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视角下提升产业人才支撑力的路径研究
宁高平 王丽娟 巩丽娣
[摘 要] 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强化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和推进人才工作,大幅提升人才的总量、素质、贡献率,实现地方高质量的发展与人才价值发挥“双赢”。
[关键词] 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力;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唐山市社科联2020年度立项课题“唐山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路径研究”(TSSKL2020-111)、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产业优化升级背景下人才支撑力研究”(JRS-2020-03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宁高平,1978年生,男,山西吕梁人,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王丽娟,1981年生,通讯作者,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广告学。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对人才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人才争夺战”,从一线城市到县级城市都在逐级发力。谁能拥有更多人才,谁就抢占了竞争先机,赢得了发展主动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必须将人才工作摆在优先發展的位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行谋划和推进。
一、唐山市提升产业人才支撑力实践
唐山市以实施“凤凰英才”计划为统揽,坚持“五个注重”,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一是注重平台载体建设,成功引进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在唐建立研究生院或研究院,建成特邀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二是注重人才工作站建设,建立驻北美洲人才工作联络站,每年征集发布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300项;建立驻中关村引才引智工作站,开展了“创新企业走进中科院”等活动。三是注重品牌活动培育,“市长特别奖”举办三届,每年奖励业绩贡献突出人才(团队)12个;“唐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两届,每年奖励“唐山工匠”20名、“唐山技术能手”40名;陶博会人才技术交流大会举办22届,每年现场签约技术项目10余项。四是注重京津智力共享,建立京津唐人才技术项目网络市场,组织“京津冀专家唐山行”等系列活动,持续邀请京津企业家来唐举办“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沙龙”。五是注重人才服务保障,建立凤凰英才服务卡制度,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服务。以此为抓手,2019年唐山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量、技术合同交易额、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均居全省首位,有力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
二、唐山市产业人才工作“瓶颈”
与沿海先进地区比,与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目标要求比,差距明显。一是高层次人才较少,仅占人才总量的3.4%,拥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与人口及GDP总量相当沿海城市差距较大。二是产业人才稀缺,84%的博士、60%的硕士、81%的高级职称人才、41%的市级以上专家都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领域事业单位,9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集中在国有企业;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自贸专业管理人才缺乏,以5G网络建设、工业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基建”人才基本空白。三是人才隐性外流凸显,“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回唐人数仅占对应升学人数的35%左右[1]。
究其原因:一是支持政策竞争力不强。从支持重点看,“凤凰英才”计划在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小,但在博士、硕士及优秀本科生等一般青年人才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而这些群体又恰恰是亟需引进的重点。比如,在青年人才生活补助、租房补贴等政策支持上,唐山市与天津、杭州、珠海等市差距明显。从财政投入看,唐山市各类人才政策支出2亿元;珠海各级人才政策支出达18亿元,达地方财政收入的4.5%。二是产业吸附优势不强。唐山市规上企业、上市公司较少,钢铁、煤化等传统产业占比高,且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物流、工业互联网、计算机通信、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人才集聚效应尚未显现。三是企业主体作用不够。人才培养激励等机制不够健全,用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有待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上过度依赖政府投入,自身在薪酬上舍不得花钱,待遇水平整体偏低,且在人才成长发展空间上普遍缺少长远规划,希望招聘“即插式”人才,在人才储备方面也缺乏作为。四是城市吸引力不足。与先进地市相比,公共服务质量不高,难以适应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要求,城市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还不强。从2019年情况看,杭州、宁波常住人口分别净增55.4万人、34万人,天津实现专科以上青年人才净流入16.25万人,而唐山常住人口仅净增2.84万人[2]。
三、提升产业人才支撑力的政府作为
当前,唐山市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
(一)加快聚集高层次人才
一是建立健全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特别是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构建不同类型、行业、职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突出贡献人才荣誉体系,进一步释放优惠政策吸引力。当前要聚焦疫情催生的新产业和新基建领域人才、重点产业急需人才、公共卫生等短板领域人才和疫情后可能的“回国潮”人才,全面增强招才引智的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探索实行“双招双引”模式,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更大产业链上科学合理配置。三是加强与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宝坻区战略合作关系,协同制定“通保唐”人才一体化实施方案,筹建“唐山驻京人才工作站”,柔性引进京津专家及创新创业团队。四是深入实施高校毕业集聚工程,制定更加开放的高校毕业生回唐、留唐政策,不断丰富人才助力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加速海内外优秀高校毕业生向唐山集聚。
(二)大力培育本土人才
一是坚持把本土人才培养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强化区域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完善培训工作机制,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培训,强化技能教育,特别是实施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唐山企业家队伍。二是着力加强平台建设,强力推进科技产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让本土人才有更好条件、更多时间深耕专业、多出成果;完善各类人才平台管理考核办法,加强管理运营政策扶持,完善奖励和退出机制;全力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大校和“国字号”大企,建设专业化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优势产业基地。三是以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为平台,推送优秀科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本土人才”卓越成就和先进事迹;组织开展科技工作者作风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大力营造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以人才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在发达国家、国内一线城市新建海内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完善引才服务网络,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契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创新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合作模式,研究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的政策措施,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所发生的费用,可按规定税前列支;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引才主体作用,加大对紧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三是深入实施校城融合发展工程,在学科产业对接方面,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能力,实现学科专业群、科技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在协同开发人才资源方面,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基地,努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培育研发创新平台方面,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唐山产业发展向高端迈进。四是建立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密切高层次人才联系,协调解决其在唐发展遇到的问题;健全人才信息联系制度,为优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業链融合。
参考文献:
[1]祝合良,叶堂林.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康振海,李建国.河北蓝皮书:河北人才发展报告(2018—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