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策略
李燕武
摘要: 在初中阶段进行教学时,因此阶段是学生正式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心智还并未成熟。此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完成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将学生转变为不仅学习能力强,而且综合素质也高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主要对初中阶段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索分析。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整合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250
引言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身心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重点,而此点也会影响德育的实际效果。德育的目标在于要求学生正确约束个人行为,而他们的心理状态正会影响其所作所为,由此可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具备重要的探究意义。
一、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借助德育加强心理教育
在德育中,为保障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状态充分把握,即把握学生的身体、心理两类状态。而在心理教育中,教师也会尝试利用优秀文化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了解如何打开心扉。因此,教师可以在对学生心理状态充分把握的前提下,通过德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的健康心理,避免其出现错误意识及行为。例如,在初中阶段,部分学生会因为得不到家长的关心,或受错误影视剧影响,在校内会欺负同学。对于此类问题,教师的说教一般无法达到较佳效果。为此,教师需要和学生交心,掌握学生信息,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然后,了解学生内心的“疙瘩”,安慰并疏导学生,再和学生的家长联系,使其能对学生加强关注,做好家庭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家长传递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换位思考,了解做人的正确道理,让家长了解德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对学生行为、心理状态积极关注,让德育、心理教育呈现“双管齐下”的效果,让学生正确约束个人行为,保持其健康的心态。
二、以健康校园环境的营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德育效果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较大影响。环境属于引导学生发展、净化其心灵的关键因素。在初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校园、班级等学生会接触的环境,都会影响其道德观、价值观的发展,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该结合两类教育,参考学生需求,构建良好的校园健康文化氛围,让学生可以处在积极环境中,不断学习及成长。例如,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下创建及完善心理咨询室,健全基础设施。学校可以聘请经验更为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并组织心理咨询的校内活动,基于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做好积极引导,确保存在心理问题的各个学生能找到问题突破口。其次,校内可以尝试团队建设,健全德育的计划及目标,多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完善德育。最后,学校应该把握两类教育存在的区别及联系,确保两者的有效结合,让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增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活动
初中阶段学生因心智发展正在向成熟转变阶段,此时学生有较为明显的自尊心。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积累,但又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抵触心理。 这时就要求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首先,教师要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学习,重视凸显自我能力、磨炼自身等心理素质,通过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学生进行熏陶。 其次,教师可设置多样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时纠正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态。因此,教师可通过班会、社会普查、知识讲座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使初中学生在实践中对自身心理素质进行增强,还能促进其心理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四、科学运用课堂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属于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又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既要具有独特性,还要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此来丰富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心态。 之前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主要以讲解知识为核心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检查、导入、讲解、巩固等流程为主,而此种模式也是教育教学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向学生传授心理基础知识,并不能利于对学生情感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此时,就可将团队训练模式引入课堂中,将学生分为各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团队训练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认知、合作、讨论分析、角色饰演等形式来进行学习知识。教师通过运用這样的方式可使学生的人际交流水平、情感控制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升至更高层次。将学生分为小组后,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自然离不开实践训练活动的设置。设置相应活动不仅可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还能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切身地体验与感悟,并能将所学知识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合理应用。因此,教师在设置活动时还可融入日常实际生活场景。比如,“ 盲行” 活动课,其主要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盲人角色进行体验,来感悟信任和彼此相互扶持在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
五、对两类教育的方法尝试融合,彰显两类教育的互补性
在德育中,教师一般会通过说服教育、榜样教育等方式完成工作,但此方式不能关注学生内心,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被削弱。但是,在初中,德育有着更为成熟的教材和教育系统。在心理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方法更加丰富,有更多的教育形式,如心理咨询及辅导等。为此,教师可以结合两类教育实践的方式,重视道德教育所需的内化,利用心理健康的各类课程形式,让德育实际的内容得到传达,合理安排各类学生易接受的实践活动,在德育的同时做好心理教育的渗透,确保学生可以利用德育的要求,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通过德育理论与心理实践的结合,促使学生发展道德认同感,使其展示个人感性经验、情感需求,让德育实际的体验感受可以得到优化。
结语
总之,在初中,学生处在学习成长的特殊、关键阶段,在青春期等因素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进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正确约束言行举止。为此,初中教育应该对心理教育、德育更为关注,及时落实,尝试探索两类教育的共同点,让它们灵活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初中校园可以更和谐。
参考文献
陈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读与写,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