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及执教反思
黄良才
[摘? ?要]诗歌解读,无外乎通过诵读找意象,而后分析意境。学生要弄清楚意象所包含的感情才能读懂诗歌。文章分析了《登高》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登高》;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 ? G633.3?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28-0025-02
《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七言律诗。作者把感情集中在“秋天”和“大江”两个富有想象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身世的心酸。因而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感知意象,品味语言,理解感情。
一、《登高》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大多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较为浅显,并不关注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教会他们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掌握诵读方法,感受诗歌意蕴美;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品味语言美;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忧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四)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和情景再现。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一位老人独自登上山顶,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步履蹒跚,满身疾病。这个老人面对万里江天,孤独的飞鸟,深情吟诵了一首诗——《登高》。
这位老人正是杜甫,写这首诗时,正值战乱,他远离家乡,孤独漂泊。
2.诵读。
(1)教师范读,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2)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觉,读出情绪。(3)教师点拨,指出音调、节奏等。(4)学生再次朗读。
3.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4.具体研读。
(1)鉴赏首联
①首联写了哪几种景物?风、天、猿声、渚、沙、鸟。
②用什么词来修饰?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③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师生互动)
急风:使人感觉冷,风很急劲。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天地广阔,人渺小孤单。“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哀猿:猿鸣声十分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是只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快乐的鸟?
(引导:要敢于展开想象,填充诗歌中的空白。)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盘旋着找巢;一只和鸟群离散的鸟……总之,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2)鉴赏颔联
①写了几种景物?落木、长江。
②怎么修饰的?萧萧、滚滚。
落木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诗人的脚下,更落在诗人心里。由树及人,表达人生短暂的感慨,这里以哀景写哀情。
不尽长江:时间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颔联中的这两句其实形成了对比。历史越久远,越反衬出人生的短暂。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豁达坦荡。尽管慨叹时间短暂,但诗人想通了,面对自然变化,人的生命如同落叶,总有结束,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有一种宏伟豁达的气势。
“蕭萧”和“滚滚”要重读,表现出落叶缤纷和场景壮阔。
(3)鉴赏颈联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王国维语)
①颈联有哪些词语表明悲?
作客:客居他乡,漂泊异乡。杜甫在战乱的年代,长久不断地漂泊。杜甫从48岁到58岁,10年中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写于漂泊在外的第8个年头。
万里:浊酒一杯家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②什么是“登台”?“独”字体现了什么?
重阳节,有登高习俗,祈求长寿。本该是一家人去的,无奈离家万里,作客他乡。“独”字体现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③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时是什么年纪?
“百年”,即老年。一愁作客,二愁悲秋,三愁独登台,四愁年老多病。
“百”“多”“独”重读,“独”字要用痛苦的语气读。
(4)鉴赏尾联
①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而不仅是诗人远离家乡,常年漂泊,贫病交加。尾联指出安史之乱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乱,诗人忧国忧民,两鬓斑白,却无力挽救国家。
②为什么“新停”?
眼下,国家和个人都十分不易,诗人想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
古人说借酒消愁,总能暂消一些愁。无奈因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
读尾联,应读出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艰难”慢一点,“苦恨”重一点,“繁霜鬓”稍缓。“新停浊酒杯”读出欲说不能的情绪。
5.结语。
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百姓,兼济天下,让我们看到了他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品质以及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
让我们聆听圣人的呼唤,感受这份情怀。(放《登高》的名家诵读,让学生跟读)。
二、 《登高》执教反思
(一)设置情景,诵读中感悟
七言律诗《登高》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平仄押韵,适合诵读。笔者抓住诵读这个环节,一步步将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同时教会学生诵读的技巧。笔者设置了如下环节:教学前教师范读,让学生说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指出节奏和情感;最后让学生再读,教师点评。在分析每一联前笔者都范读一下,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齐读,之后笔者指出重点的字词和朗读的节奏让学生再读。课堂的最后放名家的录音让学生跟读。学生通过诵读能较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课下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杜甫为什么哀了。”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感情。
(二)感受意境,品味语言
笔者上课时,抓住关键的语言,让学生分析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讲字词时,笔者让学生找出首联、颔联中提到的景物,再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是用什么词来修饰的。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充诗歌给他们留下的空白以感受哀情。最后笔者指出杜甫笔下的鸟给人一种孤独痛苦的感觉,从而引出诗歌的意象大多被诗人赋予了主观的情感,接着引出多个意象组合就形成了意境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又点出了重点,品味了语言,又讲解了意境这个知识点。
另外一些优点:教学过程较为流畅,重难点突出;对文章主旨的分析深入,对作品感情的解读到位。
(三)课上瑕疵,有待改进
在课堂上笔者点单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比较少,多数是全班学生一起来回答,这样对个体学生的关注便少了一些。对于课文的主要感情——忧国忧民,笔者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总觉得应该多分配一些时间在这部分的讲解上。
(责任编辑? ?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