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档案机构科研状况调查与探究
窦梅 葛兆富 赵爱国 苟煜林 张楠 蔡虹
摘 要:高校档案机构的科研能力一直是短板。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并分析对比985高校、211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和公办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科研奖励后发现:高校档案机构的科研能力整体偏弱,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科研奖励数量太少。从不同类型高校档案机构整体科研情况来看,985高校科研实力最强,其他依次为211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和公办高职院校;从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教授当量科研能力来看,一般公办本科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科研能力最强,其他依次为985高校、211高校和公办高职院校。高校档案机构需要从提高科研意识、增加专职档案工作人员配备数量、提高学历层次、培养科研骨干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和经费支持。
关键词:高校;档案机构;科研;调查
众所周知,高校档案机构的科研能力一直是短板,但究竟有多短,课题组查阅了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没看到数据支撑。为较全面了解全国高校档案机构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985高校、211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和公办高职院校的档案机构进行了科研方面的调查,以期了解4个类别高校档案机构真实的科研实力,并在找出不足的同时,提出改进对策,为提升高校档案机构的科研水平提供依据和参考。
1 选取高校进行档案机构科研状况调查
以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为总样本,本课题组从985院校(39所)、211院校(112所)、一般公办本科高校(690所)、公办高职院校(1192所)中按照随机数字法分别抽取10%的高校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取现场实地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本课题组自主设计编制的《高校档案机构科研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样本高校基本情况、学校属别、学校类型、人员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2012年-2016年5年间获批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的科研奖励等内容进行了调查。
2 高校档案机构科研状况分析
本调查共收回问卷50份,课题组在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后,共剩余有效问卷47份,其中985高校4份、211高校10份、一般公办本科高校23份和公办高职院校10份。
2.1 不同类别高校档案机构科研情况分析
2.1.1 不同类别高校档案机构2012年-2016年承擔科研项目情况分析。不同类别高校档案机构2012年-2016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985高校档案机构科研项目承担能力最强,无论是总项目数、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数还是其他级别项目数均居首;其次为211高校,校均总项目数为985高校的60%,校均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数为985高校的85%;再次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校均总项目数为985高校的24.3%,校均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数为985高校的25%;公办高职院校档案机构未获批科研项目。
2.1.2 不同类别高校档案机构2012年-2016年发表论文情况分析。不同类别高校档案机构2012年-2016年发表论文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2016年5年985高校校均发表论文最多,为17.3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校均2篇,占论文总数的11.6%;其次为211高校,5年校均发表论文为14.1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校均0.9篇,占论文总数的6%;再次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5年校均发表论文为4.4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校均0.1篇,占论文总数的2%;公办高职院校5年校均发表论文2.6篇,没有CSSCI收录论文。
2.1.3 不同类别高校档案机构2012年-2016年获得奖励情况分析。不同类别高校档案机构2012年-2016年获得奖励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2016年5年中985高校校均获得奖励最多,为11项,其中省部级奖励校均2项,占获得奖励总数的18.2%;其次为211高校,5年校均获得奖励为7.6项,其中省部级奖励校均1.6项,占获得奖励总数的21.1%;再次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5年校均获得奖励为2.1项,其中省部级奖励校均0.3项,占获得奖励总数的14.3%;公办高职院校5年校均获得奖励为0. 5项,没有省部级奖励。
2.2 不同类别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科研情况分析。因各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数量、职称及学历等存在较大差异,对档案机构科研指标计算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单纯以高校为单位计算出的科研成就不能真实反映高校档案机构的科研实力。基于此,本研究参照以往类似研究[1]和燕山大学、青岛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教师当量的计算方法并结合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实际,给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人员设定了教授当量系数,具体如下:设正高级职称教授当量系数为1,其他职称按比例进行折算,副高级职称教授当量系数为0.6,中级及以下教授当量系数为0.2;另,有博士学位的每人+0.3,硕士学位的每人+0.1。以教授当量为基数,计算各类高校相关科研指标。
各类别高校教授当量情况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985高校、211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和公办高职院校教授当量依次递减,差距较大。
2.2.1 不同类别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分析。为了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按照项目级别不同,参考山东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科研项目折算比例并结合档案研究实际,对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赋予了不同的当量系数,具体设定如下:国家级项目当量系数为10,省部级项目当量系数为5,其他级别项目当量系数为3。根据各高校承担科研项目级别和数量的不同,乘以相关的系数后加和即为该校的科研项目当量。教授当量承担科研项目数=科研项目当量和/教授当量和。
各类别高校档案机构和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教授当量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以高校为单位计算时,985高校科研项目承担能力最强,其次为211高校,再次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受不同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构成不同的影响,经计算教授当量承担科研项目数后发现,与科研项目承担能力排序不同,一般公办本科高校教授当量承担科研项目数高于211高校,与985高校基本持平,也就是说将科研项目承担情况具体到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与985高校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科研水平相当,优于211高校。
2.2.2 不同类别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发表科研论文情况分析。为了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各类别高校发表科研论文情况,按照期刊级别不同,参考山东大学、燕山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科研项目折算比例并结合档案研究实际,设定了不同的当量系数,具体为:CSSCI期刊论文当量系数为10,其他期刊论文当量系数为1。根据各类别高校发表论文级别和数量的不同,乘以相关的系数后加和即为该校的科研论文当量。教授当量发表科研论文数=科研论文当量和/教授当量和。
各类别高校按当量计算科研论文情况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科研论文当量在不同类别高校间差距较大,985高校达到18.67,公办高职院校仅为3.11;但考虑上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构成的影响,教授当量发表科研论文数在各类别高校间差别不大,以一般公办本科高校教授当量发表科研论文数最高(3.11);211高校教授当量发表科研论文数最低(2.57)。
2.2.3 不同类别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获得科研奖励情况分析。为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各类别高校获得科研奖励情况,按照奖励级别不同,参考南京邮电大学、燕山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奖励业绩测算方法并结合档案研究实际情况,对不同级别奖励设定了不同的当量系数,具体为:省部级奖励当量系数为5,市厅级奖励当量系数为1,学会奖励当量系数为0.5(因社科类国家级奖励暂缺,故从省部级奖励开始赋予当量系数)。根据各高校获得科研奖励级别和数量的不同,乘以相关的系数后加和即为该校的科研奖励当量。教授当量科研奖励数=科研奖励当量和/教授当量和。
各类别高校按当量计算获得科研奖励情况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单纯比较各类高校获得的科研奖励,985高校(11.33)最高;其次为211高校(10.28);再次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2.96);最后为公办高职院校(0.33)为。考虑上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构成的影响,教授当量科研奖励数在985高校最高(1.77),其次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1.76),再次为211高校(1.50),最后为公办高职院校(0.41)。
3 高校档案机构科研方面存在的不足
以高校为单位测算档案相关科研情况后发现,各类别高校档案机构科研水平整体均偏弱。本研究结果显示,若不考虑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构成的影响,985高校科研能力最强,其他依次为211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和公办高职院校。考虑上述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构成和科研项目、论文、奖励等级别及数量的影响,按照科研项目、论文、奖励的位次3项加权后对4种类别高校的综合科研能力进行排序,985高校科研能力最强,其他依次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211高校和公办高职院校。
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科研能力偏弱。综合各类高校教授当量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科研情况,与专业教师相比整体偏弱。这与各类高校对专职档案工作人员重视关心程度不够、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偏少等密切相关。就本次调查的各类高校来看,985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科研能力最强,其次依次为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和211高校,公办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最弱。
4 提高高校档案机构科研能力的对策
第一,乘高校综合改革东风,增加专职档案工作人员配置,解决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问题。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急剧上升,但高校对专职档案工作人员配置远远没有跟上。本课题组的其他研究结果已发现,目前国内高校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的缺口在一半以上,远不能满足现有档案工作的需求。
第二,提高高校档案机构和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科研意识。高校档案机构和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应将档案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在一线工作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研,同时鼓励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档案工作实践中。高校档案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正是因为高校档案科研能力弱,所以有大量的课题、项目需要广大档案工作者去研究、去解决,这既是困难,也是机遇。
第三,完善档案科研培训体系,提升档案研究能力。高校档案机构可以按照“内涵发展、激发活力、提升效益、扎實推进”的工作思路,根据档案工作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背景,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学术交流等形式,组织档案工作人员围绕高校档案工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研讨和交流,夯实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理论基础。
第四,制定科研激励政策,完善奖励考核制度,激发档案工作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高校档案部门应制定完善的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积极有效的多途径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对档案工作人员科研能力的要求,比如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使档案工作人员在科研方面的工作业绩能够得到明确的体现和重视。
第五,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搭建档案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一所高校一般拥有多个学科,所以在开展学科联合与科研合作创新方面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前国内各级别的科研项目日趋综合化、大型化,单纯依靠一个学科申请的项目成功率越来越低,高校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人员只有充分发挥高校的多学科优势,通过学科联合的方式,才能不断有效提高档案科研能力。
*项目资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十三五”重点调研课题(NO:ZGD—Z—2016—04)。
参考文献:
[1] 陈良凤.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研究——以地方高校H大学为例[J].经济师, 2016(1): 135-136.
(作者单位:窦梅、葛兆富、苟煜林、张楠、蔡虹:青岛大学综合档案馆;赵爱国: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 来稿日期: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