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对策
孙凤兰 林晓丹
摘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非正规就业逐渐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此,高校要作出积极主动的应对,从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探索和实践有关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8-008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但社会所能提供的正规就业岗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业压力大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就迫使大学生要主动开辟多种就业途径。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都在努力探索多种就业模式。在这种形势下,非正规就业必然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种选择。
一、 非正规就业: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外对非正规就业的界定多参照2006年世界银行的表述:“以获得收入为目的,在城市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中就业,其劳动关系是以临时雇用或社会关系而不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国际劳工组织(ILO)将非正规就业的特征总结为:“(1)容易进入或没有进入障碍;(2)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3)家庭所有制或自我雇佣;(4)经营规模小;(5)采用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性技术;(6)劳动技能不需要在正规学校获得;(7)较少管制或竞争比较充分。”[1]基于此总结,我们可以认为,非正规就业包括在非正规部门中的就业和在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两个部分。其中,非正规部门主要指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之外的小规模的经营形式。包括:(1)小型或微型企业,这些企业以承包的劳动形式与正规部门有关联;(2)家庭企业,其劳动大多以家庭成员为主;(3)独立的服务者,如家政服务、独立装修、废旧物资回收等。另一方面,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在正规部门中以临时工、季节工等形式就业。据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概括为,没有按劳动力市场中规范就业的形式就业,而是没有明确签约、档案存在人事代理部门或学校的灵活就业,在这种就业形式中,劳资双方一般没有签订契约式的合同,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当下,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模式主要包括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劳务派遣就业、自主创业、兼职等。
当下,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很多正规部门都很重视工作经验,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新兴的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也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于是,无论出于被迫还是情愿的心理,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了非正规就业来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在现代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原有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就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劳动关系分散化、办公灵活化为特征的劳务型就业和承包就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依托于现代通讯技术的非正规就业方式很受大学毕业生的青睐,也为他们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 对大学生进行非正规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从世界范围看,非正规就业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非正规部门的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5%(ILO,2000)。对我国高校就业的现状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有至少5%—10%的大学生为非正规就业,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从非正规就业干起,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后再通过自主创业获得了事业的成功,继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既然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缓解就业压力,那么高校就业教育就要包括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这一部分,就要关注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现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提高相应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总之,积极开展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非正规就业教育是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非正规就业市场因其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我国的就业体制正在向市场倾斜,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竞争模式,而非正规就业恰恰可以反映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市场的需求,以个体的形式灵活地参与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还可以在对消费市场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快速适应的基础上,灵活地组织规模化生产,从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非正规就业教育助推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尊严。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都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毕业后,这些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很需要一个适合自己、可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平台,而非正规就业教育就可以帮助他们在现实中寻找到自己的舞台,实现充分就业,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番打拼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再次,非正规就业教育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各种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交织存在。于高校而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因素。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着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使命,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的就业,可以为他们施展才华智慧和展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家庭、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非正规就业教育,对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 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
目前,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的高校也要作出积极的回应,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工作纳入教学日程。
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此时的大学生不应再以社会精英自诩,而是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参与社会分工和就业竞争。然而,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转变观念,仍然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正规就业形式作为自己的理想就业目标,而将非正规就业作为替补或者无奈的选择,例如,“在A高校调查中21%的大学生认为‘摆地摊是非正规就业形式,但是只有4%的大学生表示‘摆地摊是能接受的就业方式”,[1]这种脱离就业实际的观念阻碍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高校要通过系列讲座、就业咨询和政治教育等方式,加强对非正规就业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场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就业能力,非正规就业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强势的就业竞争力,很快就会被就业市场淘汰。然而,当前的高等教育往往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更新,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相应地滞后,对此,高校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勇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以人力市场的需求为方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广泛调研,按照非正规就业市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规划,按照非正规就业岗位的标准设定相关的教学体系,结合非正规就业人才的素质开展匹配的就业教育。此外,在教学活动中,高校要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非正规就业实践环节的设计和教育基地的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和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能力。教育基地的建设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学校独立办基地的形式。高校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与企事业单位形成良性互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再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高校要在主动引导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时,将创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开设有关创业指导课程,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要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的榜样激励作用,邀请成功创业者,尤其是本校毕业的创业者,来校做报告,并且创造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生与之交流和沟通,学习创业经验,激发创业热情。
最后,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理想和现实条件进行职业规划。高校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由以“管理”为主转变以“服务”为主,把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调试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放在首位,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此外,及时、全面和有效的信息对就业十分重要,高校还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更多有关大学生实习、兼职和就业的信息,并适时解读国家有关就业的政策信息,尽最大可能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总之,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和尊严的实现,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相应的教育对策,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唐艳明.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教育[J].湖 南社会科学,2006,(3).
[2]刘江.对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 调查与研究,2010,(12).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