会责任迁移到自身,并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在服务事业中,在党员志愿者身边不断涌现出的奋勇争先、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也会在他们身边凝结成一股强大的感召力、动员力 、向心力,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

    三、志愿服务与东北抗联战士李敏爱国教育基地的良好融合

    (一)李敏爱国教育基地简介

    李敏老人主张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如今终于得到落实。教育部提出教材修改要求,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该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抗联老战士李敏,1924年11月生于黑龙江汤原县梧桐河村。原名李小凤,李明顺。曾是抗联队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如今,也是我国健在的抗联女战士中最年轻的一位。当年和赵尚志、李兆麟等抗联将士们一起高唱着抗联歌曲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1936年冬12岁时加入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四师三团年龄最小的一名女战士。如今,94岁高龄的她身为抗联老战士不遗余力,呕心沥血,为宣传抗联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与抗联基地相融合的具体体现形式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学生党员将志愿服务和爱国教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型党员志愿活动。首先通过开展创新型的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传统讲座型、报告会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采用更为直观、党员更喜闻乐见的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党员的情景感。其次,成立了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4级党支部——哈尔滨市南岗区荣市街道办拥军扶老志愿服务基地,对口帮扶、建立志愿服务站的实践方式便于长期持续的开展类似活动,同时也有利于党员自发组织和开展实践活动。最后,学院党支部与所在地街道办、居委会等结成帮扶对子这种方式可以广泛实际的推行,对今后的党员实践活动起到指导借鉴作用。

    (三)东北抗联基地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高历史认识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与抗联教育基地的完美结合,有助于党员同学更多地了解东北抗联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提高历史认识,丰富知识积累,更为深刻和直观的了解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艰苦斗争和领导作用;有利于坚定党员同学的政治立场,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引导党员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出表率作用。还增加了党员志愿者社会实践能力,使同学们通过老红军对于战争艰苦岁月历史的讲述,从身边的人物身上了解到更多真实的历史,得到更多的人生体会和生活感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对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新方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东北抗联基地的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学生党员自身理想和价值

    因为学生党员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他们从活动中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受得到广大老师同学的认可,并吸引身边普通同学主动向他们靠拢和学习,成为大学生中的楷模。这对大学生党员而言,既是莫大的荣誉,更是无形的激励与鞭策,也是在行动中形成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的过程,最终坚定了对党的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陈金星.试论党员志愿考服务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党 建工作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

    [2]王華.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研究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3]刘磊,田志久.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 刍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

    [4]谭建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分析[J].青年 探索,2015.

    [5]刘春江,张全友.在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分 析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6]袁延恺.流连红色教育基地抒发爱党爱国情怀[J].现 代农村科技,2010.

    [7]周明宝.代际转变背景下“90后”大学生党员的红色 信仰教育[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