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唐代诗歌的字里行间,也流露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唐诗主要在三方面表现爱国主义精神:首先,是对强大国家的歌颂、热爱,对人民的关心。其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三,边塞诗最能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学生学习唐诗,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人文情怀,而且能够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 强大国家 大好河山 边塞诗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即使元明清朝,杂剧、小说兴起,诗歌也还作为文坛主流而存在。尤其是唐代,诗歌创作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甚至数量方面,都把中国的诗歌创作推到前所未有光辉顶峰,唐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因此,学生学习唐诗,了解唐朝伟大的时代,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人文情怀,而且能够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实现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重要的特征,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从此确立了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理想和行为准则。因此唐代诗人的字里行间,也同样流露着炽热的爱国情怀。

    首先,是对强大国家的歌颂、热爱,对人民的关心。唐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盛世,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在这个繁荣而强盛的朝代里,人民创造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大唐文化,实现了在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医学、天文学,自然科学等全面发展与繁荣。直至今天,海外的中国人依旧被称为“唐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而当时的诗人们也是很自豪的:杜甫诗里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②可以想见国家强盛,边防巩固,民族和睦,百姓安宁富足的生活和诗人的喜悦之情。李白也是如此自豪:“一百四十年, 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 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 宾客如云烟……”③极度繁荣,空前强大的大唐帝国气象跃然纸上。

    唐朝从初唐到盛唐的一段时间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唐帝国统治阶级政治开明,思想解放,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因此唐代诗人多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胸怀博大。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把“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诗中充分体现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之情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悲天悯人精神。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④,诗人杜甫一生都在为民请命,对人民始终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同情,甚至在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时,还在考虑穷苦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⑤自己宁愿冻死以换取穷苦人民的温暖。

    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其实也在关心国家,源于对国家的热爱。因为百姓疾苦同国家命运是紧连在一起的。其中著名的如陈子昂、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白居易、韩愈等人,他们无论讽谏,还是揭露,目的都是白居易所说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他认为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将诗歌与政治、国家和人们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目的,希望大唐统治阶级兴利除弊,永保国泰民安。

    其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幅员辽阔,山川秀丽,气象万千。同时经济繁荣又为很多诗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于是产生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一系列的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虽然有一部分诗歌描写了秀丽是风景和诗人闲适的生活,但大部分思想都比较消极。真正在诗中歌颂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是一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诗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李白。李白一生多数时间过着漫游的生活,写了很多赞美祖国名山大川的诗篇,在他诗里,有奇峰绝壑的大山,天上飞落的瀑布,奇丽壮观的海日……除了最为传颂的《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外,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也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空前绝后的雄奇壮阔的大格局: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了祖国山川的壮丽景色,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这些雄伟奇险的风景,都是他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精神的传神写照,既是他对于功业的强烈追求和世俗欲望的毫不掩饰的表达,也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对辉煌唐朝盛世的由衷赞叹:“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怀李白》)。李白的山水诗,強烈地感染读者,他写的不仅是自然景色,而是将人积极向上的情感,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解放,借助自然景色,大开大阖地喷薄而出。

    第三,边塞诗。在唐诗中最能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当属边塞诗。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不断,隋唐更为频繁,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顾防守边,大批将士久住边塞,一些思念故乡、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涌现出来,唐朝尤甚。其次,古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但实现理想的途径大概有两个:科举和军功。隋唐科举制逐步完善,但选拔数量非常之少,其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很多诗人考场失意,就远赴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⑥。边塞诗人增多,创作更加繁荣,形成了边塞诗派。

    边塞诗当中有一部分写边塞风光。这风光与前面所说的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风格迥异。边塞向来是苦寒之地,即使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写起边塞的风景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⑦,壮丽苍凉,不再是闲适清幽怡人的美景。何况岑参诗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⑧寒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显然恶劣之极。

    但是艰苦的生活磨灭不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从李白的《塞下曲》可见一斑: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苍凉而又雄壮:尽管五月飘雪,不见烂漫的春花,尽管想念家乡,可是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不减:“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雄壮有力,慷慨激昂。这首诗同王昌龄《从军行》第四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借雪山、孤城作背景,反映了戍边将士作战将金甲磨穿,誓死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越是环境艰苦,越能显出爱国精神的伟大。

    最能体现家国情怀的边塞诗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這首诗写作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帝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获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因此诗中体现一种激昂的精神和强烈的自信。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他们希望统治者任用得力的将官,巩固边防,使他们过上和平的生活。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的主旨,家国情怀和英雄豪情尽在其中。诗的意境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不愧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光辉顶峰,是汉字运用的典范。唐诗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爱国主义的诗篇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在现阶段用唐诗教学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非常必要。使学生从唐诗中汲取营养,感悟民族正气和爱国情怀。在唐诗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唐诗,热爱唐诗,进而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世世代代继承与发展,实现文化传承,培养文化自信。这才是我们伟大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制定并发布。

    2.3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5月。

    注 释

    ①本文系2019年吉林省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传统文化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之唐诗故事课程设计研究——以延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019ZCY223,主持人:董金荣)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②杜甫.忆昔。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05:4

    ③李白.古风(其四十六).李杜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2.36

    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杜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2.216

    ⑤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杜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2.292

    ⑥杨炯.从军行。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07.292

    ⑦王维.使至塞上.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341

    ⑧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383

    课题项目:2019年吉林省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传统文化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之唐诗故事课程设计研究——以延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019ZCY223),主持人:董金荣

    (作者介绍:董金荣,毕业于延边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现就职于吉林省延吉市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与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