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探究

    赵文杰 吴海滨 冯侨华

    

    

    

    摘? ? 要:“互联网+”下的混合式教学呈现多样化、信息化等特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融合,推动了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趋势。文章以“传感器技术”课程“互联网+”混合式教学为例,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探讨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传感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46-0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赋予了传统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挑战和机遇[1]。其中,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多样性和融合性特点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性教学思想,同时契合了工程教育认证OBE教学理念,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推广[2]。“互联网+”混合式教学融合了线上线下教学互补优势,可开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PBL情景教学、课堂翻转教学、报告讨论教学、线上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及智能学习终端技术的发展,将教学活动从被动的“教”向学生主动的“学”转变提供了途径和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那么,建立契合“互联网+教育”的混合式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化考评机制是教学评价系统改革的迫切问题。

    教学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通过教学考核评价才能及时了解教学投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及教学状态变化规律等特征。同时教学考核评价既是一杆秤,也是一根指挥棒,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3]。在传统教学考核过程中存在考核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脱节现象,对课程教学目标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或对毕业指标点支撑不足问题;课程考核形式过于统一,闭卷期末试卷考核权重过高,忽视过程性考核,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课程考核注重考核形式,忽略考核本质,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持续改进,要注重考核方式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尽量减少应试型考核,增加评价性或阶段性及多元化过程考评,把握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教学形式多样化和教学手段信息化使得课程教学考评呈现多元化、跟踪化及数字化等特征。当然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大量应用,使得考评越来越客观、直观的同时,也带来了考核唯量化、过量化的标准,忽略了考核层次性和差异性特征。

    根据“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实践特点,建立师评、自评、互评及网评四维一体的综合考评机制,可有效改变教师主导单一的考评局限。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细化过程考核机制,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传统评价机制,符合“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多样化教学特点,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现代评价考核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推动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内涵的丰富[4]。

    一、当前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及特点

    (一)试卷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评价是学生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建立全面客观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5]。课程考核评价中,试卷考核一直是传统考核的主要形式,在过去竞争化教育模式下知识化课程考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依然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主要考核评价形式。在高等教育课程考评中试卷考核通常占比70%—80%,是各种理论课程成绩考评的主要依据,有时课程试卷考评还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从占比上可以看出试卷考核直接决定了课程分值大小。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以试卷考核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及其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首先,试卷考核知识点易僵化、题型易固化、考题重复率高,不利于知识的更新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其次,试卷考试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相对集中,造成学生短时间内死记硬背、临阵磨枪效应,无法起到学习效果和过程考核目的,同时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公正和考试易作弊行为陋习。以试卷考核为主的传统应试教育考核评价体制,在过去改革开放竞争化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针对以试卷考核的应试教育改革已拉开帷幕。

    (二)平时考核为辅

    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考评中,平时考核占比20%-30%

    为多,主要以作业、实验及考勤等考核环节为主。相对真正的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缺乏合理评价指标,在过程考核的多样化、跟踪化、常态化及反馈性等方面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过程考核机制,易存在教师主导性、权威性和主观性评价,缺乏考核标准的约束性、公开性和公正性评价原则。甚至存在平时考核成绩成为调节期末试卷考核成绩的“有效手段”。如何让平时考核成为真正的过程性考核,充分发挥过程性考核的可见性、阶段性、层次性和驱动性优势,激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

    二、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重形式,轻质量

    目前,大多数的教学形式化和考核单一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体制改革的瓶颈。统一规定教材使用,不考虑专业差异性;统一试卷命题结构,不考虑专业差异和考点的灵活性;甚至统一教案模板,不考虑专业知识体系差异、教师个体差异及个性体现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化,时代的信息化,学生素质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爱好广泛及个体差异性显著等,已不满足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统筹兼顾。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也要从“教师主导”的单一主体权威考核向“学生主体”自我客观评价考核方式转变,形成具有规范、合理、易操作評价标准的考核机制。

    (二)重结果,轻过程

    “高分低能”是我国应试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高校理论课程依然多采用传统的“二分考核法”[6],即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而实验和实践类课程大多采用“报告成绩”。存在平时成绩难量化、随意化特点,期末考试划重点、搞突击,久而久之,就变成平时课堂不学习,临近考试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氛围。而实践和实践报告的内容大同小异,其成绩难客观、真实和公正地反应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创新实践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不利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品行、缜密的学习思维。

    (三)重理论,轻实践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高校课程大纲中,按学分或学时来计算,其中理论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理论课考试的重要性,期末试卷考试是理论课考核的主导形式(通常占比70%),所占比重基本决定该课程考核是否合格,对于补考或重考学生该理论课考核基本就以试卷为主。实验和实践教学往往集中短时间内完成,考核方式以实验报告或实践报告+答辩形式,缺少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和过程阶段化考核不足,导致学生重视力度不够,准备不足,严重影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实验和实践内容过于单一、陈旧,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考评方式多样化

    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有效融合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方法采用不同考核方式相结合。以工科“传感器技术”课程为例,进行课程考核评价研究,其考核模式分为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两个阶段,成绩权重比例各占50%。期末考核为综合性试卷考试,重点考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分析能力掌握情况,期末试卷考核分数所占比例50%;过程考核由线上学习考核、自学报告考核和实验考核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比为50%。表1给出了具体考核方式对照表,其中线上学习考核包括线上测试、线上自学任务点完成度、线上讨论回答问题及线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而线上自学内容包括视频或课件学习完成情况,线上考核所占比例30%;报告考核包括自学报告设计和课堂报告讨论两部分,这部分学习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考核分为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两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论准确性,对重要原理知识验证性学习和巩固;报告和试验考核需要教师根据相关知识点进行进行指导、分析、评价和总结,具有综合性、验证性等实践特点。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降低了期末试卷成绩影响的权重,突出了过程环节性和阶段性考核评价,从而使得影响综合成绩偶然因素变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考评方法跟踪化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可持续改进理念,建立考核跟踪化评价机制,跟踪历年目标成绩的达成度计算结果和成绩区间分布规律,来分析评价当前考核方法和考核问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持续改进方案,这也是课程考评意义所在。

    以工科仪器类“传感器技术”课程考核为例,跟踪分析了同一授课教师连续四级学生综合考核成绩分布。跟踪分析班级为14—17级四个自然班,人数总数为110人,从图1中成绩分布可以看出,随着混合式课程考评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成绩分布规律明显趋于似正态分布,成绩峰值稳定在70—80分区间,且占比趋于稳定在40%左右。综合成绩目标达成度维持在0.70—0.80之间,且趋于稳定,说明多元化考核方式中,考核维度越多,成绩越趋于稳定。课程的跟踪化考评是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是构建合理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有效机制,通过跟踪细化考核环节达成度情况,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和权重系数,达到合理化支持课程目标建设和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目的。

    (三)考评效果的反馈性

    教学效果的评价目的在于反馈并指导教学实践,达到教学效果持续改进目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决定了其反馈机制的具有多因素协同性特点[7]。针对不同教学环节采取不同驱动机制和反馈机制,理论教学考核采取目标驱动及试卷反馈机制,线上教学考核采取任务驱动及线上反馈机制,实验和实践教学考核采取过程考核驱动及报告反馈机制,图2为混合式教学多元考核及反馈机制。反馈机制中考评效果反馈方式采用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直接反馈以线上评教、实验操作、报告讨论及报告心得体会为主要方式,间接反馈以试卷、测试、作业和报告成绩为主,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构成多因素协同反馈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网路化平台线上评教反馈方式具有及时性、快捷性特点,激发了师生和生生互动性,提高了沟通效率和学习效果。课程考核的反馈机制通过驱动机制对考核形式进行调整,使得教学内容设计得到优化,教学方法得到改进,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

    四、结论

    本文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特点出发,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符合“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主要效果如下。

    一是考评方式多样化,有利于“互联网+” 和不同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技术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应用,促进考核评价客观性和公平性。二是考评方法跟踪化,有利于构建合理化有效机制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课程考评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是考评效果的反馈性,有利于形成多因素协同反馈机制,推动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發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树荣.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

    [2]赵文杰,冯侨华,苑会娟.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

    [3]董河鱼.改革高校课程考核内容与形式[J].语文学刊,2014,(12).

    [4]赵文杰,冯侨华,张玉萍.基于构建性学习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

    [5]王颖. 浅谈会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J].科教创新,2013,(5).

    [6]储久良.基于泛雅平台的“多维度、三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10).

    [7]李守军,马小平,邱义臻.多因素协同反馈式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基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理念[J].煤炭高等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