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邓纪念馆为基地的互动式实践性教学研究
杨丽红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此,自我院1990年建院以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组始终把参观周邓纪念馆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并不断深化。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参观见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员自主提升思想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近二十年的教学研究实践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各级各类学校就把社会上各类纪念馆和博物馆作为实践的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我院在1990年就把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在津活动纪念馆(1998年后改名为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作为德育教育基地也是基于此目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基地教育资源虽然十分丰富,而自由式参观往往导致学员的走马观花,很难发挥基地德育教育的功能。
在经历了几期参观后,我们决定把参观活动进一步深化。即在参观前就给学员布置作业,参观后撰写心得体会并将其成绩作为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在理论授课结束后,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由优秀心得的作者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创作的心得。为了让更多的学员参加到心得交流中,澄清一些思想认识,我们决定专门设置两节讨论课,在朗读完优秀心得后,及时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经常十分热烈,甚至有的学员队干部也参加到讨论中来。激烈争论的过程也是学员思想自主提升的过程。从2006年开始,我们教员亲自充当讲解员,把学校理论的课堂搬到周邓纪念馆,使实践基地理论课堂化。且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二、教学研究具体实践
(一)教员做好参观前的备课工作。首先,为了了解学员的思想状况,在上编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员开始向学员布置参观前的准备工作。学员根据兴趣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定组长,定分工,利用网络、报刊和书籍,广泛搜集伟人的英雄事迹。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若干观点。在主题为《我眼中的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课中,要求学员介绍他们所了解的周恩来和邓颖超。为了更好地调动学员的参与热情,鼓励学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观点,无需达成共识。各小组长负责如实记录讨论的状况,如参加人数、参加热情、发表观点等,并形成小组讨论报告上交。在上述充分发挥学员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员的目的是掌握学员的思想实际。在此基础上,与周邓纪念馆取得联系,适时掌握实践资源的变化情况,做好参观前的备课工作。
(二)参观过程中,教员亲自充当讲解员,将实践的基地变为理论教学的课堂,利用已经逻辑化的实践资源推动学员思想的理论提升。教员在讲解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利用纪念馆的实物、信件、录像、气氛等鲜活生动、直观真实的丰富资源,引导学员“问情况、找依据、想答案、谈体会”。首先,抓住重点实物进行详细讲解,通过直觉增强感性认识。如: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使用过的书桌。南开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班级成绩最优秀的学员坐在班级的最前面。周恩来由于成绩优异,他的书桌经常放在第一排。还有周恩来使用过的文具、学习成绩单、广泛参加学员团体和文艺活动留下的照片和实物,从而凸显伟人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凌云;总理办公室复员场景:文革中工作人员为了让总理少工作多休息而张贴的大字报;邓颖超和工作人员为了方便总理深夜工作特意制作的小炕桌,体现夫妻二人共同遵守的“八互”方针的锦旗,以及日内瓦会议召开期间,邓颖超寄送的枫叶标本。其次,及时引导思想提升。在讲解过程中,教员根据现场情况和学员的反应,及时提出问题,现场答疑,抓住时机进行思想引导。将其已有的想法进行理论提升,使其对两位伟人品质的领悟再上一个台阶。同时,给学员留出更多自由观看的时间,为学员提供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思考空间。不仅如此,教员参观回来后,及时写下参观日记,总结教员与学员互动教学的经验。
(三)参观后,教员巩固学员思想提升的成果。参观结束后,实践性教学活动并没有停止。教员要求学员深入思考,根据自身的感受写出1500字左右的参观心得,这是学员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步骤。参观心得不限制内容,强调切身的感受。一般在参观半个月后上交。经过教员批改,在全部理论授课完成后,专门进行心得交流课。采取的形式是先由教员总结心得写作情况,然后,优秀的参观心得由学员自己朗读。之后,由学员点评,对不同的观点现场争论,在场的学员队干部也经常积极参与研讨。最后,由教员做总结性点评并把历年来参观心得佳作展示给学员。这样的心得交流课深受学员的欢迎,不仅仅使学员锻炼了写作能力以及欣赏到了一篇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过程中学员经常能够根据某一主题产生热烈的争论,教员进而引导学员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回归过程中道德修养的又一次提升,以及人文精神的升华。
三、实践效果及体会
到目前为止,我们保留下来的优秀心得89篇,已经推荐安智峰等学员创作的参观心得在周邓纪念馆馆刊《周恩来邓颖超研究通讯》(总第10期、总第11期)上发表,共十四篇。近二十年来,我们积累的心得佳作部分反映了当代大学员的思想动向。其中,讴歌周邓伟大爱情的占有一定的比例,有的心得写得很深刻,把当代快捷、廉价的爱情与周邓亘久深沉的爱情相对比,指出:“他们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包括他们的爱情,他们是爱国的,爱到了若爱自己一点都自认为是罪过。”有的学员透过邓颖超平凡的外貌,看到了她超凡的美丽。“美丽的心灵、渊博的才学、端庄的仪态、独立的事业……那是一种自内而外,用心灵去感知的深刻的美丽。”另有一些同学,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一位同学以邓颖超未出世的孩子的语气写就的《我在天堂看着你》,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以先抑后扬的手法赞美邓颖超的博爱与无私。优秀的心得体会将陆续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馆刊》上发表,教员也将把这些心得佳作结集出版。
以周邓纪念馆为基地的互动式实践性教学研究不断深化。从最初的自由式参观到教员亲自充当讲解员。我们逐渐克服了参观见习过程中缺乏教员在课堂教学中的强化引导作用,避免了学员单方的单向式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把参观的基地变为理论的课堂,我们切实做好课堂理论讲授所必需的备课(了解学员思想实际和周邓纪念馆适时变化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资源,撰写教案)、讲授(现场进行讲解,同时,根据学员当场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并调整讲授内容)、课后复习巩固(批改心得,讨论课上思想引导)的全过程。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员反复引导学员自主提升思想,不主张强制性提升思想的一步到位,而是主张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学员自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近20年来,我们探索实践性教学的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并逐渐深入。学员在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中,不仅在思想上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而且提高了学员的道德修养,使他们从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位老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感受到人格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从而端正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树立起服务于民、服务干部队的美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