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镜像下的体育内涵

    付焱森 高士刚

    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在我国的上映引起广泛热议,影片内容取材于1972年德国慕尼黑第20届夏季奥运会美苏男子篮球冠军争夺战的真实故事,成功塑造了主教练加兰任、苏联篮球国家队的亚历山大·别洛夫、谢尔盖·别洛夫、保罗斯卡斯等教练员、运动员形象,围绕着奥运会美苏男篮冠军争夺赛,通过电影语言及电影镜头揭示了体育的多重内涵,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对影片中的创作来源、人物形象设计及情节线索的分析,探讨电影镜像下的体育内涵,以期对中国体育电影的制作提供借鉴。

    一、文本透视:源于真实,致敬历史

    俄罗斯电影(Движения вверх)中文名译为《绝杀慕尼黑》(以下简称《绝杀》),取材于谢尔盖·别洛夫的同名回忆录(Движения вверх),电影创作者以回忆录中所记载的内容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通过故事片的形式将这段传奇历史再现银幕,尽管在电影中对众多人物关系的处理并不完全符合现实,但这并不妨碍影片对人物之间真情的传递以及对体育赛场内外所蕴含的多重内涵的揭示。影片制作组请来了谢尔盖·别洛夫的儿子作为顾问对电影中的情节进行反复推敲,电影中苏联主教练加兰任的扮演者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美国主教练汉克的扮演者约翰萨·维奇都是电影界的著名影星,而影片的主摄影师伊戈尔最多同时控制六台摄影机,全方位再现了这场经典的美苏篮球对抗赛,美苏男篮冠军争夺战的多个情节都参考了当年比赛的直播。如今,当年参加这场比赛的前苏联男篮的主教练及运动员多数已不在人世,但他们在赛场上的传奇表现依然激励着人们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前行。当我们透过影片回顾这场比赛时,除了向年轻一代普及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揭示竞技体育之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面的多重意义。

    (一)故事原型:现实中的赛场神话

    电影创作的来源主要包括历史真实事件、小说改编、新闻事件等,《绝杀慕尼黑》取材于奥运史上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夏季奥运会上,“苏联奥运代表团在这届奥运会上共取得了99枚奖牌,其中金牌50枚,银牌27枚,铜牌22枚。自1908年举办奥运会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苏联这样夺得这么多金牌!”“自从参加奥运会以来,苏联运动员首次在篮球、水球、柔道和跳水运动中摘金”[1]。这场男篮决赛的胜利终结了美国队在此前奥运赛场上的36连胜,打破了之前在奥运会赛场上美国篮球不可戰胜的神话。通过影片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了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加兰任教练大胆采用了包括采用美式训练方法、赛前赴美国进行热身赛以及与美国男篮决赛时大胆变阵等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最终获得胜利。美国队在战术上的轻视,以及在临场比赛时面对苏联队的变阵措手不及,尽管在最后的比赛中有机会取胜但最终还是败给了苏联队,1972年慕尼黑男篮巅峰之战成为美国人心中永远抹杀不去的痛,但同时也催生了后来叱咤国际篮坛的“梦之队”。

    (二)人物形象:竞技中的英雄典型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致力创新、不惧挑战、目标明确的主教练加兰任。曾经是篮球运动员的他,在任国家队主教练之前就已获得无数的荣誉。还塑造了一群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苏联国家男篮队员:久战成名的头号得分手亚历山大·别洛夫;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的谢尔盖·别洛夫,慕尼黑之战最后绝杀的完成者;立陶宛籍球队队长保罗斯卡斯,比赛前夕放弃回到立陶宛的机会,选择为昔日的队友及国家荣誉出战;还有眼睛近视的中锋扎伊,身材偏瘦但速度极快的科尔基亚等队员。正如卢梭所说:“人类是一种天然有缺陷的动物,体育的意义之一则在于克服这种缺陷。”[2]当然在其中我们也发现,每个队员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即普通人身上难免会有一些缺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纵横赛场的英雄,不畏伤病、不惧强敌、团结协作、服从教练、尊重裁判是这些运动员的共性,正是这些特质也最终为国家赢得了胜利。

    (三)情节线索:赛场奇迹的银幕升华

    《绝杀》向我们展示了包括教练员、运动员选拔、有针对的训练、参加热身赛直到最后比赛的一个完整奥运会篮球比赛备战周期。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教练员对新技战术的探索与实践、对手实力的分析、训练及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心理的调整等比较专业的运动训练活动。从1971年巴西圣保罗洲际锦标赛到与美国大学生篮球队友谊赛,再到最终的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随着比赛难度的不断升级,对美国队了解的不断加深,为最终的决战埋下伏笔。在这一段备战奥运会的历程中,影片也从赛场外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圣保罗的街景、格鲁吉亚的乡村景色、美国的酒吧和街头篮球场以及慕尼黑奥运村周边的场景。随着场景的转换,我们走进了主教练加兰任的家中,走进了谢尔盖·别洛夫的热恋,走进了科尔基亚表妹的婚礼,也走进了1972年那场奥运会篮球史上的焦点之战。他们带着浓浓的父子之情,带着深深的爱恋,带着家人的信任,带着朋友的关注,最终在赛场上成就了奇迹。贯穿于赛场内外,运动员与普通人身份的不断切换,家人、朋友之间感情的相互交融,直至最后胜利的获得,使得整部影片的高潮既令人振奋又不缺少浓浓的温情。

    二、内涵指涉:竞技赛场之外的内涵隐喻

    《绝杀》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时期,经济上改革不见成效、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下跌、政治上处于“美苏争霸”,同时,莫斯科郊外的大火毁掉了成千上万户的居民住宅。面对这些困难,国家和人民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国家精神、民族精神。俄罗斯影视文学作品中,战争题材和体育题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77%的俄罗斯人以本国的体育和体育运动员为荣,而最令俄罗斯人自豪的是俄罗斯的历史,体育排在第二位,文化和艺术排在第三位[3]。”俄罗斯奥运代表团自1908年第四届英国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亮相以来,在随后至今的100多年的奥运赛场上,取得了无数优异的成绩,也造就了无数的赛场英雄,见证了俄罗斯成为体育强国的成长之路。体育也就担负起恢复国家、民族信心的重任。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诉求、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的窗口,运动员的塑造,对规则的遵守等也成为体育所要表达的多重内涵。

    (一)运动员:理想社会公民的塑造

    柏拉图说:“在一切与城邦和同胞有关的事情中‘最优秀的人或至今为止‘最优秀的人就是那些在奥林匹克赛会上取得胜利,在战争或和平时期取得胜利,在遵守家乡法律方面取得信誉,终生为家乡人忠实服务的人。”[4]运动员会因在赛场上出色的表现成为公众的焦点、年轻人的偶像,成为社会优秀公民的代表。“他们好像都是一张脸,但在仔细看看这个像西班牙人、这个像爱尔兰人,但他们都是俄罗斯人。”这是美国街头的黑人在观看中美篮球决赛后所作出的评价。影片这一片段的展示直接切中主题,俄罗斯民族是团结的民族、有共同信仰的民族,为队友、为家人、为祖国荣誉他们可以奋战到底。

    (二)取胜之道:战斗民族精神的揭示

    历史上的俄罗斯曾多次击败包括拿破仑在内的强敌,不断扩张着自己的版图,成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回到今天“无论是对待领土问题,还是对待恐怖分子,俄罗斯政府的态度都是极其强硬的,为此不惜与西方大国反目、受到制裁仍不示弱。不得不说,俄罗斯政府的种种强硬,更让国人关注俄罗斯人的‘硬汉”特质,更加证实了俄罗斯人就是‘战斗民族”[5]。影片《绝杀》中,美国男篮成为苏联男篮甚至世界男篮的最终衡量标准,是苏联男篮面对的最强对手。面对这样一个对手,主教练加兰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队迟早都会被打败,但最好被我们打败。”这不禁令我们想起了2000年普京的那句“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总统竞选宣言。此刻,俄罗斯民族的壮志雄心显露无疑。同时也为贯穿整部影片的苏联男篮英勇表现奠定基调,从开篇到结局都是对战斗民族面对强敌兑现宣言的完整呈现。

    (三)精神旨趣:人类和平主旨的提炼

    “稳定、和平和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为了更好地维持赛会秩序和世界和平,1993年10月25日出席联合国第48次大会的121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第48/11号决议即《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要求通过体育运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世界。”[6]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从诞生那天起就寄托了人们对和平、自由、平等的向往。影片通过中苏联男篮赴美与美国大学生进行交流赛,美国运动员赠药给苏联运动员,街头与黑人进行篮球交流等情节的展示,表现出体育作为民族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影片中对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这一事件又有所表现,这一恐怖袭击事件是对奥林匹克追求自由、平等、和平宗旨的无情践踏。使得最后的美苏男篮巅峰之战除了追求胜利的最高荣誉外,也多了一层追求人类最终和平的意味。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全人类最终的和平何时到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这将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四)赛场博弈:同一条件对规则的尊重

    “博弈”一词源于体育,各种体育比赛其目的都是竞争优胜。[7]赛场竞争是一种博弈现象,体育赛场博弈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博弈的缩影。体育竞技赛场上的所有行为均围绕着最终的胜利而展开,包括运动队参赛目标的确立,教练员战术意图的执行,各种防守进攻战术的实施;破环对方战术,激怒对手;对裁判进行施压,与裁判争辩等等行为。都是博弈过程的具体表现。在影片《绝杀》中,苏联男篮最终通过准确抓住裁判工作的漏洞,争取到最后的绝杀机会就是对博弈规则的最好诠释。这场比赛因为裁判工作失误直接导致美国队卫冕失败,美国队在赛后直接提出申诉,尽管仲裁会议持续到当地深夜时间,但却并没有改变比赛的最终结果,在影片所有比赛中,无论是篮球技术方面的表现还是各种战术的制订执行包括激怒对手、故意犯规的战术使用等,尽管有些动作在观众看来似乎是非常危险、过分的,但实际上都是教练员、运动员对比赛规则的充分理解和运用。

    (五)竞技之美:体育魅力本源的回归

    体育源于人类对超越自我、征服自然的渴望,在人类千万年的进化中这种原始的冲动也成为人类不断演变进化的不竭动力,基于对自身形态身体素质的不断改造与完善,进而形成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运动形式、竞赛形式,成为人们欣赏、参与、娱乐的不可分割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在體育竞赛中,运动员通过高超运动技能的展现,为追求最终胜利做出的不懈努力,出色的团队配合等都深深触及人心。《绝杀》带给观众的是一场场近乎于现场直播的情节。队员们各种上篮技术的展示,各个角度的投篮动作,以及赛场上激烈的身体对抗,汗水四溅,由于肌肉的碰撞令人血脉喷张。在当今商业电影、科幻电影横行的潮流下,体育电影摆脱了各种电脑特技的束缚,通过演员最真实的表演带给观众最原始的美学享受与视听盛宴。

    三、镜鉴价值:银幕传统,本土之路

    自1925年俄罗斯历史上首部体育电影诞生以来,近100年的历程中,俄罗斯电影人对本国体育史进行很好的发掘及创新,将运动史上的一个个经典战役搬上银幕,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借古喻今,完成时间上维度上的完整跨越,体育电影肩负起向国民及世界展现振兴民族的壮志雄心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绝杀》应运而生。同时我们要提到另一部体育电影《传奇17号》,这也是一部出色的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体育电影。影片讲述的是苏联功勋冰球员、多伦多冰球名人堂成员瓦列里·哈尔阿莫夫和传奇教练拉索夫的故事。两部影片同是一部电影公司出品,影片的情节又极为类似。借比赛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两部影片都是取材于真实体育事件,故事背景均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面对的都是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对手。还有几部优秀的体育电影作品如《花滑女王》,影片讲述了花样滑冰选手拉普什娜的成长历程与冰球选手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式的成人童话;再如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的献礼电影《最后一球》,也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体育热点问题。

    竞技体育的发展反映着祖国发展的最新面貌,集中代表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新面貌。随着《体育强国健身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的颁布,掀起了中国新一轮体育事业发展的机遇与高峰。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女排力挫众多高手,再次夺得世界冠军令国人振奋,多哈田径世锦赛上中国选手捷报频传。体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展现国家风貌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首我们参加奥运会、申办奥运会、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历史往事,有无数的感人事迹,体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汗水,但更多的是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纵观中国体育电影史,谈到最多的是谢晋导演的《女篮5号》。影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新一代运动员成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弘扬了爱国主义之情,激励了广大人民为祖国奋斗献身的热情。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沙鸥》《女帅男兵》《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破冰》等多部体育电影。相比其他类型的影片而言,中国的体育电影似乎略显小众,尤其始是新千年后,优秀的国产体育电影鲜见于屏幕,与我国体育大国的身份有些不符。

    好的体育电影作品,少不了对体育相关问题的积极思考。体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扩展,体育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意义也越发重要,体育知识的普及需要众多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体育热点问题需要更多学者及专家的持续关注,充分借鉴国外优秀体育电影的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电影发展之路,深入发掘体育故事,积极宣传体育文化,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体育电影应该展现出其应有的面目,通过银幕让更多人认识体育、了解体育、思考体育,使体育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俄罗斯]瓦·利·施泰因巴赫.奥运会通史(下册)[M].张永全,王友玉,李之基,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8.

    [2]李力研.卢梭的抗议—体育克服人类缺陷的哲学线索(上)[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

    [3]Альтюссер Л. Идеология и 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аппараты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Электронный ресурс] // Неприкосновенный запас.2011.№ 3.Режим доступа:http://magazines.russ.ru/nz/2011/3/al3.html (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18.03.2016).

    [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9-491,592-593.

    [5]焦黎.漫谈“战斗民族”俄罗斯[ J ].俄语学习,2017(5).

    [6]刘水庆.奥运休战协议研究[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9).

    [7]李益群,谢亚龙.竞技体育博弈论初探[ J ].体育科学,1999(9).

    【作者简介】 ?付焱森,男,黑龙江饶河人,哈尔滨金融学院体育教研部教师;

    高士刚,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金融学院体育教研部武装部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2018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编号:

    SJGY20180281)、哈爾滨师范大学2018年度的预研项目“俄罗斯电影诗学研究”(编号:3706117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