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式家庭治疗在父女沟通不畅咨询个案中的应用

    林瑛

    〔摘要〕系统式家庭治疗是以来访者及其家庭为咨询对象,通过运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技术对家庭关系及其互动模式进行扰动,促使家庭成员调整旧有互动模式获得新的家庭格局,从而帮助来访者症状改变的心理治疗技术。本文探索了系统式家庭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并对系统式家庭治疗在一则父女沟通不畅的咨询案例中的具体应用,就其工具和技术的使用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系统式家庭治疗;亲子沟通;问题家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2-0046-05

    一、系统式家庭治疗理念

    中小学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工作,通常是心理教师与来访者一对一咨询,咨询工作往往只是把问题聚焦于来访者本身,咨询效果通常收效甚微或者不能持久。在长期的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许多心理教师有这样的无奈和困惑:问题孩子背后通常是问题家庭,或者有问题的亲子关系,只针对学生本人开展工作,常常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痒,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时,是否要以全新的观念来看待学生的问题,看到他们背后的原生家庭以及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系统式家庭治疗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其治疗理念主要在于家庭系统观,即任何一个个体有了病症,是因其家庭系统生病了,通常被称为来访者的个体只不过是该问题家庭的替罪羊,所以治疗的对象不应只是这位有病症的个体,而应是整个家庭关系或家庭系统。家庭治疗的要义在于通过引入新的观念与做法,来改变与问题行为相关联的互动方式,并通过对整个家庭的干预来改变导致个人心理症状的家庭关系格局,使家庭获得新的变化,产生良性的规则和互动模式。

    二、系统式家庭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必要性

    (一)系统式家庭治疗为心理教师理解个案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在接待个案时,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于个案本身,通过来访者班主任或同学收集信息而忽略了来访者背后的原生家庭,往往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我们从家庭的视角,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本源时,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从更大的系统来看来访者,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更全面地理解来访者。

    (二)系统式家庭治疗可弥补一对一咨询的不足,咨询效果更显著

    个体咨询和治疗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将治疗室取得的效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个体咨询和治疗即使取得了效果,来访者回到家庭和社会,诱发疾病的因素仍然存在,容易故态复萌。个体心理咨询无法解决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不良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而家庭治疗着眼于通过改变家庭关系格局来建立新的互动模式,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个案的问题,从而弥补了一对一咨询的不足,让咨询效果更加显著。

    由此,基于对个案全面、准确、客观的理解和要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两个方面的考虑,系统式家庭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是十分必要的。

    三、系统式家庭治疗在一则父女沟通不畅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一)案例概况

    小陈,女,13岁,初一,某农村中学学生。有一个两岁的妹妹。妈妈不到40岁,曾从事美发工作,生育二胎后从事服务性工作。爸爸40岁,打工,因有腿伤,赋闲在家。

    小陈由父母带到6岁,6岁后外公外婆参与孩子的接送,主要抚养人仍然是父母。母亲比较耐心,跟孩子有较好的沟通。父亲在家时较少,一般6点后回家, 常常打麻将、玩手机。半年前,父亲腿受伤后在家养伤,父女之间沟通不良,常常发生冲突。2019年2月底开学时,孩子表示不想读书。经妈妈做工作到学校报名, 跟老师沟通时,表达不想上学的原因是:对爸爸意见大,觉得爸爸对她不好, 两人沟通不畅。2月23日前来咨询,3月30日第二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时,父親第一个走进咨询室,跛脚,全程使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母亲第二个走进咨询室,个矮,微胖,健谈,表情生动。孩子最后进来,穿带帽羽绒服,全程套着帽子,整个人仿佛想缩进衣服里,短发,不经解释看不出性别。

    母亲先入座,孩子紧随母亲坐在同一张沙发,较亲昵。父亲坐在母女对面。父母情绪正常,主动交流。女儿非常沉默, 不愿意表达。

    (二)评估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经父母劝解而来,有求助愿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由于现实问题(跟父亲沟通不畅)而产生内在冲突,导致情绪焦虑和无助,内心冲突为常形,排除神经症。

    不良情绪持续不超过半年,社会功能降低,但受损不严重,经劝解尚能上学,情绪反应仅限于跟父亲沟通不良,未泛化,因此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有可能激化现实矛盾,加大亲子冲突。

    社会原因:1.父亲打游戏、玩手机、打麻将较多,对孩子缺乏关心陪伴和回应;2.父亲腿受伤,失业在家, 对未来的恐惧、对经济压力的担心、 身体的不适以及对拖累妻子的歉疚等情绪感受,有可能激化现实矛盾,加大亲子冲突;3.父亲与他自己的父亲关系一般,没有从原生家庭习得有效的沟通方式,导致沟通不畅、亲子冲突。

    心理原因:1.母女结盟导致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为疏离。女儿表现为依赖母亲而对抗父亲,几经冲突后,父亲可能放弃对女儿的期望而转为斥责、蔑视。这种三角关系会影响夫妻之间的理解和亲密。父亲游离于家庭之外,要么忙于工作,要么沉溺于手机和麻将。2.夫妻关系不良,妻子压抑了很多对丈夫的愤怒,并把这部分情绪投射给了孩子,孩子扮演了妈妈的代言人,帮助妈妈表达了压抑的对爸爸的愤怒和指责,加剧了父女冲突。

    由此可以判断,小陈不想上学,表面上看是因为父女沟通不畅,实际上,跟家庭的互动模式和关系模式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看起来是孩子“病”了,实际上它也表达了家庭各个成员的需求,即这个家庭“生病”了。因此对小陈的咨询不能仅限于她个人,更需要父母的参与配合。这就需要借助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观点来进行全面干预。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观念认为:治疗不是激进的主动的干预,而是温和的扰动,依靠提问和布置作业,帮助家庭调整互动模式从而促进症状的改善。以下拟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工具和技术两个方面,对系统式家庭治疗在本案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梳理。

    (四)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工具和技术在本案例中的应用

    1.家谱图

    绘制家谱图是系统式家庭治疗预备性讨论的第一项任务。在治疗前,来访者须填写“家庭背景表及两系三代家谱”,如父母二系三代人的人口学及职业情况、健康情况,以及婚姻、受教育水平、精神卫生问题、重要经历。根据了解的信息,运用相应符号、规则绘制家谱图,使得来访者的重要的个人及家庭事件、问题、家庭互动模式和关系变得一目了然,成为治疗师提出治疗性假设的重要前提。

    鉴于本案来访者受教育水平不高,其家谱图由咨询师通过访谈帮助绘制。从家谱图中看出:父亲跟爷爷关系一般,爷爷奶奶的关系一般,来访者与父亲关系不良,显示出亲子关系模式的代际传承。来访者父母关系一般,来访者与母亲关系亲密而依赖, 来访者与父亲对抗而抵触,三者相互纠缠互为因果。家谱图的绘制对家庭问题、家庭互动模式及家庭关系的呈现,为咨询师提出治疗性假设提供了思路。

    2.提问技术

    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会谈中,咨询师主要运用提问的技术对来访者及其家庭进行扰动。

    (1)循环提问

    循环提问的方法是系统式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工具箱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当着全家人的面,轮流而且反复地请每一位家庭成员表达他对另外一个家庭成员行为的观察或者对另外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或者提问一个人的行为与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咨询片段:

    师:一家人都来了,你们想共同解决家庭的什么问题?

    母:娃娃不想上学, 我说总要去退费嘛,到了学校, 老师就劝她, 她就说,因为跟爸爸沟通不好,爸爸打游戏、耍手机、打麻将比较多,对她回应比较少。

    师:妈妈说,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爸爸与孩子沟通不好,打游戏、用手机、 打麻将比较多,爸爸怎么看?

    父:不晓得什么原因, 我说话她不理我。

    师:爸爸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女儿怎么看?(转向女儿)

    女儿沉默。

    母:(和颜悦色地,耐心地, 用手肘和面部表情邀请女儿)你说嘛。

    女:我不想理他。

    师:什么原因呢?假如外公外婆在现场,他们会怎么说?

    母:他们没文化,只会说,该打了。

    师:那女儿不理爸爸,是什么原因呢?

    女儿又沉默。

    父:(愤怒)你说, 总要有回应,没礼貌!在家也是,睡觉不起床,喊她不回应, 用被子盖着头,你吃不吃饭,总要有个表示嘛……

    女儿更沉默,哭泣。

    母亲递纸巾, 女儿愤怒地拒绝。

    同一问题循环反复询问不同的家庭成员,根据家庭成员的回答,可以从中观察到小陈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女儿不搭理父亲—母亲好言相劝,循循善诱,父亲却简单粗暴,愤怒指责—女儿更加沉默抗拒。而这一模式恰恰就是问题行为及其原因的呈现:小陈反感父亲的简单粗暴,以不加理睬的沉默抗拒父亲;母亲好言相劝,循循善诱,呈现出母女结盟的状态,同时也显露出母亲跟父亲在对孩子管教问题上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2)责任回归性提问

    对于症状形成的责任,家庭成员之间往往相互推诿和指责,责任回归性提问让家庭成员更多思考自己对于症状行为的“贡献”。

    咨询片段一:

    师:爸爸在女儿不回应时很生气和愤怒,在爸爸看来,跟人沟通, 女儿必须有回应,是吗?

    父:是。作为晚辈,即使是平辈,至少要有个回应,要不然,走向社会,哪个管你那么多。

    師:爸爸担心女儿走向社会吃亏,作为父母有这样的担心很正常。爸爸始终坚持认为,沟通必须有回应。我很好奇,爸爸在跟人沟通的时候,有没有不回应的时候?

    母:有!跟我,我说话,他在用手机的时候。跟女儿,女儿说作业不会做,他在玩手机的时候。

    师:这很有趣, 爸爸说女儿不回应自己,爸爸跟妈妈,跟女儿沟通时,也有不回应的行为。会不会有人会认为,爸爸的行为对孩子有影响?

    父亲沉默思考。

    咨询片段二:

    (咨询师感到亲子沟通状况可能跟父亲的固有模式和原生家庭有关系,因此探究了父亲的成长经历。父亲老家在江西,父母关系良好,他父亲偏严厉,自述跟父亲关系一般,跟母亲关系稍好。他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 都在江西生活,自己中学离家到四川打拼。)

    师:爸爸一个人背井离乡,只身到四川辛苦打拼,挺不容易的,直到遇见爱情才留下来,是这样的吗?

    父亲表情柔和,有幸福的感觉。

    女:嗤~ (明显不屑一顾)

    母:她叫我跟他离婚。

    师:看起来女儿对爸爸不满意,甚至觉得妈妈该跟爸爸离婚。我有点好奇,会不会有人会认为,爸爸妈妈的关系对孩子的状态有影响?

    ……

    通过责任回归性提问,让父亲思考自己在沟通中的不回应对于女儿症状行为的影响,让夫妻双方思考夫妻关系对于孩子症状行为的影响。让父母明白小陈对父亲的不回应跟父亲在亲子沟通中的不回应有关系,跟夫妻关系不良有关系,从而思考改变的方向,承担改变的责任。

    (3)改善—恶化性提问

    改善—恶化性提问通过对症状行为和恶化的情况进行提问,让家庭成员思考不同行为对症状的影响,从而选择更多积极的行为,避免消极行为,促进症状的改善。

    咨询片段:

    父:我说话她就是不理我啊。

    师:有没有好的时候呢?什么情况下沟通状况会更好一点?

    父:她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家人一块儿去玩儿的时候。

    师:什么情况下这种沟通状况会更严重呢?

    父:早上起床,我反复催她的时候,还有,我骂她的时候。

    通过改善—恶化性提问,让家庭成员思考行为和症状的关系,避免不好的行为,明确改善的方向,同时也促使家庭成员看到资源和能力,增强改变症状行为的信心。

    (4)前瞻性提问

    前瞻性提问是指向未来的提问,基于当下的情况对未来进行设计,让家庭成员看到希望或者改变,从而增强信心或激发当下改变的动力。

    咨询片段:

    母亲讲了一个女儿跟同学发生冲突,自己给女儿撑腰并处理的故事。还讲了女儿站在危险的地方, 自己责打和教育女儿的故事。还说爸爸从没有打过女儿,只拖过。期间, 母女有自然流畅的互动,女儿嗔怪地埋怨妈妈太狠了,但并不感觉生分和有距离。

    父:(极其不耐烦)让老师说嘛。

    母:(反击)说女儿感兴趣的事, 她就放松了,就有话,就有回应了。

    ……

    师:我看到爸爸妈妈有不同的意见,在这个地方有争吵,我很好奇在家里也是这样吗?我们设想下,如果继续这么吵下去,三个月之后会怎么样,孩子的状态会更好吗?

    沉默……

    通过运用前瞻性提问,引起家庭成员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思考,激发当下改变的动力。

    (5)澄清性提问

    帮助来访者澄清一些模糊的认知,使问题呈现更具体清晰。

    咨询片段:

    师:这种沟通困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父:半年前,受伤后。

    师:受伤后,有什么不同?

    父:心情比较差, 烦躁。

    师:还有哪些不同?

    父:也有经济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心,不仅不能挣钱,还要拖累妻子照顾自己。

    师:看到女儿不如自己的期待,就忍不住发火,这种烦躁、愤怒其实不完全因为女儿,是吗 ?

    父亲点头。

    师:我想此刻爸爸对女儿心里是有一份歉疚的,是吗?

    父:嗯。

    女儿肢体松动了些。(感觉父女关系有松动)

    系统式家庭治疗还有许多提问方式,比如例外提问、差异性提问、假设性提问、资源性提问、奇迹询问等等。两次咨询不能穷尽所有的提问技术,以上仅从5个提问技术运用片段进行举例,以探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提问技术在本案例中的应用。

    3.布置家庭作业

    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会谈中,布置作业是为了促动家庭产生某些变化,是系统治疗极为重要的一环。

    (1)记秘密红账

    要求小陈父母记录跟孩子互动沟通良好的情况,越细致越好。要求小陈记录父母的变化。作业目的是促进小陈和父母关注对方的积极行为,另一方面,引导双方做出积极行为,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用心與关爱。这样的作业一方面能促进其他成员的注意力重新分配,另一方面则引导来访者及其家庭成员做出积极的互动行为。

    (2)要求父母意见不一致要争吵时,停下来,用手机录下来。该作业的目的在于,增加父母的觉察,叫停夫妻双方的争吵行为。

    系统式家庭治疗中的布置家庭作业还包括悖论干预和症状处方,单、双日家庭作业,角色互换( role-exchanging),水枪射击或弹橡皮筋和定期写信或打电话。鉴于来访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咨询师选用了少量且易操作的家庭作业。

    咨询结果:

    两次咨询结束后回访。

    第一次母亲反馈,“比之前好多了。老公觉得孩子理他就满足了。我觉得还不行,还应该让孩子跟他无话不谈。”——说明咨询效果良好,来访者及其家庭对未来有更多期待。

    第二次母亲反馈,“还行。爸爸答应接孩子,因为打麻将两次都食言了,说又不是弄个祖宗来供。自己劝了女儿,好多了。女儿说,以后单身, 看妈妈结婚都那么累。”——显示咨询效果不够稳定和持久,也再次证明“小陈的症状背后是夫妻的关系问题,小陈只是做了这个生病家庭的代言人”这一假设的合理性。系统治疗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后续跟进。

    四、系统式家庭治疗应用于本咨询案例的反思

    本咨询案例是咨询师把系统式家庭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的一次有益尝试,尽管技术的使用还不十分熟练,但也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下面从两点来探讨。

    不足之处: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小陈比较沉默,究其原因,一是来访者被父母贴上“有心理问题”的标签后被动来访;二是与咨询师自身的经历有关,因为自己跟父亲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咨询过程当中,无意识地对来访者的父亲有较多的共情和理解,这在来访者看来,好像咨询师不恰当选边站,有悖于价值中立的原则。这对咨询师有两点启示:1.对自己的咨询状态保持高度觉察,注意与来访者的移情和反移情对于咨询的影响;2.在系统式家庭治疗中,表达共情和理解一定要审慎和适度。

    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父母愿意配合孩子进行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取得效果的首要条件。本案例第一次咨询,父母都走进了咨询室;第二次,父亲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来到咨询室,这可能是咨询效果不持久的一个原因。另外,家庭动力系统和互动模式是长期形成的,也有其惯性和张力, 改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治疗观来看,孩子的问题往往跟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跟夫妻关系有关。对于学校心理咨询来说,处理家庭的亲密关系既不属于学校心理咨询的范畴,往往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的短板,要想在学校咨询实践中应用系统式家庭治疗,从根本上解决孩子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综上,系统式家庭治疗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能帮助咨询师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理解个案,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如何有效地把系统式家庭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喻彬彬.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7):37-40.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成都,6105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