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业服务山区脱贫攻坚要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力度空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所有贫困县要脱贫摘帽。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做出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一场针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

    四川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88个贫困县,面积超全省的三分之二,全部处于山区。而林业是山区的主要资源,对山区农民来说,林业是他们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近年四川省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服务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林业大省的四川而言,农民通过林业产业获得的收益占比十分低下,与发达省(区)相比差距明显。四川林业产业服务精准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龙头引领 山区农民增收有路

    从近年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林业产业基地逐年扩大,林业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明显。以宜宾市为例,到2016年末,该市各类林产业基地达到50万公顷,按照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求,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6万公顷,以不足1/3的龙头企业,引领全市竹产业、木材加工业,特色经济产业、生态旅游业、苗木花卉业、野生动植物繁育等六大产业快速發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超过1000个,促进全市林产业加快发展,全市林业产值达165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经济收入1450元,较“十一五”期末增加734元,增长102.5%,林业收入实现了翻番目标。

    特别是位于大巴山南麓的渠县,该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基地”的办法,由龙头企业——渠县屏西盛果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种植核桃,农户将土地流转费入股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将农户的股金交给公司,公司每年按核桃总产量的18%分给农户作为股金收入,公司全额投入基地建设费用,进行市场化运营。目前已发展2万余亩标准化核桃种植基地,覆盖贫困户705户,贫困人口1672人, 贫困人口在基地打工,每年打工者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前景可观,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以雅安市天全县为例,天全县确定的打造“50万亩二郎山竹海”的战略目标,截至2015年已经基本建成,并形成基地-加工的产业链条,引进了和神竹业,增加了竹产品附加值。在林产品加工产业方面,该县重点培育发展工业原料林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茶叶、猕猴桃、中药材、山葵等为主的立体林业种植基地等林业及相关产业基地,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蓝公府、中天地、信诚林业等加工企业,促成全县林业的生产加工产业链条框架形成,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此基础上,近年四川林业培育了以森林旅游、森林休闲、健康养身为龙头的产业企业,带动了“林家乐”“森林人家”“森林康养”为补充的生态旅游产业。2014年四川林业第三产业产值达662亿元,仅次于湖南,居全国第二位。2015年对全省15个林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县的监测结果显示,林业旅游业3231万人次,同比增长25%;每人次平均消费285元,旅游收入392亿元,同比增长24.2%。

    产业扶贫 突出问题待解

    ——林业扶贫政策支持针对性不强。四川现有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大都在山区,这些山区县有85%的后备土地资源大多适用于发展林业产业。但国家对这些山区缺乏有针对性的林业产业扶贫政策。目前,四川省对这些山区单位林地面积投资额仅1092元/公顷,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8%。如此少的固定资产投入,很难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林业产业的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是对林业扶贫产业单个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山区贫困县区林业产业往往是农民脱贫的基础或第一产业,且经济效益相对低、科技含量不高,需要更多产业和科技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林业扶贫产业的价值链短,基本停留在第一产业环节。主要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

    ——林业扶贫资金不足。四川盆周山区,由于在重点林区县与贫困县高度重合,贫困区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建设需要资金,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也需要资金。全国扶贫重点县的扶贫资金中,林业仅占11.5%。

    ——林业扶贫人才奇缺。贫困地区多在边远的盆周山区,交通不发达,远离中心城市、林业科技扶贫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对贫困户联合致富起示范带头作用的特色经果林,优良种植苗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缺乏科技帮扶环节和相关技术的培训和传授。

    做强林产 山区脱贫可期

    “十三五”是全面奔康的决战期,脱贫攻坚的重点在山区、难点也在山区。对于四川山区来说,唯有通过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脱贫奔康,才是山区脱贫的根本路径。

    ——做好产业规划,优化林业产业布局。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依据龙头企业、跨区域产业集聚地、林业产业园区、林业产业要素交易机构和专业展会五大载体,坚持推进各类资源型基地建设,提高四川林地产出。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一是林业产业一、二、三产业集群都应明确2-3家龙头骨干企业,省政府对其重点扶持,鼓励和指导;二是推动林业产业的中小企业转型,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特色林业企业在全省林业扶贫攻坚工作上推广;三是优化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加快四川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建议在川西、川东北生态功能限制开发区内,组建2—3个国家级公园。“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建立国家公园是成功处理生态系统和资源保护利用的成功实践,可以在上述区域的重点国有林场先行先试,为四川省在生态保护和利用在体制上创新提供经验;四是为适应我省森林旅游飞速发展,建议省林业厅下设“森林旅游管理中心”。

    ——加强林业产业补贴导向性,改善投资环境,减少行政审批。一是提高补贴的连续性,导向性,由造林补贴为主向抚育管理补贴倾斜;二是在林权抵押贷款中扩大经济林贷款,尽快推进对经济林的保险和保障措施;三是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战略考虑建议将木本粮油纳入国家农业粮油生产补贴的范畴,使从事木本粮油生产的农户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国家农业补贴,提高补贴标准,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

    ——扶持林业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林业产业集群是今后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由政府主导林业产业集群规划布局和功能定向,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科技等部门协同采取有效举措,鼓励和扶持中小林业企业快速发展。一是提升重点林业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向林业产业的“专精特新”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省市林业科研院所、林业产业协会的推动作用。目前应首先是以提高林业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和打造区域品牌上下功夫(如支持对龙头骨干企业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政府应支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聚优质服务资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鼓励各类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训机制,开展集群内“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四是政府应对林业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技改或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及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应优先给予支持。

    ——引导企业提升林业产业升级换代能力。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协作创新网络。一是在政府引导下,建立林业产业集群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二是在政府引导下,创新资源向集群集聚,积极参与东部沿海地区林业产业承接,技术引进,提升产品质量。同时,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林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西部重点林业产业特色产业基地。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一是以四川林业产业协会为中心,建立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二是以四川省林业培训部门为中心,建立健全林业产业集群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特别是加大集群内“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由省林业人事部门,组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编写《林业产业技术培训教材》。

    ——落实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重点是加强和改善林业产业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改变林业信贷服务缺失和过度依赖政策性投资的现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林业产业的政策。同时,要提高商品林保险保额,以避免林农因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损失。要强化林权抵押贷款扶持力度,使更多农户通过林业贷款,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让农民通过林业产业扶持,尽早脱贫奔小康。

    ——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贫困山区补偿标准。林业服务山区精准脱贫事关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只要我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认真执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完善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林业扶贫动力和活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融入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共建共享格局,强力推动林业产业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就能最终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确保山区县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