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李珍 张琳

    

    〔摘要〕后疫情时代,面对学习生活的诸多变化,青少年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创设形式多样、丰富新颖的活动,营造安全开放的心理环境,可以培育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优势,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心理疫情。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5-0066-05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们迎来了“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是心理应激的重点,人们也从积极应对疫情转向了恢复心理复原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面对应激事件(挫折、挑战、失败、创伤、灾难、重大压力等),那些能够迅速恢复的人具备良好的心理复原力。此次突发的新冠疫情就是一个应激源,在这样的应激事件影响下,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如焦虑、紧张、恐慌、愤怒等情绪。一旦负性情绪超过我们本身的心理复原力,就会对我们的身心、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复学,长期蜗居家里的学生终于可以重返校园。这本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然而各地相继发生的学校极端事件,在让我们感到无比痛心的同时,不得不深刻认识到后疫情时代的一个残酷现实:长期以来,因为社会的负面影响、家庭的不良氛围、独自留守的情感孤独以及学习的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潜滋暗长,疫情催生了问题的暴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校园安全的新隐患、新风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后疫情时代学校迫在眉睫的工作重点。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尽快恢复心理复原力呢?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身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增强心理复原力。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处在生理快速发展与心理滞后发展的矛盾冲突中。同时,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适应困难、人际困扰、学习压力、情绪障碍等。

    虽然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是受传统心理学思想影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以“问题中心导向”的消极思想观念为主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掌握与具备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主要聚焦于解决学生的适应困难、学业压力、人际困扰、情绪障碍等消极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多数是从外在角度来协调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忽略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探讨学生内部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这种以心理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大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并利用人自身积极的品格优势帮助人们体验更多的积极情感、最佳体验,增强心理韧性,提升智慧和创造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革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它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甚至是人类的问题或缺点。它关注人的积极因素,主张以人潜在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培养人类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每个人获得良好的生活,顺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题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第一是主观层面上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包括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现在的愉悦感、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等,具体如希望、忠诚、乐观等体验。第二是个人层面上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如乐观、爱、胜任、勇气、乐群、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第三是群体层面上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在上述三个主题中,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而在积极情绪领域里,最有影响的研究是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拓展与建构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积极情绪的拓展与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与建构人们的内在资源,内在资源又可以促使人们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比如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特征的情绪,它能为个体提供充足的工作动力,并充分调动个体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能及时使个体关注在生活中遇到的新的相关信息;幸福感也是一种具有明显积极特征的情绪,它一方面使个体对自己的过去感到满意,另一方面,也会使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并把这种生活体验迁移到对各种事物的认知上。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回顾,笔者选择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这一主题,对后疫情时代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身体打击乐——体验当下的愉悦感

    身体打击乐,即声势,是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和交流方式。它是指以拍打身体部位体验音乐作品的节拍、节奏、速度、情绪等元素。我们的身体也可以是一件乐器,拍手、拍胸、拍腿、跺脚和捻指等动作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把这些声音有机地组合起来,就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视听体验。

    身体打击乐在平衡身心和解放人性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可以使我们在活动中唤醒身体,树立自信心,激发潜能;可以使我们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挖掘自身身体的潜能,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学会知识的迁移,培养多学科融合的思维习惯;可以使我们在拍打中释放和宣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获得积极的沉浸体验;可以使我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获得成就感;可以使神经中枢分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激素,维护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平衡。

    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的情绪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机能和状态的改变,如果单纯从思想层面介入,用思考的方法来放松心情,效果往往有限。而从身体入手去缓解情绪,便于学习和掌握,更容易体验和观察。在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身体打击乐这一轻松愉快的活动引入课堂, 通过“音乐、身体、体验”三者的相互结合,带领学生们放松身体,进而放松心情。首先,我们选取深受高中生喜爱的音乐,例如“你笑起来真好看”“布谷鸟”“少年”“微微”“火紅的萨日朗”等歌曲,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和节拍编排对应的身体动作,例如拍手、拍胸、拍腿、拍臀、跺脚、响指等,利用身体各部位练习节奏,感受和表现各种不同风格音乐节奏的组合。在活动中,同学们舒展自己的身体,释放自己的情绪,将情绪和身体进行了链接,实现了身心灵的放松。

    身体打击乐的活动立足于人的发展,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创设轻松的环境,增加了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拓展了个体的注意、认知、行动等的广度和灵活性,建构了持久的个人资源,促进了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增加。

    (二)绘制21天“幸福源泉小瓶子”——回忆过去的幸福感

    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焦点越来越多地关注于探索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这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到,我们太过注意生活中的坏事,对于好事却关注不多。他认为这种对坏事的过度关注会加剧我们的焦虑和抑郁,而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更多地去关注并品味那些生活中的好事。

    为此,塞里格曼参与设计了一个积极干预的方法,简称“三件好事”:每天晚上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根据对参与此方法的志愿者的追踪测试显示:三个月后,三件好事参与者的幸福指数平均要比对照组(也就是没有做任何记录的人)高出5%,抑郁指数低出20%。可见每天记录三件好事,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正性积极事件和正性积极情绪,自觉克服负性偏差,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提升幸福感。

    疫情期间,快乐源泉小瓶子一夜之间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话题宠儿,大家纷纷参与,涂鸦自己的小瓶子。话题也从最初的“快乐源泉小瓶子”衍生到其他任何可以表达喜恶感的话题领域。为了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学习和生活,主动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我们将积极心理学与风靡全网的小瓶子进行整合,开展了21天“幸福源泉小瓶子”的绘制活动。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我们将幸福源泉小瓶子的活动的时间设置为21天,每天要求学生记录三件好事。这三件好事不一定是金榜题名、升职加薪、结婚生子那样的大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比如读到一本好书、吃到一道好菜、听到一个好消息等。同时发挥自己的创意,绘制出专属于自己的21天“幸福源泉小瓶子”。上面两图正是学生的作品。

    很多学生还写了感悟:

    “通过记录21天以来开心的事情,我发现其实本无趣的生活里也存在着诸多暖心的小事。似乎把这些小事记录下来就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有的时候发生了烦心事,但每次写这些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就突然发觉这根本不算什么,慢慢地领悟到事物的真谛,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好。以后我也会每天坚持睡前写3件开心的事情,用愉悦的心情迎接明天的到来。”——王晨阳

    “这些事虽然显得微不足道,但这些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却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且是稍纵即逝的美好。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幸福便有了具体模样。其实幸福快乐并不遥远,只要用心感受生活,会发现幸福是如此简单而又随处可见。”——郭可卿

    “时光掀起光芒,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悄然苏醒,万物显出勃勃生机。通过做21天积极心态小瓶子的活动,我真正意识到了生活的美好。日子里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情,为什么要整天忧郁呢?世界很美好,快乐源自生活。”——张宇博

    “在制作了21天心情愉快的小瓶子之后,发现自己有一些改变。每天回想今天有哪些值得开心的事情,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好,心态变得积极,做事又有效率,也会开始计划每一天的事情,认真去做好每一件事。”——乔金钰

    “这次活动让我发现,每天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快乐的。每天都记录几件令我感到快乐的事情,我感觉很有成就感,心态变得更加积极乐观。这次活动中我有了很多很好的变化,我想这样的记录,我还会继续保持。”——魏雨萱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比平常更加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使我更加努力地把每一天安排得丰富多彩。而且由于每天都会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回忆,还让我有了许多反思的机会,能让我‘扬长避短。现在我每天都会尝试尽最大努力把这一天过成我最期待的模样。”——苏丽坤

    “通过这次绘制积极心态小瓶子的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是可以改变的。还记得之前我信誓旦旦地说,画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通过连续21天的坚持,我发现我三分钟热度的习惯消失了,并且回顾我所描绘的21天发生的事情与心情时,感到越来越开心,越来越释怀,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李秋阳

    感受幸福是一种能力,如同肌肉一般,可以越练越强大。21天“幸福源泉小瓶子”的活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锻炼感受幸福的这块肌肉。通过慧眼慧心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积极主动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快乐、感恩等积极情绪,转变看待事物的视角,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品格优势,提升幸福的感知力,用积极的心态去真实快乐地活在当下,福流满满。

    (三)正念冥想练习——觉察当下的沉浸感

    正念冥想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但对当下的一切不做任何反馈和判断,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这种冥想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不仅促进大脑的开发,而且帮助个体减轻压力并提高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对情绪的影响促进个体的社会交往。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正念与情绪的关系。有研究显示,正念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感知觉,还能调节情绪,也就是说,正念冥想和情绪调节有显著相关。学者们开始研究正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正念冥想通过对积极情绪的有力体验以及对消极情绪的注意不倾向,从而提高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情绪起伏和波动较大。为了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安静平和的冥想状态,提升学生对积极情绪的有力体验,我们事先会让学生准备一个积极档案,用来收集对自己意义重大或者让自己开心的事物或照片。它们可以是:1.亲朋好友的照片,2.取得的成绩,3.美好的回忆,4.憧憬的未来,5.向往的地方,6.喜欢的艺术,7.积极的榜样,等。在正念冥想前,让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积极档案,注视着这些“幸福”,同时播放宜人的轻音乐,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然后开始冥想练习。冥想时,我们采用方便易行的观呼吸的方法,让学生们将自己的坐姿调整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呼气时关注自己的鼻子,吸气时关注自己隆起的腹部,使呼吸“匀”“慢”“细”“长”。一呼一吸为一轮,在心中默数1,再次一呼一吸为第二轮,在心中默数2,以此类推。学生们从最开始的抗拒到慢慢地接受,最后喜欢上了这个练习。在安静的环境里冥想时,学生们感受到了支持与尊重,逐渐地放松自己的身心,被满满地赋能。随着呼吸的变化慢慢放空大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最终达到一个平静状态。

    冥想,就是一个沉淀思维沙子的过程,一个给自己思想洗洗澡、排排毒的过程。经过冥想训练的大脑是一个能够随时聚焦,不受干扰,委以重任的大脑。冥想的练习帮助学生们深度地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情绪和思维,让学生们头脑清晰,增强专注力,舒缓情绪,增加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感。

    (四)践行品格优势——构建未来的意义感

    塞里格曼指出,心理学除了关注人类心理消极的一面,还应该关注人类心理积极的一面。心理学家彼得森组织团队研究人类身上积极的品格,在研究中发现了六大类品格优势,总结出二十四项具体的品格优势。

    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人具有三种心理需要,分别为自主的需要、胜任的需要和关联的需要。当这三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幸福。而品格优势可以帮助人们满足上述需要。一方面,品格优势帮助人们在任务中更加自主投入,并积极乐观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满足人们的胜任需要和部分自主的需要;另一方面,品格优势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自身更加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因而获得更多的积极评价和社会支持,关联的心理需要由此得到满足。

    对于高中生来说,品格优势水平越高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更热爱学习,也更加乐观,更能够坚持,积极地应对学习压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此我们开展日常践行品格优势的练习,让学生根据二十四项品格优势,每天记录当天自己践行的品格优势,帮助学生主动识别和运用自身具备的品格优势,有意识地去开发未使用过的品格优势,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意义感。

    四、反思与展望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以“问题”为核心,教师以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当作其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工作以问题为开端,重在补救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这种方式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消极的一面,没有问题的学生也会注重关注自己消极的一面。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时间一长,容易形成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式,不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治疗和解决问题,而应主动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积极心理学的时代精神下,病理化、医学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必实现积极的转向,将问题观转变为积极发展观,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积极心理学更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情绪的获得、心理潜能的挖掘,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储备心理能量。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激发学生寻找身边的资源,发掘内部成长的动力,为自身的成长赋能。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目标,立足积极心理学,以情入心,以境育人,通过创设特定的活动情境,去发现学生的优勢、天赋和情绪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快乐感受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的内在资源,建构学生的乐观态度、生活目标和积极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挑战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发掘促进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力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与适应,为学生的可持续成功与恒久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刘凌宇.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8):72-73.

    [2]陈雄珍.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南方论刊,2009(1) :33-34.

    [3]周雅,刘翔平.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J].健康在线,2009(1) :34-40.

    [4]盖笑松. 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5]马丁·塞里格曼.持续的幸福[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6]曾丽秋,蔡晓冰,林松源.音乐·身体·体验——“身体打击乐”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 艺术探索,2015(8):84-85.

    [7]周杰. 正念冥想缓解高中生心理压力的应用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马甜语.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9.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天津,300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