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幼儿一起探索

    史菁林

    现代社会中,孩子常常待在房间里,与大自然渐行渐远,患上了“自然缺失症”。为此,江苏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游戏精神观照下儿童博物馆的园本建构”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游戏精神观照下幼儿园博物馆课程的开发研究”的引领下,进行了以“自然”为线索的课程的研究。他们利用幼儿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开发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遵从孩子的自然天性,发现孩子的兴趣,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一起探究自然,重建孩子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并引导孩子从中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是在与自然万物的接触中发展的。大自然作为活教材,是幼儿成长的源泉。我园拥有生态化的教育环境,总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户外绿色空间呈现出具有创意的田园特色,有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小菜园、水趣园等,丰富的自然环境就像一个自然博物馆。幼儿园里70多种植物以及生态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探究主题资源。同时,丰富的家长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也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然探究空间。我园开展的系列自然探究主题活动实现了大自然的课程意义,本文梳理总结我园自然探究主题活动的经验。

    一、收集问题,筛选探究重点

    我园的自然探究主题活动通常从问题入手,发动幼儿、教师和家长一起对将要研究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幼儿广泛关注研究主题,并借此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和探究兴趣,同时引发教师和家长对于研究主题的思考。此时,教师不必马上与幼儿分享个人的问题和观点,而是鼓励幼儿更广泛地了解研究主题,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教师会去注意幼儿想了解什么、是什么引发了他们的兴趣以及他们目前对某一植物或动物的了解程度。幼儿的这些问题将连接成关于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研究网络。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晨间谈话、主题讨论、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引导幼儿表达关注的问题,进一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探讨如何让幼儿关注活动的主题,从而为主题探究做好准备。

    例如,大班幼儿在散步时关注到了幼儿园随处可见的爬山虎,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教师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开始广泛收集、记录幼儿的问题并进行分类。这些问题初步勾勒出了研究爬山虎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然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做足功课,自己先成为“专家”。教师要“事先考察”,让自己“博”起来。比如,对植物,教师要从其历史文化以及种植方式、习性、生长条件等方面展开全面研究。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对相关研究点作出价值判断,并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兴趣点进行猜测和筛选。

    二、进行头脑风暴,绘制思维导图

    在收集了探究问题,初步筛选出探究内容后,教师们就此进行头脑风暴,记录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每一个分支下列举若干个可以选择的活动方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然探究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同时将幼儿引入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中,让幼儿参与自然探究主题活动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决策。

    例如,在中班自然探究主题活动“银杏”开始前,教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银杏树的历史和传说、银杏树的生长周期及其四季变化、生活中银杏树的功用等。同时,去实地细致观察银杏树,感受银杏树雌株和雄株的不同。教师将这些信息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思维导图上,有助于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头脑中形成关于银杏的知识网,更好地预测幼儿对银杏研究的兴趣点,进而预设主题活动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思维导图不是固定、静态的,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不断生成新的内容,教师可和幼儿一起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思维导图中。例如,10月底气温突然下降,幼儿发现银杏叶由浅黄变金黄,并开始大量落叶,他们由此想到了气温和银杏生长变化的关系,这时,教师便和幼儿一起将这一新内容添加到思维导图中,丰富了自然探究主题活动的方案。

    三、开展师幼审议,确定探究脉络

    思维导图中列举的活动方向并不是自然探究主题的最终活动,最终开展的活动需要通过课程审议,即通过班级、年级组及园级核心组的三级审议来确定。其实,教师在头脑风暴中已经对自然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初步审议,完成了课程审议的基础阶段,为后续的审议提供了更多内容和可能。虽然头脑风暴后形成的活动内容很丰富,但这些内容是零散的,活动线索还不清晰。这时,年级组、核心组就要对每条线索进行审议,将自然探究主题活动的主要线索梳理清楚,找到可以不断扩展的内容及相关资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教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兴趣点筛选出有价值且适合幼儿探究的内容,并结合历史文化、艺术表现等方面多角度地去探究。其中,班级审议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和幼儿共同审议,教师把要做的事讲给幼儿听,看幼儿有没有兴趣,兴趣在哪里,是否明白要做什么。教师在不同阶段与幼儿一起对活动计划和活动策略展开讨论,形成活动展开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比如,通过这样的共同讨论、审议,師幼再次制定出中班自然探究主题活动“银杏”的思维导图,主要从5条线索进行深入探究,即观察认识银杏树的特征、对比观察银杏叶、探秘银杏果、探究银杏的历史文化、了解生活中银杏树的功用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每条研究线索都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发展的需要以及兴趣的调整将各条线索中的活动自由延伸。在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教师不是根据知识逻辑来确定活动线索,而是跟随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来推进活动的开展。

    四、深入探究,开展体验活动

    1.创造条件,促成深入观察

    在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观察可以帮助幼儿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教师鼓励幼儿观察并用语言加以描述,包括观察和描述动植物的外部特征、各部分功能,同时帮助幼儿将动植物的特征与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建立联系。在引导幼儿深入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让幼儿借助各种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幼儿在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中,想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记录下来,于是教师提供了笔记本、彩笔、相机等工具,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照相、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笔记大自然”活动逐渐成为幼儿每天要做的事。除了在幼儿园,幼儿身边的社区也是探索大自然的好地方。教师鼓励幼儿跟随父母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生活的环境,利用周末到公园游玩、户外探险,有目的地寻找和记录季节的颜色、周围的动物或植物邻居、身边的声音等,拓展相关经验。

    以“爬山虎”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为例。大班幼儿对幼儿园满墙的爬山虎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尤其是想对“爬山虎为什么会攀爬”这个问题一探究竟。于是,他们带上放大镜、镊子等工具,爬上攀登架,近距离地探寻爬山虎的秘密。他们拨开叶子,循着茎生长的方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惊奇地发现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脚就长在茎上。幼儿把他们的发现记录在自己的自然笔记本中,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同时,教师也及时帮助幼儿用文字记录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引导幼儿用语言梳理和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发现“爬山虎有脚”后,幼儿又生发了新的问题:“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呢?”于是,每个幼儿认领了一根爬山虎的茎,在茎上做自己的标记,开始持续观察。他们每天去测量茎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发现新的嫩茎在不断往高处生长。随着观察的深入,幼儿关注到爬山虎的叶子会随着季节变化、气候更替出现较明显的改变。爬山虎夏天是绿色的,为什么到了秋天就会变色呢?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变色的?是怎么变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对同一面墙的爬山虎进行持续的长期观察记录。变化大的情况下,一周进行一至两次观察记录;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一月进行一次观察记录。在与幼儿讨论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拍照和摄像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记录爬山虎一年中的生长变化。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除了有计划的观察、探究外,幼儿常常会有意外发现。比如,有一次,幼儿在散步时发现爬山虎的藤上长出了蓝莓一样的果实,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于是他们拿来高倍数放大镜观察其外形特征,他们摸摸表皮,闻闻气味,并在自己的自然笔记本中做记录。有的幼儿还从家里带来蓝莓做比较观察,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此,教师请来家长中的植物专家帮幼儿答疑解惑:原来爬山虎是葡萄的亲戚,爬山虎会结果说明它也会开花。又如,随着对爬山虎探究的深入,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对其他爬藤类植物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于是教师鼓励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到“中山植物园”“农科所”“农博园”等植物资源丰富的园外机构寻访、观察和记录爬藤类植物,同时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加入,共同拓展幼儿的经验。

    幼儿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敏感度大大提高,发现了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现象,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尽情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伴随整个观察过程的“笔记大自然”活动是幼儿对大自然独有的表征方式,他们常常借此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大自然也更加亲近了。

    2.多元体验,积累丰富经验

    在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除了观察和“笔记大自然”外,还有多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体验方式。教师应创造宽松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拓展幼儿在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的经验,让自然探究充满生活意趣。

    幼儿在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会遇到各种疑惑,这时,教师就给予幼儿各种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支持和引发幼儿开展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相关的知识经验。比如,在中班的“银杏”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幼兒提出了“树叶中有没有汁”的问题。教师呼应幼儿的需要,提供各种探究工具,如木臼、吸管、试管、试管架、纱布等,开展了“植物大发现”的科学小实验。幼儿先用木臼捣碎银杏叶、三叶草等,再用纱布过滤提取汁液,然后用吸管吸到试管中,逐一做好标牌放置在试管架上进行观察。通过对比,幼儿发现枯树叶没有汁液,新鲜树叶有汁液;通过提取的难易程度,幼儿发现不同的叶片中所含汁液的量不一样;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叶片的颜色不同,其汁液的颜色也不同。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并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到了实验探究的乐趣。教师则追随幼儿的兴趣,不断支持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体验自主学习以及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的成就感。

    除了运用各种工具探究外,幼儿在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多通道地去体验,这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学习方式。比如,在“爬山虎”自然探究主题活动研究初期,幼儿对爬山虎会爬的特殊本领特别感兴趣。在一次户外观察中,教师发现有一组幼儿模拟爬山虎以攀爬的动作“吸附”在墙上,于是引领幼儿在幼儿园寻找不同材质的墙面,感受爬山虎攀附在墙壁上的难度,支持幼儿深入体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大自然还给了幼儿无尽的灵感,引发了他们的想象和艺术创造。他们倾心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热衷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亲身体验自然规律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表征方式。比如,幼儿在对爬山虎的观察中,产生了把爬山虎爬行方式画下来的愿望,为此,他们进行了艺术再现。教师则给予幼儿创作材料上的支持,鼓励幼儿收集并运用身边的纸黏土、毛根、铝箔纸等进行创作。幼儿在长长的卷轴上,用绘画、泥塑、剪贴等尽情表现美、创造美,灵动地表现随风舞动的叶子、交错纵横的藤蔓和斑斑点点的脚印,表征爬山虎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生长的状态,用艺术表达的形式体验大自然中的植物无穷无尽的变化。

    幼儿在对大自然进行艺术表征的过程中,萌发了以文学形式表征的意愿。幼儿跃跃欲试,想要用质朴的语言去表达对自然世界由衷的喜爱。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各种关于自然的绘本,欣赏关于自然的文学作品。比如,在“爬山虎”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幼儿欣赏了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作品《爬山虎的脚》,体验到了文学与自然美妙的连结。于是,幼儿周末在与家长寻访大自然的过程中,尝试着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和记录大自然中不同生命的形态,用他们特有的天然去雕饰的语言表达灵光乍现的瞬间,并请爸爸妈妈把这些美好的语言记录在自己的自然笔记本中。这样,就有了大班幼儿共同完成的作品——《大自然的诗》:“春雨把一切淋上了绿色,密密的大树遮住了阳光,躺在大树下,满眼的绿色让人忍不住想睡一会儿……鱼池里,胆小的小乌龟不肯下水,你能告诉它,水其实很浅吗?”又如,幼儿在幼儿园的百花园里真切体验绘本《花园里有什么》充满生命力的诗意表达后,在教师的鼓励下一起充满感情地为大自然作诗:“花园里有什么,我知道我知道,花园里看得到的是粉色的樱花,听得到的是春雨的滴答,闻得到的是小草的清香,摸得到的是粗糙的树皮……”我们发现,热爱自然的幼儿,心中有爱、有诗。他们的眼界和胸怀更加宽广,性格更加乐观豁达,具有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更善于发现自然世界的无限美好。

    在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幼儿追寻着自己的疑问,多通道地去探索和揭秘自然世界。教师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获取经验的需要,引导幼儿主动建构和丰富自己的探究经验。

    在我们的自然探究主题活动中,幼儿、教师和家长共赴“自然探究之旅”,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感受生活、感悟生命、敬畏自然。教师不断探寻适合幼儿的自然探究内容,丰富自然探究的视角,以此调整课程结构、拓展课程内容,增强幼儿亲自然的情感,帮助幼儿提升探究自然的能力,引导幼儿探寻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幼儿的经验得以生长,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也丰富了自然知识储备,增进了亲近自然的情感,提升了研究自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