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广播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刘智力 汤一亮

    【摘要】广播作为对农宣传的重要阵地,应勇于担当责任,充分发挥优势,创新宣传报道,推进融合传播,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彰显自身价值,积极发挥作用。本文以中国乡村之声的实践为例,分析广播媒体对农传播的独特优势,提出从加强对农广播人才培养,增强贴近性,提升传播力,打造精品广播节目,适应新格局、把握新规律,积极推进融合传播等几方面,强化和突出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对农广播 优势 助力 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實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离不开相关部门、行业乃至社会各界的协同推进,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干部群众的奋发作为,同时也需要媒体的助力推动,宣传党的政策,凝聚各方力量,营造良好氛围。

    广播作为党的喉舌和重要宣传阵地,作为深受农村受众欢迎的媒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要充分发挥传播优势,积极加强宣传策划,努力提升报道水平,并不断拓展渠道、创新方法,为推进乡村振兴助力。

    一、广播媒体具有对农传播的独特优势

    (一)发挥广播在农村地区的传播优势,做好政策宣传与解读

    中国有13 亿多人口,近一半在农村,农村人口是广播媒体重要的受众群。广播接收方便、伴随性强、获取信息成本低、语言通俗易懂、无须阅读文字,这些特点符合农村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和需求,而广播的覆盖优势也使其可以到达更为广泛的人群。另外,各地实施多年的广播“村村响”工程,将大喇叭直接安装到村头、田间,小音箱安放到农家院落,时时响起,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播放农民喜爱的节目,所起的独特作用是报纸、网络等媒体无法替代的。

    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消息第一时间通过电波传递给了广大农民群众,在很多农民群众为之振奋的同时,随之而来也有其十分关心和需要了解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会给农民自身带来哪些好处?这一战略怎样实施?作为参与者、受益者,他们又该做些什么?这需要媒体不仅要及时传播消息,还要进行深入的解读,为广大农民讲明白、说清楚。广播要发挥自身快速、便捷、权威的特点,及时跟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农民群众答疑释惑。

    例如,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提前策划,开设了《乡村学习录》《三人话三农》《乡村振兴新时代》等专栏,推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指南在此!这五句话20个字要这样理解》等专题,第一时间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权威专家,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涉农内容进行系统解读,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入解析,让党的政策及时有效地对接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节目播出后,听众纷纷留言,为乡村振兴战略点赞,并表示“听了广播,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以后更有奔头了”。

    (二)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广播惠农面对面

    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大、公信力强,一直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多年的发展,也使得广播媒体拥有权威高端的专家资源和较强的动员组织能力。除了制作传统的节目之外,广播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权威农业专家、政策专家的讲台设置到田间地头、村民家门口,并组织文艺工作者走进农村,以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解读党的政策。另外,广播还可以搭建公益平台,连接城乡,服务农民。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中国乡村之声创新政策宣传方式,联合全国多家省级对农广播,并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三农”专家,组成“全国农广小分队”,深入各地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进农村”活动。从2017年11月到2018年3月,小分队先后走进河北、天津、内蒙古、宁夏、湖北、安徽、福建、广西等8个省区市的数十个村庄,通过面对面交流、互动问答等方式,宣传解读十九大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内容。每到一处,小分队都提前研究当地的地域特点、发展状况和农业特色等,摸准当地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关情况,抓住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以提高宣讲的针对性、贴近性。另外,小分队还对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三农”的内容进行了摘编,并附上专家解读,印制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三农”要点全知道》宣传册,在宣讲现场发放。为丰富内容,活跃形式,活动邀请文艺工作者、医疗卫生专家等一起下乡,为当地群众送服务、送欢乐。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政策宣传方式,受到农民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活动通过广播和新媒体平台推送后,听众、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不少听众还发出邀请,希望小分队能走进自己的家乡。有网友说:“广播惠农进万家,让寒冷的冬季变得暖意洋洋。广播人不忘初心,传递对农情怀,为你们点赞!”

    (三)以直播为载体,借力全媒体传递“三农”声音

    现场直播是广播媒体重要的节目形式和传播手段,快速、生动、现场感强,是广播的又一传播优势。通过把直播节目放在特定现场,以直接传递现场声音信号的方式,可以让听众如身临其境,听到来自最基层一线的声音,也能让中央的思想、政策和基层群众的心声融合共鸣。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中国乡村之声就策划组织了一场特别直播《长江岸边新橘颂》,这场直播充分体现了广播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使命感、责任感,也体现了广播媒体快速反应的能力和优势。同时,直播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扩大了传播力、影响力,

    《长江岸边新橘颂》紧密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展现新时代“三农”发展新面貌,主题鲜明,时效性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直播立足融合传播,进行一体策划,新媒体优先意识明确。在广播直播开始前半小时,视频直播已经开始,吸引了很多线上用户。为了确保新媒体直播效果,节目在选址、现场布置等方面都兼顾视觉效果,做到了既好看又好听。直播推广和互动也利用了新媒体平台。此外,节目还因地制宜,调动了直播当地196个乡村大喇叭同步转播,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强化和突出广播对农传播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对农广播作为解读“三农”政策、传递“三农”声音、讲述“三农”故事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也需要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思路,体现新变化,打通新渠道,以进一步打造和强化广播优势,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对农广播人才培养

    做好广播对农宣传,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十九大报告在谈及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工作队伍”。这里所说的“三农”工作队伍,不仅仅指涉农工作部门的人员、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才等,同样也包括为“三农”事业鼓与呼的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广播采编播队伍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对农广播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学习,知行合一,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忠实传播者。对农广播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做好宣传报道,同时不断加强对“三农”政策的学习,将乡村振兴战略了然于胸,并善于将中央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呈现于笔端,这样才能不辱职责使命,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忠实传播者、“三农”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了解“三农”,与时俱进,做涉农报道的有心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交易方式以及农村的面貌、农民的诉求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农广播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加强观察分析,精准地抓住“三農”问题的实质,在报道中不说外行话,在做出判断时理性从容,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把握媒体发展规律,做勇于创新的开拓者。对农广播人要及时把握传媒格局的发展变化,了解受众和用户的接收意愿,特别是深入了解农村干部群众的需求,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和渠道,根据他们的需求来策划制作节目,并在他们经常接触的平台上进行推送,以提高针对性和到达率。

    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做肯吃苦、作风硬的对农广播工作者。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是对农广播工作者最宽广的舞台,是“三农”新闻的源头活水,要坚持“走转改”,深入调查研究,写出刻录时代脉搏、反映基层心声、触摸民情冷暖的好作品,避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采访报道。

    (二)增强贴近性,提升传播力,打造精品广播节目

    节目是内容的载体。好的对农广播节目必然是能与国家“三农”事业同频共振、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作品,这样的节目也必然会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提升对农广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可以有针对性地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打造精品节目。

    1.坚持深入基层,扎根泥土,打造“接地气”的好作品

    优秀的新闻作品、受众喜爱的节目都来自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深入了解“三农”,真切感受“三农”,才能与农村干部群众心连心。对农广播编辑、记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走进乡村,扎根泥土,扑下身子,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这样才能采写出“接地气”的精品节目。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中国乡村之声加强策划,相继推出了《思想的力量——深刻变化看“三农”》《总书记的“三农”足迹》《中国乡村调查——站在潮头看振兴》《红色地基》《大山深处扶贫人》《美丽中国的生态力量》等一系列报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把话筒对着农民群众,用来自基层的声音去表达,用基层的实践讲道理,因为“接地气”,所以“聚人气”,受到了受众的喜爱。

    2.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效果导向,提高节目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广播助力乡村振兴要坚持问题导向,利用记者可以深入基层、深入采访的优势,及时发现“三农”领域的新问题、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新情况,为决策机关提供参考,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并通过宣传报道,积极推进问题的解决。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乡村之声推出了系列专题节目《乡村学习录》,面向农村受众,邀请权威专家,分门别类解读十九大报告中的涉农内容,到目前已播出《振兴乡村要脚踏实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脱贫攻坚倒计时,硬骨头怎么啃?》《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战斗堡垒》等30期内容。这些报道从农村干部群众的关切出发,深入浅出地引领他们学习中央精神,为他们解答乡村振兴实践中面临的困惑与疑问。

    在注重问题导向的同时,还要有实践导向意识。做好“三农”报道,助力乡村振兴,要把握农村社会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善于发挥实践引领作用。比如,善于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宣传扎根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绿水青山的守护人、邻里互助的热心人,等等,树立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分享“身边”经验,带动“身边”实践。

    宣传报道,重要的是把握好时度效。“三农”工作点多面广,地域差异、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带来一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面对问题做报道时,对农广播工作者特别需要立足大局思考,体现大局要求,客观分析局部和整体、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切实把握好宣传报道的效果;必要时还要善于主动设置议题,以有效地引导舆论。

    3.坚持贴近农民群众,创新话语方式,讲好“三农”故事

    广播之所以被受众所喜爱、所信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贴近性,亲切有个性的主持人和有针对性的节目是对农广播贴近性的具体体现。对农广播要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成为不可替代的传播渠道,就要做到说农民话,让农民说话,讲好“三农”故事。

    中国乡村之声于2014年8月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农民中选招组建了农民观察员队伍,让农民做观察员,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民的声音能更多地通过广播表达出来,让他们说自己的生活、故事、观点、希望,从农民的视角来观察农村的政策落实、发展变化。实践证明,农民观察员们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音乡韵的确传递了最基层农民的心声,通过他们的参与、连接、互动,中国乡村之声的节目更多来自农民、贴近农民、服务农民,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

    4.坚持创新节目内容形式,更好满足农村受众的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结构、格局的变化,农民群众对广播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不断创新节目形式,是对农广播吸引听众并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乡村之声《举案说法》节目是一档对农法制类节目,为更好地适应受众收听特点,从2017年起改变了过去每天一个小时的大段直播的方式,将节目切割为《谁是谁非》《案例聚焦》《律师在线》《法制今天看》几个板块,每个板块节目内容精炼了,时间缩短了,且都适合做成新媒体产品通过微信、微博传播。从新媒体平台上受众的留言和反馈来看,改版后,粉丝量明显增长,留言和互动更多了。

    (三)适应新格局,把握新规律,积极推进融合传播

    当前,媒体进入了融合传播时代。传播格局发生了变化,受众群也发生了转移。要坚定“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的宣传理念,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使用的移动终端上接触用户、引导用户,不断扩大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力、引導力、影响力、公信力。

    1.创新理念,开拓思路,优化内容产品,扩大抵达用户的渠道,打造全媒体对农广播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广大农村受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广播、看电视这些信息获取的渠道,网络新媒体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农村地区,成为农村受众重要的信息来源。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36.5%。因此,广播不能只固守着电波这一个传播渠道,而应积极调动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平台,优化和创新节目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使其不仅适应广播传播,同时更适用于新媒体传播。

    例如,中国乡村之声2017年策划的《家书》系列大型公益活动,不仅将新媒体的视频直播,微博、微信等各种手段和元素融入到公益活动中,在保持了广播媒体固有的传播优势的同时,又将各种社会力量、资源吸纳融合进来,引导全社会及公众参与,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把握对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建设线上线下社群,发挥意见领袖和农村带头人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特别是手机终端在农民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农村受众的集群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除了文化程度、性别、地域特征等基本的集群划分之外,对新媒体形式的偏好、个人喜好、需求、群体归属感等也成为增强受众黏性的重要因素,媒体可以借助意见领袖、农村带头人的力量,通过建设线上线下社群,来扩大广播的传播影响,更好地引导舆论。

    2017年中国乡村之声与“今日头条”“云种养”、一亩田农业网、吾谷网等在农业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10余家网络媒体,组成对农媒体联盟,在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时,所有媒体成员共同发声,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形成最广泛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再如,中国乡村之声的《小小靓科技》栏目,定位于农业科技科普类新媒体节目,建立了自己的QQ用户群,每一期节目结束后,都会将农业科技内容在群内发布,引发群成员的关注和讨论,有效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有些科技成果还直接被QQ群成员引进,转化成了农业生产力。例如《这个白菜变紫了,每公斤竟能卖到11块!》,这期内容在群内传播后,群友在QQ群内可以直接和专家交流,获得种植紫白菜的技术,直接从培养紫白菜种子的公司购买种子,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种植。可以说,《小小靓科技》栏目是中国乡村之声全媒体节目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做好乡村振兴的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要求:“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对农广播作为一直以来坚守对农宣传阵地的排头兵,更应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创新内容形式,拓展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辜负这个生机勃勃的新时代。

    (本文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