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使小学语文教学焕发魅力

    姜文娜

    信息技术是新型的教学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但能优化教学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一、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活感官,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需要的内容制作出实用的课件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它能改变原来枯燥的文字呈现形式,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直观而生动的效果。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见圆明园的样子,虽然课文中已有介绍,但是学生的想象空间有限,而通过播放课件,将一个流光溢彩、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图文并茂,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动感的画面,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形象思维的升华,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二、信息技术教学识字,生动活泼,有情有趣

    记忆字形的音、形、义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将来步入文学殿堂的基石,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记忆汉字的字形既是識字的重点也是识字的难点。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得很吃力,多媒体教学课件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集成性、交互性,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观察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创造、指导”的课堂中学会学习。如在教学形声字时,我首先让“包”字出现屏幕上,然后加上不同的偏旁并进行闪烁,接下来是“包”字变成红色,这样一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同是一个“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意思就不同了呢?这些新字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一边让学生思考,一边再播放一些插图动画,这样,教学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真正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很快就掌握了字音、字义和字形。

    三、信息技术解决难点,形象直观,事半功倍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詹天佑》一文虽然感人,能激起民族自豪感,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加上一些专用性词语,学生理解有难度。为此,教学中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张“京张铁路图”,引导学生理解“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进而认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同时出示“给诺索夫夫人的信”,让学生理解詹天佑临危受命的执着、豪迈、无畏。再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詹天佑为了缩短工期而想出的不同施工方法。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其方法的精妙,使学生从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杰出、爱国、伟大、智慧、敬业。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静为动,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去探索研究,使学生们在声、形、色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魅力。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