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英融合词“C位”

    周雅

    内容摘要:2018年至今,流行语“C位”一词火爆全网,作为汉英融合词,“C位”由上升为表意语素的“C”与汉语语素“位”复合而成,形式新颖独特而意义较为丰富,在社交媒体、明星效应的外部推动下,逐渐成为网民必备用语。

    关键词:“C位” 来源 意义 搭配 流行机制

    2018年,流行语“C位”强势来袭,各大新闻网站、社交平台、纸质媒体等纷纷将“C位”“纳人囊中”,截至2019年3月2日,仅百度引擎相关搜索数量已高达20,300,000个,例如“今天的C位属于他们,他们当之无愧!”“一夜爆红,今天所有人都在等着他C位出道。”“冠蓝狮Grand Seiko早已稳占C位,成为名副其实亚洲腕表业界的雄狮。”“火箭女孩101的C位置悄然改变”等等。"C位”一词的蹿红引发了笔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接下来,我们将从“C位”一词的来源及构成特点、惯常搭配与演变、流行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预测。

    一.“C位”来源及构成特点

    在社交网络中,“C位”一词频频出现且与娱乐圈紧密相连,成为追星族必备用语。但经过调查,“C位”一词最早出现于游戏中,游戏玩家将队伍中的核心位置即“输出位”(主力输出的位置)称为‘℃位”。我们在人民网中以“C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C位”一词早在2012年就已出现,例如:

    (1)在“祭神殿”中,野怪的分布与DOTA基本一致,野区的集中将加快C位英雄的发育速度,增强游戏节奏!

    该句中,“C位”即其初始义“游戏输出位”。该词衍生于游戏,而后意义扩大经广泛使用后融入日常用语,现今以指称明星站位为常。从构造形式看,“C位”由英文字母“C”与汉语语素“位”复合而成,依据黄伯荣、廖旭东对一般词汇的划分标准,“C位”当属外来词中的字母借形词,即“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或与汉字或者数字组合而成的词”111,但根据该释义下所示例词,我们发现“C位”并不能简单的归人该列,或者说“借形词”外延较为宽泛。例如:

    MTV(music television)

    CT(Computerized)

    B超(B-mode ultrasonography)

    3D(3 Dimensions)

    其中,外来词“MTV,CT“保留了原词的首要或关键字母,均为英文缩略词;“B超”“3D”是将原英文单词整体划分为两部分,通过缩略与意译两种方式结合,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外来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原词作为整体,通过对内部成分的缩略及意译进行表意,无外来词缀参与构词。

    反观“C位”,其中“C”的来源说法不一,如“Carry”“Center”,但均表达“核心位置”“中心”等义。“C位”一词由“C”与汉语语素复合而成,且缩略后的音素“C”吸收原词词义,由不表意音素上升为表意语素参与构词。因此对于以上差异,直接将“C位”归入字母借形词欠妥,借鉴杨文全(2018)对当代汉语“粉”族新词相关讨论研究,我们将“C位”划归为汉英融合词,即“某些外来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中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或音素升格为表义的语素、并代替整词的意义参与构词的一种语言现象”。[2]

    二.惯常搭配与演变

    在数据网络的大背景下,“C位”一词的运用方式及运用范围伴随着运用频率的增加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以该词为检索对象,在人民网中发现以下相关用法:

    1.“C位”充当宾语

    (2)首先是张铁林老师从容不迫地坐上了三人椅子中的“C位”,还不时地向台下观众挥手致意。

    (3)无论是卫视平台还是视频网站,纷纷亮出“杀手铜”抢夺一季度的C位。

    (4)要說“班主任天团”的全能队长、绝对仁位,一定是郭富城了。

    (5)在老北京的年夜饭里,论C位必然是饺子!

    2.“C位”充当状语

    (6)颜真卿再次C位占据了人们的视线!

    (7)省台两微一端发力势猛,广播C位胜出。

    (8)最美电影C位面世。

    3.“C位”充当定语

    (9)2018年,吴亦凡在《中国新说唱》担任C位导师,去年带火“Freestyle”,今年又带火“Skr”。

    (10)而青岛啤酒最新推出的猪年定制版鸿运当头产品,自然当仁不让带上C位光环。!

    (11)春节档落幕,《流浪地球》成为当之无愧的“C位”影片。

    4.“C位”充当主语

    (12)“C位”中的字母“C”,指的是英文单词center(“中心”“中间”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

    (13)C位不重要,团队成长才是年轻人需要的。

    根据以上例句可知,“C位”一词可单独使用充当宾语或主语,表达“重要位置,核心位置”的名词义;可充当状语与动词搭配构成状中结构体现其“方式义”,如例(6)就可理解为“以C位的方式”占据,例(7)是“以C位的方式胜出”例(8)是“以C位的方式面世”;或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意为“核心的,重要的”,如“C位导师”。在“C位”意义扩大的同时,我们发现其使用范围也在逐渐变化,一方面,从最初指游戏中一种重要的位置到娱乐圈中合影、海报、舞台时的中心位置,如“抢夺C位”“C位导师”“仁位出道”;而后指称又从特定范围向日常生活领域扩展,指称内容与人相关或与物相关,例如“论仁位必然是饺子”“广播C位胜出”以及啤酒“带上仁位光环”;另一方面,“C位”通过转喻的意义衍生方式,以部分代整体,从“椅子中的泣位”,到“全能队长、绝对仁位,一定是郭富城了”,意义由指称“位置”转向指称占据“位置”的“人”。由此,我们总结出了“C位”意义演变的两条基本路径:

    1.体词性“C位”演变方式:由游戏中重要的输出位到指称特定范围娱乐圈中明星站位,而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向日常生活领域扩展,从明星到普通大众,从指人到指物。根据搜集的354条有效语料可发现“C位”一词用法的明显变化,其中在游戏中表示“输入位”的用法与被引借作为2018流行语的例子所占比例均较低,但却大范围出现于娱乐圈相关事件中,比例高达56%,另有35%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见,“C位”一词的使用目前仍有其侧重范围,以娱乐圈为主,但已逐渐向日常生活渗透。

    2.谓词性“C位”演变方式:通过转喻的意义变化方式,从指称“位置”发展为指称占据位置的“人”,从指称“核心或中心位置”本身到表达该位置具有的“核心”义、“重要”义的特点。

    三.“C位”的流行机制

    现今,“C位”一词仍活跃于各大社交媒体、新闻门户,国家官方网站“人民网”也频频将其用于新闻标题。语言系统的变化源于社会成员的实际运用,对于“C位”一词的流行,我们既要宏观把握,又要从微观着眼,追踪其发展动态。

    (一)网络社交背景

    “C位”一词的走红离不开多样、快捷、高效的社交平台,从qq、微信、微博到各种聊天社区及论坛,大数据时代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角色的人互相交流,通过语言的接触产生语言的变化与创新,富有活力的新语言产生后,“在语言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形成了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中可以窥探语言的变化和发展。”[3]

    另一方面,流行语传播中“名人效应”的刺激使流行语自产生便被广大网友争先使用与模仿。“C位”一词虽产生于游戏,却因2018年两款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爆红网络。因“名人效应”而受到网民追捧的流行语不在少数,前几年的“且X且X”体,近年的“freestyle”“skr”以及“官宣”,都因“明星代言”的特殊光环成为年度热词。

    高效快速的网络环境为新词新语的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后经某一特殊群体或事件的刺激使其脱胎成为流行语,具有了强劲的竞争优势。

    (二)独特语用效果

    2018年12月20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与人民网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8“揭晓仪式评选出年度网络十大用语,“C位”一词受众多网友青睐而位列其中。“C位”言简意赅,意义形象具体,极大适应了网民对话需求,符合言语交际的经济性原则;其中,构成成分“C”保留原词的积极语素义,与汉语语素搭配后感情色彩迁移,使该词本身就表达褒义感情色彩,通过考察历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流行语通常由网民作为口头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对事物的评价以及无奈的調侃,且褒义色彩的流行语占据绝对优势。“C位”一词中,上升为表意语素的“C”意义凸显使整词蕴含积极的语义色彩,表达了使用者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的价值认同,因此“C位”的流行也符合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与使用者心理预期及使用习惯。同时,作为汉英融合词,“C位”与其他流行语相比与众不同、新颖独特,满足了表达者求新、求异的心理期望。

    四,结语

    汉英融合词“C位”由上升为表意语素的+C;与汉语语素“位”复合而成,从搜集到的354条有效语料我们可发现“C位”一词的使用范围与意义的明显变化,范围上:“C位”在游戏中诞生,逐渐向娱乐圈及日常生活渗透,范围延伸;意义上:“C位”从游戏中的“输人位”发展为“中心位”“重要位置”“领先位置”和“占据这些位置的人或物”,意义渐趋丰富。形式短小、意义丰富且具有个性等特点使其凭借网络流行开来。据笔者统计:2018年12月22日百度搜索包含“C位”一词的相关结果为18,400,000个,截至2019年3月2日晚8点,相关搜索已增至20,300,000个,可见该流行语的使用仍处于平稳上升状态,结合“C位”一词在娱乐事件中运用的侧重,我们相信“C位”一词仍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46.

    [2]杨昊.杨文全.“汉英融合词”的生成过程及其演化机制[J].语言文字应用,2018(4).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