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教育策略探析

    肖凌燕

    [摘? ?要]积极的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自我评价积极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其特征是增力的、愉悦的、充盈着自我价值感的、辩证的、灵活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性别差异等。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学业情绪;教育策略

    情绪是指伴随着人的认知活动与意识过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反应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有影响理性思维的近期效应和适应生态环境的终极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1]。学习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不仅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有关,还和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各种情绪状态及其变化会对学习绩效有重要影響[2]。比如:学生情绪的积极程度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关系;消极情绪会削弱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干扰注意和记忆活动,使学生更多地采用外部奖励的学习策略,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成绩[3] 。小学生由于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情绪活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境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关注情绪对小学生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教育策略激发其积极学业情绪。

    一、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及特征

    1.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

    帕特里克(Patrick)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四类情绪:积极情绪、厌倦、痛苦和生气,其中积极学业情绪包括兴趣、高兴、放松[4]。普洱坤(Pekrun)、让瓦加(Ravaja)将积极学业情绪划分为积极高唤醒情绪(positive-high arousal)和积极低唤醒情绪(positive-low arousal)。其中积极高唤醒情绪主要包括愉快、希望和自豪;积极低唤醒情绪主要是指放松。董妍与俞国良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包括积极高唤醒情绪(自豪、高兴、希望)和积极低唤醒情绪(满足、平静、放松)[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积极的学业情绪理解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自我评价积极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

    2.积极学业情绪的特征

    积极学业情绪有以下特征。一是激励性(增力)。它催人奋进,使人敢于面对挑战,不惧怕学业中的困难。二是愉悦感。它能够超越单纯的感官享受,产生心灵的愉悦。比如回味无穷、品味、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心灵震撼等。三是自我价值感。它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成功完成学业任务后获得的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如自豪、欢欣、成就感、振奋感等。四是辩证且灵活。它与辩证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不是极端的情绪,而是适度的情绪,如适度的高兴(如愉悦)、适度的焦虑。同时这种积极的情绪也应与良好的意志品质密切相关,能够被个体较为灵活地唤醒或控制。

    二、积极情绪的作用

    1.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项高级的学习过程都是由注意、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基础认知活动构成的。情绪作为心理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维持者,深刻地影响着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美国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提出的“扩展—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6],阐明了积极情绪与认知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个体资源的增进作用。

    一是促进注意力的发展。迪特瑞贝瑞(Dterryberry)和特克(Tucker)最先发现了高唤醒的积极情绪状态有助于拓宽注意的范围,许多实证研究也为此结论提供了证据。如谢夫特(Schefter)和丹姆博(Dember)使用“整体—局部”视觉处理范式发现消极情绪如焦虑和抑郁,表现出与注意狭窄相一致的局部偏爱的特点,而积极情绪如主观幸福和乐观,表现出与注意扩展相一致的整体偏爱的特点[7]。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和布兰尼根(Branigan)的研究证明,相对于中性情绪,积极情绪可以拓宽注意的范围[8]。国内研究也表明,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能力,消极情绪则显著降低学生的持续性注意水平,减少其对认知活动的资源分配[9]。

    二是增强工作记忆能力。巴托里克(Bartolic)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促进了言语工作记忆[10]。艾森克(Eysenck)提出的情绪加工效能理论,解释了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认为个体工作记忆系统中的加工资源是有限的,而负性情绪会自动占用一部分资源,因此在信息加工时,个体执行认知加工的工作记忆资源就会相对减少。所以,负性情绪会造成个体工作记忆表现降低[11]。

    三是提高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艾森(Isen)等人的研究证明了受积极情绪影响的人会表现出思维模式的灵活、与众不同、综合性强、具有包容性和创造力、具有信息的开放性和有效性[12]。凯恩(Kahn)等人的研究发现受积极情绪影响的被试报告更偏爱多样化,并且能够接受更多选项[13]。

    2.积极情绪能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增加个体的人际资源。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社会交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积极情绪与更多的社会联结和社会支持有关,而这些社会联结和支持反过来也能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14],高度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个体维护健康的动机,增加促进健康的行为[15]。积极情绪还能够促进人际问题、协商与谈判问题的解决[16]。

    二是有助于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应对是指对压力事件的反应。拉撒鲁斯(Lazarus)认为应对过程是评估、情绪、应对三部分的循环往复[17]。福克曼(Folkman)等人提出,在压力情境下,与积极情绪相关的应对主要有三类:积极重评、问题应对、积极事件的建立[18]。积极重评是指用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情境,实现积极的认知重组,改变问题情境的消极涵义,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问题应对是指采取措施直接处理问题,它包括直接指向压力源的认识和行为,如列一个必做事务清单、拟定计划、研究问题的利弊;积极事件的建立是指做一些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缓解压力、促进自身发展的事情。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使个体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19][20]。还有研究者认为,积极情绪能够减轻压力反应,并增加个体韧性[21]。

    三、小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培养的教育策略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自我概念系统、对学校的看法和对学业的情感等[22]。由于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影响,很多学校,尤其是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出现了过度管理的现象,在制度建设方面过于苛细,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干涉过多,施压太重,甚至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种高压管理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

    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入手,在管理学生时要以人为本,激励为主,育人为重,尊重为先,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次要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丰富师生沟通的内容。所谓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是指师生沟通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實感到教师是陪伴他们成长的重要他人。师生沟通的内容也不应只停留在学业方面,还应有更广泛的交谈和情感的共鸣。

    2.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课堂是小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学生学业情绪的重要途径,具体的优化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教学目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谓优化教学目标就是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并且可考量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唤起积极的学业情绪。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主要包括课堂授课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结构、课堂活动结构。优化课堂授课知识结构是指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授课知识中的难点、重点。优化授课时间结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将教学时间合理地用于有效教学,具体做法为:控制好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尽可能在不中断教学的情况下处理课堂违纪问题;设法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优化课堂活动是指课前对课堂活动进行科学设计,熟记活动程序以保证课堂活动真实有序地开展。

    (3)优化教学逻辑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比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思维过程的引导。

    (4)优化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自身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讲授的知识。在优化教学方法时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识的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能力

    普洱坤等人提出了“控制—价值”评估模型,来探索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23]。这一理论模型指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控制和价值的评估是学业情绪的主要来源,控制评估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材料的评估,其相关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成就预期。价值评估则是学生对学习任务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评估,由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部分组成。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认为所学的东西很有价值的时候才会产生如高兴这种积极高唤醒的情绪。鉴于此,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积极认知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归因方式、对成就的积极预期和对学科的积极价值评估。

    (1)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自我认知的方法是在教育过程中设法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以此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教师要将关注点聚焦于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引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学会设定适合自己能力、特点的学习目标,学会超越自我,进而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2)培养积极归因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业成败的积极归因方式有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积极学业情绪的唤起。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成功的含义,成功可以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还要让学生明白,努力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努力的内容包括: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扰;及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设法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教师可通过集体活动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学业的成败。

    (3)培养对成就的积极预期倾向。一个人的成就预期与一个人的成就目标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掌握目标可以正向预测个体高兴、希望、骄傲等情绪,负向预测厌倦和生气,成绩接近目标只与骄傲正相关,而成绩远离目标与焦虑、失望、羞愧正相关[24]。鉴于此,在教育评价中,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努力程度的评估,而非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应忽略学生在班级中的排名,引导学生与自己相比,学会挑战自我。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接近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直至完成目标。

    (4)培养对学科的积极价值评估能力。为了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积极的价值评估,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通过自己对所教科目的热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要在课程设计时,注重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日常经验、经历等与所教内容进行有效联结,理论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意识到学科知识的价值。

    4.尊重学生性别差异

    当前,男生的学业危机已成为关注焦点,这是男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与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评价标准不能匹配良好所致。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空间物理的机械刺激。男孩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乃至空间、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同样面对教师的讲授,男孩的大脑要比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乃至抗拒,他们也更容易表现出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为[25]。因此,在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中要兼顾性别差异。

    (1)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避免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目标,要将程序性知识有效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考核中,也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作为重点。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增加互动式教学的比重满足男生的主动性、参与感和冒险精神;通过情境教学满足男生体验式学习的需要;通过诸如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满足男生广泛的学业兴趣,鼓励他们自主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标准。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远未消除,“一切为了应试”“一切为了分数”“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做法仍然普遍存在。应试教育重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轻求异创新的评价标准更加不利于男孩在学业上获得成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无法仅依靠单纯的知识积累完成,因此教育者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引发更多男生的积极学业情绪,使男生也能获得学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庄锦英.论情绪的生态理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809-806.

    [2]傅小兰.电子学习中的情感计算[J].计算机教育,2004(12):27-30

    [3]毛梦钗,黄宇霞.情绪与学习——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3(15):85-88.

    [4]Patrick B C,Skinner E A,Connell J P. What motivates childrens behavior and emotion? Joint effects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autonomy in the academic domai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5(4): 781-791.

    [5]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 2007,39(5):852-860

    [6]王滨.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作用机制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53-156.

    [7]段春晓,李常旭.积极情绪对注意的影响:基于扩展建构理论与动机维度理论[J].青年时代,2018(6):86-87.

    [8]柴江霞,赵笑梅.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和思维活动序列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 13(1):31-36.

    [9]俞国良,董妍.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7,39(4):679-687.

    [10]Bartolic E I, Basso M R, Schefft B K, et al. Effects of experimentally-induced emotional states on frontal lobe cognitive task performance[J].Neuropsychologia,1999,37: 677-683.

    [11]马骁. 工作记忆对情绪调节的影响[J].卷宗,2019(32):149

    [12]Isen A. Positive affec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M Lewis & J. M. Havilland -Jones.(Eds.) Handbook of emotions(2nd ed)[M].New York,US: Guilford Press.2000(2):417-435.

    [13]Kahn B E,Isen A M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variety-seeking among safe,enjoyable product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3,20(2):257-270.

    [14]Steptoe A,Dockray S,Wardle J.Positive affect and psychobiological processes relevant to health[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9,77(6):1747-1776.

    [15]Gerin? W,Milner D,Chawla S,Pickering T G.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in women: a test of the direct effects and buffering hypothese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5,57(1):16 -22.

    [16]郭小艷,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17]王一牛,罗跃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87-92.

    [18]Folkman S,Moskowitz J T.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other side of cop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6):647-654.

    [19]王振宏,王永,王克静,吕薇. 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716-717.

    [20]王永,王振宏.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对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效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130-132.

    [21]Ong,A D,Bergeman,C S,Bisconti,T L,Wallace K A.Psychological resilience,positive emotions,and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stress in later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4) :730 -749.

    [22]单志艳.小学生师生关系、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9):24-27.

    [23]Pekrun R,Gortz? T,Titz,W,Raymond? P P.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2,37(2):91-105.

    [24]Pekrun R,Elliot A J,Maier M A. Achievement goals and discrete emotions: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prospective test[J]. Educational Psychology,98:583-597.

    [25]姚宇.男孩危机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调整[J].教育探索,2013(20):143-144.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