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艺造型的变化美

    徐建勤

    摘 要:本文从历史出发,概述了紫砂壶艺造型的时代特征和表现形式。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紫砂壶艺造型在传承,创新中发展的可喜现象,主要体现在紫砂壶艺的“中国风”、“西方昧”和“流线型”等诸多方面。这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紫砂壶艺;时代特征;中国风;西方昧;流线型

    1 引言

    宜兴紫砂积淀着厚重的中华古老文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陶瓷艺术品而载入史册。在宜兴紫砂的庞大家庭中尤以紫砂壶最具代表性。它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的宋代紫砂古窑址一路走来,与文人结缘,与文化联姻,经历了明、清两代的繁荣和兴旺,直至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纵观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数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且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彰显着时代的特征,是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塑造不朽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

    2 紫砂壶艺造型的变化美

    2.1 紫砂壶艺造型的“中国风”特色

    传统的紫砂壶艺造型是老祖宗留下的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紫砂从业人员的"传家宝"。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紫砂壶艺造型,在陶瓷产业中是标准的"中国制造"。无论是仿自然物体造型,还是几何形体造型和筋纹造型的紫砂壶,数以干计,几乎包罗万象地容纳了自然界和社会尘世中各类型制的可创性,所以也最具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

    从历史上看,明代万历后期是宜兴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紫砂壶艺造型就是仿自然型和筋纹器。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提梁壶等都是紫砂圆器中的佳作。

    清康熙、乾隆时代是宜兴紫砂的又一个发展时期,仿自然型紫砂壶相当发达。这时的壶比较注重外部的装饰。有名望的制壶高手陈鸣远,以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由于陈曼生等文人的参与和倡导,壶上题字陶刻极为普遍。这种风格的流行,使仿自然型和筋纹器不再那么红火,而几何形体造型的光货成为新宠,可以承载文人墨客对诗、书、画的尽兴抒发,记录他们的所感所悟。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在紫砂壶艺造型的传统“中国风”特色,依旧是主流,但是在传统造型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并将学院派风格嫁接到紫砂壶的造型之中,用别样的语言与观赏者作心灵的交流。如吴鸣的《谦谦君子系列》、《庄子 子非鱼系列》,施小马的《红与黑》、《金字塔壶》,曹亚膨的《日月壶》,凌锡苟的《日月同辉壶》,徐达明的《象牙陶组合壶》等等,都是具有个性化的蕴含时代精神的壶艺精品。

    2.2 紫砂壶艺造型的"西方味"色彩

    当前是多元文化框架的变革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影响,不少陶艺工作者已经从传统古典中闯出一条自我开放的现代壶艺造型路径。从早期的讲求故有的造型技这,装饰手段和东方色彩,而后与西方的前卫观念结合,学习陶艺的求变创新经验,将传统的紫砂壶艺制作观念蜕化出一种表现个人感性世界的纯粹陶艺,成为非紫砂壶传统模式的紫砂艺术形式。这是近几年来掀起的一股潮流,也是陶艺风格趋向多元化、多样性的一种探索和反映,强调作品的原创性,更突出陶艺家的主体意识。

    2.3 紫砂壶艺造型的“流线型”风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宜兴紫砂壶艺中的几何形体造型有了新的创新和变化,出现了现代的流线型紫砂壶。这样的作品表现在尖角、端角、线棱、线角、内壁、外壁、转折、起伏、衔接和过渡等各种形态十分流畅、舒展与柔和,强化了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尤其是曲线、曲面的运用,体现壶体的形式美。这种壶体造型要把握"取意"而不是“取像”,介于像于非像之中,不要求其一定要像什么东西,而是强调点、线、面在造型中的充分利用。点是起势的点,线是流动的线,面是变化的面。

    《曲壶》由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制于1988年首届宜兴陶瓷艺术节,造型来自于蜗牛的有机生态,又原于自然美的涡线。

    3 结语

    宜兴紫砂壶可观、可赏、可玩、可品,而且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所以有着“陶艺于斯为盛”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