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审题促进思维进阶

    严爱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指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教学的重要宗旨。在写作中,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在审题中,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促进思维进阶,提高核心素养。审题之审,关键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是一项综合性思维体操,需要学生对题意(题目、材料的含义)、要求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領会,让思维在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几次“来来回回”,进而提高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

    思维的准确性,是思维品质提升的第一要素与基础条件。应试写作属于竞技性写作,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如果学生在审题中所体现出的思维品质比较粗陋,那么,这样的习作很容易沦为平庸。基于此,在审题过程中,我们不能向平庸妥协,引领学生走向高阶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做得想得准,实现高阶思维呢?下面结合某市一模考题进行论述。

    每一个舞台都有主角。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不懈奋斗、勇于超越、合作共赢……

    一、厘定中心,追求精准思维

    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没有立意与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与生命。《高考评分标准》对学生写作的基础要求是审准题意。如果审题思维不准确,即便文章写得再好,也有可能“脱靶”离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生需要进行精准思维。

    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名言性材料的特点是“言在此,意在此”。如上述模考题,命题者意图明显,要求学生围绕“主角”进行思考。命题人提供两个分句,两个分句各自功能不同。第一句话强调“主角”的普适性,引导学生可以从特定层面来思考“主角”的特定内涵。第二句话强调“当好主角”所需品质,命题人提供了省略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与阐述角度。对这则材料而言,要想审准题意,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确立意方向。如果仔细分析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两句话的重点是后一句,即当好主角责任担当等品质。根据“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原则,学生只要选择一种品质即可,重点围绕一种品质进行深度分析,如“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而不能“多点迸发”。二是界定核心概念。概念是逻辑与思维的起点。本则材料中有两个核心概念:“舞台”和“主角”。“舞台”不仅是供表演的台子,而且还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可以某一场合、行业、群体、组织、范围、作品与时代等。“主角”不仅指在舞台上表演的中心角色,而且还可以指某个群体、领域、行业、组织、范围中的核心力量、中坚支撑、活跃分子,还指具有典型意义的群体、组织等。

    二、探究原因,促进逻辑思维

    深度分析是议论文写作的核心与灵魂。孙绍振在《谈议论文立论的严密和层次的深化》一文中特别强调:“立意方向确立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这以后,让它在具体的分析中,引申出更深层次的观点与原因来。”向深处原因探究,追求深度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所谓的逻辑思维,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就议论文写作而言,学生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探因分析,分析关键词产生的先在性、环节性的缘由,对其原因进行追问、分析、探究和追溯,从而悟出新认知,给人思想启迪。这种智力活动,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复杂性与深度性。

    人生是舞台,几乎在每个舞台上都有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那么,为何当好这些舞台上的中坚分子需要责任担当呢?笔者以为,如果要想分析得相对深刻,学生在审题时不能“多点撒网”,需要深度开掘。老子言:“少则得,多则惑”,要想方法是将“舞台”具体化,化大为小,落到实处;将“主角”对象化,化虚为实,具体到人。在历史的舞台上,为何那么多英雄人物愿意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后继者前行的路。孔子时代礼崩乐坏,苏格拉底时代民众愚昧,布鲁诺时代宗教思想甚嚣尘上……时序变迁,春秋更迭,时代需要英雄来担当。那么,谁来承担这历史重担呢?谁来突围群庸成为精神贵族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呢?这就需要英雄人物来担当。此处需要学生继续追问:这样的主角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的源泉来自哪里呢?其实,《论语》中孔子曾提过读书人的衡量标准,其中最高标准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种就好像一种精神图腾,镌刻在内心深处,悬置在他们头顶,引领英雄砥砺前行。可见,作为历史的主角,他们之所能做好时代的引领者,其精神来源多是来自家国情怀与自我期许。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他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要知道:平凡的人们,虽然他们没有像伟人那样推动历史的车轮,但是,他们是自我生活的主角,他们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儿女,是公司的员工……多样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平凡的人物在各自领域内扮演着属于自我的主角。对此,学生还必须继续思考:他们这种主角的责任来自何处呢?笔者以为,如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中所言那样:世之最宝贵的莫过于人,人之最宝贵的莫过于心,而心之最宝贵的莫过于人的主观性。正是人的主观性,激发了内心的自我期许,或是受家庭伦理的影响,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生动地演绎着自我。至此,学生可以发现:究其根本,当好主角需要的责任担当,这一内心深处的来源主要是家国情怀、家庭伦理和个人期许。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对此提出自己的分析,他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可见,自我价值实现,是每个人内心的精神坐标,是自我的中心点,是主角们扮演主人翁身份的不竭动力。学生唯有此种认识,才能达到“有深度的思维”。

    三、矛盾分析,砥砺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