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足音 砥砺前行
周瑜 陈天航
四十年改革春风浩荡。创办于1953年10月,深深扎根在汉源山区、大渡河畔的汉源县农村信用社循着四十年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砥砺前行。40年来,通过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和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汉源农村信用社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农行代管到自成体系,从创立初期的“挎包银行”到今天的现代农村合作金融企业,已发展成为汉源县一支强劲的支农主力军。
截至2018年10月末,该社各项资产总额686757万元,较行社脱钩时1996年末资产总额36575万元,增长1877.67%;各项存款余额615152万元,较行社脱钩时1996年末存款余额20598万元,增长2986.46%;各项贷款余额254459万元,较行社脱钩时1996年末贷款余额11040万元,增长2304.88%,存、贷款总量均居全县银行同业之首。
扎根“三农”,发挥主力军作用
——优化结构调整,助推产业发展。汉源农村信用社自成立起,坚持合作制原则,支持农村、农业和农民,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壮大起来的汉源农村信用社持续加大了“三农”支持力度,特别是针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趋势,积极主动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贷款净投放一直占县域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总量的70%以上。在信贷资金投放中,重点支持了九襄-大田-富庄金花梨、蒜薹果蔬基地、清溪-建黎-西溪花椒基地、富林-大树-万工-市荣和皇木蔬菜生产基地、小堡蚕桑基地的建设,并加大对相关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领域的资金投放和畜牧养殖业的信贷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汉源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专注小微实体,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对接县域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支持与城镇化紧密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小微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支持了一批县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其中较典型的有汉源县移民建设之需的配套重点项目——四川泰昌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贷款;同时,面对因瀑布沟电站淹没区内大量工业企业的迁复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汉源联社以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资产和在建设工程作抵押,办理预抵押登记,发放项目贷款,支持了九襄甘溪坝食品工业园区内汉源县永丰和食品厂、汉源县长行食品厂、四川黎红花椒油厂、汉源县味佳食品厂、四川省汉源缘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迁复建设;汉源农村信用社还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壮大和发展了如汉原化工总厂、汉源有色金属总厂等一批规模以上民营企业。
——简化贷款手续,支持瀑电建设。汉源县是唯一“灾区加移民县城”,因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的汉源瀑布沟水电站建设,汉源县城需整体搬迁,涉及淹没区内的移民达到10万人。2008年7月,汉源联社简化贷款手续,制定了《城镇职工建房贷款的管理办法》,推出了“安居乐”住房贷款,对移民筹缴建房款不足部分给予信贷支持。仅2008年就发放新县城集资建房贷款2960万元,2009年又累计发放新县城各迁建集镇移民住房贷款4700万元。
——支持灾后重建,勇担社会责任。2008年“5·12”地震后,灾后重建三年来,该社累计发放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贷款12431万元,其中一般农户农房重建贷款2717万元, 特困农户灾后重建房贷款1666万元,企业恢复重建贷款8048万元。
2013年“4·20”芦山地震,汉源联社制定了《‘4·20灾后重建设操作实施细则》,依据受灾对象清单及时发放重建房贷款。10月16日,发放首笔“4·20”灾后农户重建贷款,截至2017年8月,共计发放“4·20”灾后农户重建贷款4217户,金额17613.67万元。
2016年9月21日,按照中央精准扶贫工作相关部署,汉源联社向贫困户胡成均发放第一笔扶贫小额贷款,截至2018年10月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686户,贷款投放6307.5万元,覆盖汉源县全部63个贫困村,信贷投放量为全雅安市金融系统之最。
破冰探索,当好开路先锋
——产权改革,激活“一池春水”。按照《公司法》对法人治理的相关要求,积极构建新的法人治理架构,健全法人运行机制,完善协调机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符合現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改革稳步进行,2014年12月,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引入雅安农商银行战略投资入股,增资扩股金额59,586,585元,持股比维持为40%。至2018年10月末,股本总额为187,844,992元,总股本构成为新增股东主要由职工股股本和法人股股本构成。
——政策助力,开启“机遇之窗”。始终把握国家扶持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汉源联社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功能,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了票据兑付、财政扶持、税务减免等专项政策,借助机制转换与自身努力,积极化解历史包袱,初步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同时,向人行申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基础成员,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加速进程下的竞争与挑战。
——管理转型,紧跟“时代节拍”。转变经营管理机制,以客户为中心,按照业务经营专业化、运营管理集中化要求,推动管理向扁平化转型,实现对客户“一站式”服务;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完善履职平台,充分发挥理(监)事会和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指导引入经济资本理念,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建立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强化资产负债结构管理;转变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和外延式增长方式,以推进战略转型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信息化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新模式。
普惠金融,打造“民生工程”
——坚持科技兴社,推动业务发展。全面实施“科技兴社”战略,不断完善创新“三农”服务体系,构建打造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农村信贷支持平台和农村代理业务平台。2001年,汉源联社营业部接通单机版的汇兑系统电脑,用于接收各类跨行汇兑业务;2007年7月28日,SC6000系统上线,所有网点均接入大小额系统,并通过农信银系统进行全国农信的通兑。多年来,陆续推出移动金服平台、多功能智能清算平台等便民服务创新项目;成功上线管理会计、客户关系管理、流动性管理、产品定价等业务精细化管理系统。
——坚持惠农兴村,延伸服务“触角”。以“农信卡”为依托,以“转账电话”为载体,以“农家店(超市)”为网点,以“信息员”为主体,精心优化乡镇网点布局,打造村组服务平台,构建“三农”金融服务站。截至2018年10月末,全县镇乡行政村和社区共计安装EPOS机(电话支付终端)231台、POS机290台(非NPOS) 、ATM机63台;构建起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等立体化、多渠道服务体系。
——坚持资源积聚,打造人才队伍。汉源农村信用社在农行代管期间,采取委托银行校培养教育、向社会公开招收录用较高文化水平的高、中专毕业生等方式提高员工素质。行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又引进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岗前培训、自学考试、脱产学习、在职函授等再教育方式,以及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考评,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严格管理,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以建章立制为纲领,抓住规范管理“牛鼻子”。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风险的理念,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为切入点,完善法律事务组织体系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体系,着力强化法人单位领导班子的法治思维;全面建立党委统筹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及程序,推动公司治理由“形似”向“神似”转变。以流程管理为依托,激活精细管理“原动力”,推进组织架构、公司治理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建设工作,全面打造现代农村金融企业。
——以风险管控为基准,严守合规经营“生命线”。坚持底线思维,严守合规经营和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红线。推进授信管理集中化、标准化,防范信用风险;推进运营集中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优化风险监督和预警,提升集中授权交易范围,强化印章和档案管理;持续提升全社合規风控水平,以案件专项治理为抓手,通过加强案件风险排查、合规管理督导,持续推进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多种措施,增强合规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推进审计体系建设,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以提升质效为目标,坚决打好不良“攻坚战”。汉源联社通过建立“一把手”负责制、领导班子成员包收制、党政监管联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化处置机制等,坚决打好打赢不良贷款攻坚战;以攻为守,坚决打好资产质量保卫战。建立了“统筹管理、分级负责、一户一策”的授信风险防控机制,并充分利用债务重组、依法清收、资产转让等多途径多手段清收化解存量不良资产,加大对诉讼保全资产的清收处置。1978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末,40年间,该社不良贷款除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外,余额和占比均随商业化和公司治理的推进,持续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