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暖心,助生战疫展翼

    王蕾

    

    摘要:疫情期间,近四个月的线上教学浮现了诸多新事件,对于常规的班级管理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本文把目光聚于低收入家庭学生,对其线上学习出现的系列问题加以关照,从心理学的视域下,试图分析其中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以便为日后更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关键词:线上教学;低收入家庭;心理关照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9-0069-03

    0 引言

    疫情前所未有,如镜鉴人。近三个月的线上教学,浮现了诸多新事件,对于常规的班级管理也提出了新挑战。班级学生群体中的低收入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又一次浮出水面,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仅仅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班级和学校的稳定发展,甚至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进而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素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并对其日常与线上学习体现的系列问题加以分析,以心理学为基础,剖析其复杂的深层次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期待对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培养健康健全的身心并打造自己的幸福人生有所裨益。

    1 线上教学新时期,低收入家庭学生显现出的新问题

    线上教学期间,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

    首先,在硬件方面。或是家庭居住地比较偏远,网络无法如市区一样保持实时通畅,经常卡顿;或是由于经济原因,家长无意出资购买高速光纤宽带;或是家中根本没有电脑与网络,学生只能借助性能较差的老旧手机上网学习:上述原因均给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学校线上教学带来了极大困扰。

    其次,在纪律方面。由于在童年时期缺乏家长的有意引导,某些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律意识淡漠,时间观念极差。早上起床较晚,上课迟到;课间更换会议室不及时;午休无法保证按时结束,下午上课依旧迟到;甚至有人在课堂上挂机睡觉;部分学生即使能够按照纪律要求准时进入会议室,并上传作业,也无法保证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

    再次,在学习方面。对于部分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一些收入不稳定的家庭而言,在疫情期间,家长的原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因此就不得不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工作数量,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家长时常早出晚归,无法在家陪伴孩子一起听课学习,也无法在工作中第一时间接收作业及相关通知并转告学生;即使下班后,家长也很少有时间、精力和意愿,来检查和督促学生及时上交作业。因此,在学生心理倦怠的线上教学期间,家校联手失去了半壁江山,在网络这边的教师鞭长莫及,学生的作业难以保质保量并及时完成,课堂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适时反馈。

    最后,在心态方面。疫情期间,以部分低收入家庭学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家长压力大,学生也焦虑浮躁,家庭气氛极其不好。再加上“停课不停学”,每天几个小时的网络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视力负担和心理压力。部分问题严重的学生,无法保证每天六节课的线上学习,拒绝交作业,也不参加考试,整个人处于动力目标方向均缺乏的状态。

    线上教学期间,低收入家庭学生体现出的问题不胜枚举,成为教学一线的新考验。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我们在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管理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而是要设身处地,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对症下药。

    2 由“心”入手,分析原因

    2020年5月,哈师大附中心理教研室给予尚在进行线上学习的全体高一高二同学进行了一项心理状况调查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结合高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常见心理困境的种种表现,梳理归纳并对此進行根源探究与分析。

    2.1自卑、羞耻和压抑——心理学之肇因

    经济上的窘迫和成长环境的艰难,使得低收入家庭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成长资源,在同龄人中居于劣势,从而对自己缺乏必要的心理认同,甚至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抱有极强的否定心理,羞于承认贫困的现状。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无法实现他人厚望,改变家庭命运也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成绩优秀者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会为他们引来同龄人的嫉恨;一旦无法保持既有的位置,成绩下滑又会变成他们被人嘲笑的肇因。

    没有勇气直面自己贫困的事实,更因此滋生了自卑感、羞耻心,否认掩饰甚至心理失衡,这是低收入家庭学生最突出的心理困境。贫穷对这些年青的学生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害。

    2.2敏感、对抗和敌意——原生家庭之殇

    低收入家庭学生主要来源为城郊、县城和农村,家庭经济较为窘迫。而且部分父母迫于生活重压,忙碌于生计奔波操劳,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缺乏科学的理论,没有清晰的目标,更勿论长远的规划。在成长过程中,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低收入家庭学生无法和普通学生一样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强大支持和心理抚慰。还有极个别父母就无法为孩子树立典范,甚至带来的是负能量和消极影响。当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帮助支撑和温暖关怀,当孩子的正常成长需求被一次次扼杀和否定,经济上的贫困造成了受伤的记忆,情感上的创伤会演变为心理上的失衡,甚至会造成人格缺陷。

    2.3焦虑、迷茫和恐惧——现状未来之惘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学习生活在同龄人之中,会忍不住互相攀比。在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面前,常常表现出来胆怯、封闭、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且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会不断加重这些问题。

    同时,低收入家庭学生也容易被一些消极的社会思潮浸染,比如“家庭宿命论”“透明天花板”和“贫穷可耻论”等。当他们的思想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时,当他们对于现状和未来看不到希望和光亮时,既无法从最亲近的父母身上获得指引,又因为自卑感和自尊心的交织不愿向别人倾诉、寻求帮助,于是陷入迷惘。有的学生渐渐误入歧途:或是不在意成绩,不再刻苦学习,开始放任放纵;或是过分在意成绩,甚至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或是对未来毫无期待,在同龄人憧憬未来、放飞理想、渴望以梦为马的时候,低收入家庭学生关心更多的,是现实的经济问题、家庭的承受能力,生活的重担折损了他们稚嫩的羽翼。

    综上,由于黑龙江省疫情的特殊性——持续时间长、境外输入多、疫情有反复,学生在家封闭的时间较长,本就具有压抑、敏感和焦虑等诸多心理问题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在独自学习、无人陪伴、缺乏群体沟通的线上学习期间,呈现出诸多新问题,给教学的有效进行和班级的科学管理都带来了极大困扰。

    3 以爱暖心,积极应对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学生的引领者,班主任在面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线上教学新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地视他们为优秀班集体的破坏者,而是应该换位思考、共情代入,用真心和关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

    3.1坚持立场——无条件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罗杰斯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具有“积极的、向前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和真诚的”这些优秀品质。这个源于心理学的概念后来被他进行了拓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1]。

    在高中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教师和班主任大多采用的是有条件积极关注,学生符合了自己心目中的要求,达到期望,才会给予他们肯定和赞赏;一旦学生达不到标准,立刻收回积极关注。这种关注方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经济、学习还是活动方面,均很难达到同龄人的平均标准;即使达到过,也很难持续稳定在一定水平。满足了他人期望的学生,会害怕失去,时刻处于焦虑之中;无法满足师长期望的学生,则易产生挫败感,甚至放弃学业上的努力,把经历和兴趣转移到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来。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时刻铭记,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学生本就是成长中的人,他的身上必然存在种种缺点和不足,使不完美的学生因教而化是教育存在的实际意义[2]。在达到培养人教育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对学生产生共情式理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及时捕捉学生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要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简言之,原生家庭导致的种种问题并非这些学生的错,他们也是受害者。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必须无条件地、竭尽所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支持,还要始终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到他们本就脆弱的心灵。

    3.2硬件不足,软件弥补

    线上教学初期,班级里恰好有一个极特殊案例:有一名男生,父亲为了谋生,远赴伊春林区工作。春节期间,去探亲的学生在计划返哈时,恰逢省内疫情加剧——哈市最为严重、伊春无有确诊病例。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学生的健康,家长选择让他继续留在伊春,进行网课学习。由于租住房屋,没有宽带,该生只能每天用父亲的智能手机流量上网听课,父亲用孩子的老年机联络工作;加之居住地处于林区,网络信号极不稳定。上述问题具体体现为该生上课被提问时无法及时回答,而且频频进出会议室。在了解到具体情况之后,出于解决问题和保护学生的双重考虑,经过对班级学生和家长的询问调查,我得知,有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非常有心,把网课期间的每节课都录下来,以备自己的孩子反复观看学习。我在班级群里请这位家长把每日课堂实录分享到班级QQ群,供同学们自由观看。这样既解决了身在林区的学生听课问题,也避免伤害到他的自尊,更惠及全体同学,一举几得。

    3.3纪律要求,身先士卒

    关于迟到和睡觉现象。线上教学期间,每天早上第一节都是我的语文课,时间为8∶00-8∶40,为了尽量避免学生迟到,我把语文课的时间提前到7∶40,每天多上20分钟,或是利用这段时间讲文学文化常识,或是进行成语接龙、飞花令游戏,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兴奋,从而能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其他学科上课前,我也会提前一分钟进入会议室,清点人数,一一对应。对于不在会议室的学生,我或是立刻去微信家长群@家长,或是到上节课的会议室搜寻,或是直接电话联络,绝不轻忽放任。每天作业和通知的发放,一式两份,在家长群和学生群各一份,便于全体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班主任在要求和管理学生的时候,必须以身作則。我要求学生每天22∶30前必须上传语文作业,之后无论当天作业量多少,我都会在第二天早上7∶40上课前完成有针对性评语的批改,提交班级优秀作业,并在会议文档中上传优秀作业图片,供全体学生下载学习。

    有时,班级管理工作确实辛苦琐屑,但是作为班任,我们必须调整心态,时刻提醒自己——所有学生都是孩子,是在学习成长的人,是需要被赋予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对象。几个月网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纪律问题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3.4课堂教学,适当倾斜

    适当倾斜,具体而言,就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及时肯定并酌情延时处理。

    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在伊春上课的男生硬笔书法写得极好,我就对此多加表扬,并在作业不多的时候,请他代抄优秀笔记和优质作业,既增进了他对知识的掌握,也让他觉得被需要和被信任。

    在这类学生确实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批评斥责,而是先借助微信或电话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真正原因和真实想法,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给予特殊优待。毕竟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的人,不能完全一刀切,处理方式上盲目的一视同仁,或许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

    3.5重识自我、规划未来

    通过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单独的交流沟通,多多倾听,多多关怀,不仅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具有的优点长处,更要教他们直面现实,勇于接受自己和环境的缺点与不足。不再归咎于父母环境,妄自菲薄、敏感封闭;而是努力改进自己、完善自己。更进一步,期待他们可以欣赏自我,肯定自我;期待他们对外界不再怀疑对抗,能够产生悦纳心理。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只靠外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拉动学生的内驱力,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后浪”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这才能有效地帮助低收入家庭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也是满足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和实现高中生自我价值的关键。

    4 结语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总之,我们期待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可以帮助每一位低收入家庭学生能够有效摆脱疫情的不良影响,顺利地完成高中学业,全面地发展身心,帮助他们在心理上、精神上摆脱贫困,走出困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于鲁文.心理咨询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