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略得当:打造一副匀称的“骨骼”

    曹津源

    “善于取舍,详略得当”是打造文章匀称“骨骼”的必要条件。详略失当,会使文章患上“骨质疏松”或“骨架变形”症。作文时怎样谋篇布局,打造一副匀称的“骨骼”呢?让我们先欣赏一篇精彩时文:

    “利胚”师傅老葛

    明前茶

    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再三说,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100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20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其柔和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这是每位利胚师傅安身立命的吃饭家伙。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 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100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直到酷暑天,身上也凉凉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景德镇的薄胎瓷源于宋代影青瓷,那时,这种瓷器就有“滋润透影,薄轻灵巧”之说。明代万历年间,陶瓷大师吴十九创制了一款“卵幕杯”,“薄如鹅卵之幕,莹白可爱”。说的就是吴大师能将茶杯的厚度,利薄到犹如鹅蛋壳里面的那层卵衣。这种脆弱又坚韧的美,靠的就是利胚师傅的功夫。

    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4个小时中不喝水,不看手机,不上厕所,不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12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2019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这篇叙事散文不仅展现老葛师傅精湛的“利胚”技艺,而且挖掘“工匠精神”蕴含的品性修养,立意新颖、厚重。文章的详略安排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方法是:

    一、时间维度:详写当今“利胚”生活。老葛有30多年的“利胚”经历,作者没有平均用墨,用100字简述儿时“深受管束”的原因,用200字略写小学阶段两年学习磨刀的艰苦,而叙写老葛当今的“利胚”生活却用了700多字,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这是因为前两段文字只是交代老葛从事“利胚”工艺的由来和学徒生活,老葛当今的“利胚”技艺与感悟才是凸显主题的主体。

    二、匠艺维度:详写夜间“利胚”过程。文章用230多字叙写“半天磨刀”场面,而用近400字详写“一夜利胚”场面。因为后者是对工匠内在“心气”进一步的挖掘和展示,是对“技由心出,心役其技”工匠精神的“教科书”般的演绎,更能启发读者思考“工匠精神”蕴含的品性修养等要素,使文章立意新颖耐品。

    三、表达维度:必要的说明、抒情适度用墨。作者介绍“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環”,用了100多字,这些知识有利于读者对主题的认知;结尾部分借老葛的“喜悦”感抒发作者的感动和敬意,虽然只有70多字,却把12岁的“我”、油菜花、蝴蝶、手背、痒酥酥的感觉……组合成唯美境界并加以渲染,将工匠精神诗意化,主人公返老还童的快乐、朴实、幸福尽在其中,给读者悠长回味。

    我仿我秀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江苏省如东中学? 肖雅琴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接近太阳的水果是什么?答案:芒果。

    我第一眼见到芒果时,便被那一抹明亮而澄澈的黄色吸引住了。它温暖地闪耀着,让我忍不住想问:“它到底收集了多少阳光啊?”

    这天,外婆进城买东西,在我家歇脚。离开时,留下了3个芒果。妈妈把它们放到冰箱里。

    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打开了冰箱,3个芒果整齐地摆在水果盘里,小孩子般躺在柔和的灯光中。轻轻碰一碰,它那月牙弯的身子马上不倒翁似地运动起来,活像一条晨光中轻荡的小船。

    我恋恋地关上冰箱门。

    妈妈看到了,拿出一个对我说:“吃吧。”我接过妈妈手中的芒果,那清凉的气息通过炙热的手一直传到心里。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一阵快意。

    妈妈最近感冒,嘶哑的嗓子多说几句话仿佛都会冒火。听说芒果能去火,我思忖片刻,又悄悄地将芒果放回冰箱。

    第二天放学回家,发现三个芒果都放在桌上。妈妈拿起一个给我,问道:“昨天怎么没吃?今天咱们一家三口分了吧!”

    我拿着芒果回到书房,抚摸着芒果光滑的外皮,忍不住联想内部那丰润而香甜的果肉。这时,客厅里传来妈妈有点嘶哑但仍然清晰的声音:“琴儿最近好像瘦了……”那声音如同烈日下渴求雨水的干裂的土地。我静静地放下芒果……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你能触摸到我感恩的热度。

    乳白色的灯光下,我静静地看书。那只芒果也歪着脑袋,在灯光下陪我到很晚。深夜里,她仿佛是另一个太阳。

    夜,静悄悄。我打开厨房里的灯,想把芒果重新放回冰箱。打开冰箱门,只感觉眼前一亮——两个芒果静静地躺在冰箱里,被柔和的灯光包裹着,好像一场“预约”的迎宾会。3个芒果又站在一起,刚才的“分果”一事恰如没有发生过一样。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3个芒果,3个小太阳,将它们收集到的一季阳光,都释放在夜里,明亮着我自认为苦闷而枯燥的初三生活。眼前的明亮彻照我心,也将温暖包裹我身。

    简? 评

    这篇记叙文详略得当,打造了一副匀称的“骨骼”:以记叙为主,叙写芒果在“我”手中两次“取出”两次“放回”的过程占了全文四分之三篇幅;为了凸显母女间互爱真情这一主题,后一次的“取”与“放”用墨更多;必要的抒情议论言简意赅,例如“她仿佛是另一个太阳”等句虽然用语简短,却有弦外之音,丰富了主题内涵,也显示出全文“骨骼”的匀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