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儿童博物馆

    倪琳

    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为儿童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操作机会的场所。南京市第一幼儿园曾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游戏精神观照下儿童博物馆的园本建构”的带动下,利用幼儿园环境与资源研究开展博物教育。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教师也在参与幼儿园博物馆的创建及对博物馆主题活动的指导中不断生成教育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如今,他们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游戏精神观照下幼儿园博物馆课程的开发研究”的课题,探索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和拓展的路径,实现家园、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幼儿园课程的深入发展。为此,本刊以专辑的方式刊发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大家提供课程研究的新视角。

    相对于正规的教育机构——学校,博物馆虽是非正规的教育机构,却具有研究、教育、欣赏等各种独特的价值。近年来,在我国,博物馆的教育價值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有的幼儿园也通过创建园内博物馆或依托社区博物馆尝试开展博物教育。我园在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指导下,一直尝试在幼儿园进行儿童博物馆的开发与研究,并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让幼儿在收藏、陈列、探究、体验中学习与发展。

    一、博物馆课程的基本理念

    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为儿童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操作机会的场所。鉴于幼儿发展和认识的特殊性以及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我们在建构博物馆课程时以培养幼儿“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十六字的“博物意识”为目标,引导幼儿广泛感知客观世界和人类文化,在丰富、适宜的材料和环境的支持下,自主、积极地观察、感受、体验和探索,从而获得鲜活、完整的经验。

    鉴于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我园构建的儿童博物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幼儿的参与性。幼儿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者,而是操作者,甚至是博物馆的设计者和维护者,是博物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园的儿童博物馆不是一个简单呈现和展览物品的地方,而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二,重视在活动中将生活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教师不只是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还为幼儿创造使用工具和材料的机会,以便幼儿获得更加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第三,整合园内外资源。我园充分运用园内、家庭和社区资源,力图探寻和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资源,从而保证博物馆课程有质量地实施。

    二、博物馆课程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建设儿童博物馆,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呈现一些具有重要博物价值的事物、现象,供幼儿观察、操作、探究和欣赏。我园的博物馆课程依托园本课程的框架进行建构,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实施,包括班级和园级博物馆活动两个实施途径。比如,在班级里,我们建构了“玩具博物馆”“纽扣博物馆”“盖子博物馆”“盒子博物馆”“爬山虎博物主题”“芭蕉博物主题”等。园级博物馆是对班级博物馆的提取、整理和加工。我们把成熟的班级博物馆中的部分经典主题活动引入到园级博物馆中,让更多的幼儿分享,如纸博物馆、线博物馆;同时把在班级博物馆中因空间不足而无法深入开展的主题活动引入园级博物馆,如根博物馆、恐龙博物馆。

    我们选择博物馆课程内容的依据主要是我园“三叶草”课程中预设的主题。“三叶草”的含义是健康、快乐、智慧,这是我园对幼儿的期望,也是我园的培养目标。在“自然、多元(文化多元)、亲历、成长”的课程理念支撑下,我园主要依据自然、社会、文化这三条线索来开展领域活动、主题活动、生活和游戏活动。在确定博物馆课程内容时,我们依据现有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审议,拓展园本课程中预设的主题活动,突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操作。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尝试。

    我园博物馆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以纸、线、盖子等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用品为研究对象构建儿童博物馆,创设或还原生活场景,引领幼儿充分地探究、体验。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对于生活活动的需求,又让幼儿在进一步感知与真实体验中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比如,在大班纸博物馆主题活动中,我们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生活中的纸”入手,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我们每天都会用到哪些纸?纸到底有多少种?纸从哪里来?造纸是用什么材料的?随着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纸博物馆主题活动逐步推进。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伴随着幼儿的操作体验与自主探究。随着问题的逐个解决,纸博物馆主题活动的内容也逐步丰富起来。又如,幼儿在接触各种游戏辅助材料时,对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盖子和盒子产生了兴趣。他们发现盖子有好多种,各种盖子的打开方式不一样;他们发现盒子有好多不同的材质做成,也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什么感兴趣、想知道什么、不明白的是什么等问题便是在开展博物馆主题活动时需要研究的,开展博物馆主题活动的过程就是逐步解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问题的过程。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目标之一。我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园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丰富的自然博物馆,园里不同时节、种类的植物都为幼儿开展自然博物馆主题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幼儿参与种植、管理、收获,这些方面的经验都具有重要的课程意义。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幼儿园丰富的自然资源,研究了幼儿园里的爬山虎、银杏、芭蕉等植物,带领幼儿对植物进行一系列的观察、探究、管理等活动,让幼儿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增强探究能力。我们还创设了园级根博物馆,供幼儿在更大的空间里展示、探究各种植物的根及其功能。

    我们重视引导幼儿感受博物馆主题中的文化元素或研究物品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次,中班孩子正在筹备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我们便加入博物教育,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文化资源,带领孩子们参观南京的奥林匹克博物馆,让孩子了解奥运会的发展历史,认识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感受奥运会所传递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孩子们把从奥林匹克博物馆中获取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运动会中,成立了各个研究小组,分别研究运动会上的比赛项目、比赛规则、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运动会的场地布置等,成功地组织了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运动会。还有一次,在大班纸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收集、分享,借助南京博物院的资源,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纸,了解了纸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感受到不同的纸的来源、种类、用途、工艺等。孩子们从中获得了广泛而多样的经验,初步感知了纸的文化,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最初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此外,我们还以东西方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建构了以文化为线索的博物馆主题活动。幼儿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感受民间艺术及国外经典艺术。比如,开展民族服饰、建筑等主题活动,体会各国的民族风貌;开展新年、元宵等“节庆”主题活动,感受中外不同的传统习俗;从“京剧”主题切入,领略我国的戏剧艺术。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丰富的博物馆主题活动内容拓展了课程的范围,丰富了课程的内容。

    三、博物馆课程的实施要点

    1.开展课程设计

    计划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在博物馆课程设计阶段,教师们借助幼儿园已积累的活动资料,选择几个可供班级开展的博物馆主题活动,然后根据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兴趣点,考虑现有的可用资源,经年级组讨论后,大致确定最终要开展的博物馆主题活动。之后,教师通过不同层面的头脑风暴,将幼儿和家长都纳入班级博物馆主题活动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决策中,不断丰富和改善博物馆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中班盖子博物馆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需要以及内容是否适合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该主题可能涉及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然后通过家长会、微信平台等方式向家长作介绍,听取家长的意见,吸纳家长好的建议,了解家长能够提供的资源,最后与幼儿一起通过讨论确定了围绕盖子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想提什么有关盖子的问题,准备以什么方式收集各种各样的盖子,等等。幼儿对这些内容有讨论权和决定权,教师鼓励并引导幼儿根据需要生成新内容,倾听幼儿的表达,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并帮助他们记录下来,如收集什么、怎么分类、如何陈列等,让幼儿在思考与行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因此,教师、幼儿、家长都是博物馆主题活动的设计者,活动内容是可以伴随着幼儿问题的不断生成与经验的发展逐步建构的,是可以伴随着教师对该主题的不断思考逐步调整的。这样的博物馆课程设计充分调动了教师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班级博物馆主题活动的内涵。

    2.伴随课程审议

    课程审议是通过集体智慧对博物馆主题活动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商议并作出选择和决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思维导图中列举的活动并不是博物馆主题的最终活动,最终的活动需要经过课程审议来确定。为此,我园形成了“园级——年级——班级”三级审议:由幼儿园教科室成员和核心骨干教师组成的核心组进行博物馆主题的阶段性审议,旨在帮助教师解决观念和知识上的问题;年级组不定期进行小组审议,梳理研究进程,研讨和解决一些技术和策略层面的困难;班级审议最重要的一步是先和幼儿共同审议,把要做的事讲给幼儿听,看幼儿有没有兴趣、对什么感兴趣、是否明白要做什么。然后,教师在不同阶段和幼儿一起对活动计划和活动策略展开讨论,形成开展活动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例如,“春天”是我园自然博物馆中的一个经典主题活动,小中大班都会进行。在一次课程审议中,教师们提出了问题:从小班到大班,孩子们一直在观察春天、研究春天,如何体现孩子经验的连续性?如何充分利用我园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帮助孩子建立新的经验?经过园级课程审议,我们重新梳理出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小班的活动是“春天来了”,孩子们密切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多感官感受春天里最明显的自然变化;中班的活动是“找春天”,孩子们在天天生活的幼儿园里找春天、说春天、画春天,发现各种花开了,草绿了,春天就在幼儿园里;大班的活动是“花园里”,孩子们聚焦春天里幼儿园的各种植物,持续深入地观察记录,广泛感受多种植物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对季节变化的认识。

    在不断审议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不论是哪一级的课程审议都是针对博物馆主题活动中的问题展开的,只有不断进行研究,才会有审议的需要,才会有审议的议题。同时,也正是不断开展的审议推动着博物馆主题活动的进程。

    3.培养博物意识

    幼儿园建构儿童博物馆,开展博物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即“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这一目标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充分体现在我们的博物馆主题活动中。

    首先,幼儿在博物馆主题活动中通过对广泛多样的事物的关注,借助多感官、多通道的感受、体验和操作,拓展视野,产生探究的热情,感知客观世界和人类文化,从中获得广泛而多样的鲜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养成对更多事物“广泛关注”的意识。例如,在开展线博物馆主题活动时,我们采取了幼儿个体收集、班级收集和全园收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即幼儿自己从家里收集,班级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全园以“博物小站”的形式发动家长、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最后陆续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线,如软软的棉线、硬硬的電线、粗糙的麻绳、漂亮的毛线,还有网线、包扎线、丝线甚至医院做手术用的线。线的多样性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给他们带来了惊喜,激发了他们极大的探究热情,使他们感受到了线与生活、学习、娱乐等密切相关。此外,我们还和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盒子、盖子、纸、纽扣、工具等,通过引导幼儿对广泛多样的事物的关注,拓宽幼儿的视野,让幼儿获得广泛而鲜活的经验,感受收集所带来的快乐。

    其次,在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深入观察能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吸引他们去不断地感知和发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大班纸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幼儿的“造纸之旅”就是一次特别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幼儿在收集纸的过程中对纸从哪里来产生了兴趣,萌发了造纸的愿望,他们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寻找各种树皮、树叶等来造纸。经历最朴素的探索后,他们觉察到自己造的“纸”和真正的纸有很大差别,便寻求家长的帮助。在亲子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纸浆”又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教师决定支持他们对纸浆的探索,孩子们采访了幼儿园里的“造纸专家”(已组织过纸博物馆主题活动的教师),经过多次操作体验,总结出了操作的口诀,成功做出了纸浆。这一轮从觉知到探索到查证到运用的深度学习,充分体现了博物馆主题活动的内涵。

    再次,幼儿在博物馆主题活动中拥有自主成长的空间,能够静静地倾听和欣赏,逐步养成专注投入的学习品质。例如,在自然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爬山虎进行了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充分感受不同季节中爬山虎叶子颜色、数量的变化;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研究爬山虎攀爬的秘密和爬行轨迹;亲自种植爬山虎,等待它的生长变化……一年的持续观察与研究,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轮回,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最后,在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幼儿的兴趣、需要、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在体验和动手操作中自发生成问题,并循着问题的线索积极探究。例如,大班工具博物馆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设想孩子会收集哪些工具、什么是孩子感兴趣和想研究的工具、孩子会如何研究等,接着组织孩子收集各种各样的工具,供孩子充分了解和探究。有一天,保育老师因为挂壁扇的螺丝松动急需工具加固,但面对活动室里的一大堆工具无从下手。这时,眼尖的孩子迅速帮她找到了螺丝刀。这引发了孩子们要给工具分类的想法,他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将工具分成了厨房类、清洁类、学习类、修理类这四大类,并通过举手表决首先研究清洁类工具。于是,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使用清洁工具的机会。在分享与交流中,一个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出现了:清洁工具好像都有把子,为什么都要有把子呢?教师敏感地觉察到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的价值。没有把子的工具可以使用吗?经过讨论和实践,大家一致认为,把子很重要,让我们的清洁工作更方便;人很聪明,是人发明了工具,工具是为人服务的。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产生了新的疑問:那最早的工具是什么样的呢?利用周末,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了南京博物院。就这样,孩子们感受着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更加持久,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探究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发现问题、操作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几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幼儿园中儿童博物馆的开发绝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所的建构,它是“馆”但不拘泥于“馆”,它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对于促进幼儿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园本课程的完善都有积极的作用。博物馆课程体现的正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倡的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精神。幼儿在一个个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参观、体验、操作,在真实的场景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培养了博物意识,促进了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参与儿童博物馆的创建及对博物馆主题活动的指导中,不断生成教育智慧,转变教育观念,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幼儿园在儿童博物馆的建构过程中既渗透了园本文化,又较好地利用了园内外的有关资源,开发了新的课程资源,完善了园本课程,促进了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