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开始

    侯建芳

    【摘? 要】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形势紧迫,使语文课堂中的作文教学要面向实践、面向未来。在此过程中,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学生改变写作模式,需要语文教师以社会实践为参考,在兴趣培养、持续激励、素材积累等方面下功夫,激发学生“我要写作”的热情。

    【关键词】教学观念? 观察能力? 写作热情? 素材积累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们写好作文是提高语文综合成绩的基础。甚至从长远角度看,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所形成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叙述和文字运用能力,更加关乎学生的未来。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实施,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迎来了更自由更灵活的环境。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看,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故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所处的微观世界,引导其用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去观察、分析、记录身边的事物,最终形成有感染力、有思考的文字。面对新世纪新课程改革要求,作文教学改革是当下中小学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因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开始展开作为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开展作文教育。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环境下的作文训练应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目的,这是时代教育环境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应当摒弃“以考试文例为范文,经迎合阅卷心理为指导”的传统教学范式,要在课堂上诱导学生主动去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描写触手可及的事物,同时抒发自己心灵感受、情感波动。要善于加强对学生叙述兴趣的培养,我们需要意识到,学生们日常关心的事物,往往都是其兴趣的焦点。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灵活鼓励不同的学生去观察和记录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赋予作文教学自由空间,从而让学生产生信心,习惯于积极主动地去记录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正在存在的事物。而由于学生们对于所感兴趣的事情往往理解地较为深刻,使用文字表达时就会比平时漠不关心的事物更加得心应手,这在无形中就强化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欲望,激发起对作文的兴趣。

    二、重视基础训练、强化观察能力

    在注重激发兴趣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基本功教育。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引导其加强对字、词、句理解的同时,更应诱导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范例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教给学生写人、写事、写景的文章要注意哪些细节处理,并应用到对自感兴趣的事物描写中。

    学生兴趣的挖掘要从观察入手。这里的“观察”是教师自身的观察和学生的观察的统一。前者是指教师要观察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所感兴趣的人、事、物,是培养不同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后者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感知和洞察,是建立在学生的好奇心之上。因为学生感兴趣,就爱容易集中注意力下意识观察,而教师精准的诱导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这两种“观察”统一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习惯于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入手去主动“扫描”生活,挖掘其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进而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和感知。

    三、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培植写作热情

    鼓励是师者最好的美德。长期以来,类似“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在写流水账”“语言贫乏,干瘪乏味”“谴词造句不准确”“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等作文评语常常出现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殊不知,这样总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受到损伤,进而更加恐惧于作文练习。所以在笔者看来,中小学学生的作文教育需要建立在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上,让教师的认可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源动力。在批阅学生的作文习作、考试文章乃至周记、笔记的时候,不管文章的立意如何、总体架构和基本功如何,作为教师都应该从中寻找到学生的亮点,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都应该成为教师鼓励学生的切入点,给予重点关注和激励。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教师的批语往往是和学生沟通的重要媒介,因而也应成为鼓励学生写作兴趣的根本载体。一句表彰的話、一句中肯而切中心灵的评语,往往会让学生有被认可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成就感,有兴趣也能主动去在连贯的写作实践中延续这种成就感。

    四、用心关注生活点滴、积累写作素材

    在传统的作文教育范畴,教师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审题、讲题,学生按套路作文的模式,往往是导致学生作文的内容空洞、真情实感匮乏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思路不通、段落层次不清、句子表达不完整等情形在所难免。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还在于要让学生从社会现实中寻找真实感情诞生的依托。

    以笔者长期任教的农村区域为例,由于物质生活匮乏、基础设施欠缺,学生普遍存在课外活动少、学习生活单调等特征。对此,日常教学中笔者习惯于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中自然资源充沛、人情风俗多样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独特的、极富乡村生活特征的写作素材。在农村的田野中,各样的庄稼、动植物,是学生们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自然的四季变化带来的是生活节奏的变化:春有生机,夏有忙碌,秋有收获,冬有闲适,学生们课余之后的生活也随着变化,情感亦然。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变化以及不同要素变化之间的关联,是笔者鼓励学生们挖掘素材、关注身边的重要途径。

    此外,学生从小参与的生产劳动、家乡风貌的变化以及社会人情、优良风俗,等等,都是学生们正在亲身亲历的,在课堂上举出身边的例子,他们也往往感同身受、觉得亲切——这就有了关注的对象,有了写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再以国内外作家的文章为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某种方式背后的思考习惯、情感诉求,则自然而然教会了学生处理素材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课程改革和突出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管是农村中小学还是城市中小学,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场景,都应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在以兴趣诱导为前提,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真实,并从中积累真实素材、挖掘真实情感,是当下作文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强调真实,会使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找到倾诉的快乐感和满足感,潜移默化中形成“我要写作”的情感诉求,助益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纪栋.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J】. 中国校外教育,2017(12)

    【2】赵怀壁.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西部素质教育,2017(08)

    【3】杜君侠.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才智,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