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研究

    赵英霞

    

    

    [摘要]地理问题的分析需要综合多要素来完成。综合思维是多尺度、多时空、多要素的综合,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平时课堂教学中。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阐述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形式并分析了相关案例。

    [关键词]综合思维;高中地理;导学案编写;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88-03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也是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思维工具。而我们在长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对地理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综合思维是多尺度、多时空、多要素的综合,而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地理问题的分析需要综合多要素来完成(例如,图1是以区域为背景的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思路,引自广州市李德欣老师的教研资料)。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必须落实到平时课堂教学中。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精心编写的、科学的、高质量的导学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在高中文科地理复习中占据重要地位。一轮复习注重基础,如何落实基础知识,并做到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是高中地理一轮复习时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和学情精心编写导学案,高质量的导学案能够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是落实综合思维培养的最好载体。

    一、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原则

    (一)服务于高考的原则

    一轮复习在高三备考复习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一轮复习的导学案时,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搜集、筛选和整理一些复习资料,备课组教师合作分工,编写出既适合本校学情又符合高考要求的较科学的导学案。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立意,从地理知识立意到地理能力立意,再到现在的地理核心素养立意,这样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常规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对很多地理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多要素、多尺度的综合分析,综合思维是地理问题分析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把综合思维的理念贯穿其中(从导学案整体思路的设计到考查各考点知识的具体案例和习题的选取),以促成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高考试题具有权威性、严谨性,也最能体现对地理素养的考查。所以,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可以选取一些高考试题,或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经典案例。

    例如,在“农业”部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设计中,恰当地引用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36题是个不错的选择。高考试题利用价值高,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以近年高考試题作为例题,可以让学生清楚高考是如何对“农业”这部分内容进行考查的,关注其设问形式、设问的问题链特点、难易程度等。本题可以对已学“农业”知识起到检测作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农业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考点,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的分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归纳气候(气温、降水、光照)、地形对农业的影响的基础上,给出2016年全国文综卷I第36题很有必要。第36题第1小题,从材料得知茉莉花的生长习性,在与江苏、浙江对比的基础上,分析横县的有利气候条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即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第2小题,从大尺度分析,需分析冲积平原对茉莉花种植的影响,从小尺度分析,需分析“地势较高”的冲积平原对茉莉花种植的影响,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服务于学生的原则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改变以教师“教”为主体的传统教学形式,通过设计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巩固学习等内容的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它的使用者是学生,它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体现教学内容。教师仍是教学思路的引领者,只是把教学思路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导学案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导学案的编排和组织要在研究考纲、明确考点、整理基础知识、搜集典型习题和情景案例的基础上,从学生认知和接受的角度进行,要做到设计思路清晰,由一条主线贯穿,探究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无偏题怪题,尽量搜集新情境材料的试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新情境案例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服务于课堂的原则

    新课改理念下的导学案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是做到先“学”后“教”,提高“教”的效率,使“教”更有针对性。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合作讨论、展示、质疑,教师点拨引导、归纳总结。基于此,导学案的编写尤为重要,是课堂教学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一般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应尽量选取情境案例式材料,问题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可探究性。

    由于我们的教学是按照课时进行的,所以我们的导学案应按照考点,分课时来编写,方便课堂教学。

    二、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一轮复习导学案类型

    一轮复习导学案大致可以分为考点过关型和能力提升型。考点过关型导学案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故应覆盖所有考点,做到考点全清,附上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各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提升型导学案以情境案例探究为主,侧重学生对核心考点的深度学习,侧重对学生地理思维的锻炼、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形式

    (一)“新情景”式

    一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写所用案例材料应尽量情景化。地理高考试题大多是以新情景为背景,进行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一轮复习导学案的案例材料也最好多基于新情景。

    (二)“问题链”式

    在导学案编写中,在探究部分呈现情景材料,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地理问题链,这样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對相关考点的掌握。

    “新情景”式和“问题链”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例如下面是“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导学案的一部分: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弯曲河流一般出现在河流中下游,为什么?请判断图2-a河流E岸和F岸分别是凹岸还是凸岸?分别对应图2-b剖面图中的哪一侧?凹岸和凸岸分别以什么流水作用为主?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难度小,适合多数学生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分析可知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河水流速慢,以侧蚀为主,地形是影响流水作用的主要因素。让学生通过弯曲河流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判读,判断凹岸和凸岸,理解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2)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地表曲流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

    设计意图:引入新情景案例,由一般原理到具体问题分析,让学生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曲流的形成原因,除了地形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草原土壤多植物根系同结,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

    (3)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从一般地理现象到特殊地理现象的思维过程,对跨时空的综合思维要求较高。本题由“特殊现象”——峡谷中出现曲流切入,让学生反推其形成过程。山区地势起伏大,水流急,以流水侵蚀中的向下侵蚀为主,河道一般是平直的,而为什么太行山区峡谷中却出现曲流(也可以叫“曲峡”)?让学生推测这是怎样的一个形成过程。

    (4)分析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见不到曲流的人为原因。

    设计意图:由“特殊现象”——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见不到曲流,分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也考查学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导学案编写中遇到的问题

    导学案编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导学案编写加大了教师工作量、导学案只代表个别教师的智慧等,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合理分工,加强集体备课,及时发现编写方面的不足,及时修正。另外,导学案是否适合本校学生,使用效果如何,只有在使用后才有定论,所以我们应做到科组资料共享,做好传承,一届传一届,不断修订,不断与时俱进,使其更完善、更符合学情。

    [参考文献]

    [1]林培英.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理解(连载一)[J].地理教育,2017(8):4-6.

    [2]江红光.精心编写导学案,构建地理一轮复习高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2(9):72-73.

    [3]覃彩连,覃丽灵,李艺.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J].教学与管理,2014(22):67-69.

    [4]罗伟绣.利用导学案打造高效地理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0):40-41.

    [5]王茜.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